第47章 植物选种

關燈
    谷倉裡滿滿的粟子,光從視覺效果上,就讓族人受到極大的震撼,更讓來自其他部落的人極為羨慕,無法用他們貧瘠的詞語來表達。

     既然稱得上是豐收,那總得讓大家感受一下豐收的喜悅。

     在收獲之後,每個人都嘗到了粟米飯的滋味。

     雖然有人覺得沒有炖肉好吃,沒有炒菜香,可肚子是不會騙人的,一碗黏糊糊熱乎乎的粟米飯下肚,驅趕了秋日的寒意。

    而且,魚也好,野獸也好,是需要去捕捉的,不一定每天都能有很多收獲。

     可種地不一樣,土地就擺在那裡,隻要付出幾個月的管理,收成是可以預料到的。

     每個部落的隊長或者族長們,不是傻子,這種可以預料到的收獲,可以讓部落省去很多高風險低回報甚至無回報的事情。

     現在能夠認識到這點的人不多。

     整個淩河區域,據巫所說,有的是可以用來種植的平地,即便被森林、河流給分隔開,每塊都不大,但總量卻很是可觀。

    就算是撒一把種子不再管,那也會有一定的收獲。

     很多其他部落有些機靈的族人,已經在向熊部落的人打聽種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了,這些天的田間管理,很多部落也都參與進去,他們現在最想知道的,就是犁地之後的播種環節。

     其中有很多人選擇直接問張洪和熊巫。

     熊部落内部,在成堆的粟米面前,原本懷疑草籽能夠代替肉類、讓部落食物充足的族人,也都徹底轉變了過來,喜愛粟米甚至比喜愛肉食更堅決。

     張洪用一碗碗噴香的粟米飯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了種地的作用,原本擔心種地會影響食物獲取的熊槐、熊材等人,也由原本的不理解搖身一變,成為堅定的“種地派”。

     族人大多如此,見識到隻要花一些時間在地裡忙活,幾個月後就能得到如此多的食物,這種安全又輕松的方式,比長途跋涉冒着生命危險去跟野獸搏鬥,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部落裡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開墾荒地,将現在的粟田規模擴大再擴大。

     增加明年粟的收獲有很多種辦法,除了繼續開墾荒地,增加播種面積,還有就是可以做好選種。

     早在初春的時候,靠近小橋的二十多畝地,就被張洪用糞肥、淤泥等混合在裡面,今年這片地生長出來的粟,要比旁邊的産量多上不少,而且粟穗的長度更長,上面結的籽也更多,單個粟子的顆粒也要比旁邊的大上一些。

    今年收獲的粟,平均畝産60多公斤,但這二十畝地,畝産達到了85公斤! 不僅僅是施肥的作用,還有一些田間管理、澆水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這二十畝地,用的種子,都是經過挑選出來的最飽滿的種子。

     春耕之前,張洪制作了幾張篩網,用細細的麻纖維,編成一張孔洞排列整齊、網洞隻比粟粒大一點點的網,用這個網,從去年收獲的野生粟粒中,篩出了不到20斤的粟,播種在這二十畝地裡。

     而今年收獲的粟,這20畝産出的粟粒,每株幾乎都比旁邊粟田裡的要結的多。

    粟粒歸倉的這段時間,張洪安排了熊槐帶着部落的幾個人,一直在不停地篩着種子,隻要被這種特制的篩子篩上一遍,留下來的便作為種子,被小心地儲存在陶罐中,張洪本人更是每隔幾天就會來看一次。

     而篩選下來用于食用的粟,就被熊花熊果等帶着孩子的婦女們拿到磨坊裡脫殼。

    篩選下來的種子,大概20斤左右才能篩出一斤。

     經過族人篩選過一遍,留作種子的粟,最終從公斤裡面,隻篩出來2000公斤。

     這些種子,被曬幹以後,每50斤一個瓦罐,密封儲存在山洞中,而且每天都要有人去看,防止老鼠或者蟲子偷吃。

     對于張洪來說,明年的收獲,還是要從最基本的選種開始。

     這樣經過幾年不間斷地優中選優,是有可能讓畝産達到秦漢時期的水平,甚至可能更高。

     當然,除了種子以外,還可以在土地肥力上下下功夫,比如多施糞肥或者多松土,挖一些淤泥也可以。

     至于糞肥,部落裡人口不算多,建立的幾個廁所,産出的糞便每個月也就那麼一點。

     好在部落現在牲口很多,每天産出的糞便都得用糞桶挑上幾十桶。

    牲口産生的糞便,需要先集中堆肥發酵,讓裡面的有機物充分分解。

     所以在東面和南面的粟田附近,挖了兩個很大的土坑,是部落用于集中堆肥的地方。

    除了人畜糞便,每隔一段時間,收集來的草木灰、雜草、淤泥等,也會倒入這裡,跟泥土拌一下,堆在這裡,等待時間慢慢發酵。

     田地裡收割過的粟茬子,已經在犁過後,用筢子給耙到了一起,曬幹後就可以跟雜草什麼的一把火燒掉。

     而新開墾出來的土地上,族人們也挨着用筢子、锛子等農具,把這些土地上的草根、樹枝什麼的給清理掉。

     幸好在秋收之後,又讓其他部落的人幫忙開墾了不少荒地,否則要靠部落自己,也開辟不了多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荒地在人工種植上幾年,基本上就能從生地轉變成熟地了,反正現在周圍地廣人稀,開辟出來多少也沒有人管,不如趁着部落有人有牛有工具,先占一些再說。

     除了開墾荒地,打獵的事情也不能說停就停。

     熊大熊二等人又帶着族人去遠一點的地方尋找獵物了,這次張洪給他們的方向是北方,據其他部落的人所說,北方經常會有一些成群的羊或者其他大型動物在秋天的時候南遷過來,運氣好的話,搞不好一次性就能抓到幾十隻,而且好像還有一種跑起來飛快的動物。

     張洪很懷疑那就是野馬,如果是這樣,那還真有理由親自去看看。

     但今年怕是不行了,現在部落裡事情還是很多,除了粟的選種,還有很多植物也需要選種,比如油菜和菘,還有蘿蔔。

     這個時代的油菜,與後世有很大區别,最主要的就是葉子少、植株矮、開花結果也少,在部落裡,通常都是用來做蔬菜的。

     張洪知道部落除了需要粟這種主食之外,還要有油脂來提高族人的營養,動物油脂獲取不穩定,而且産量太少,一頭野豬,身上的肥肉就算全部煉光,也隻能産出十幾斤,還不夠用來炒一周的菜。

     而植物油就相對來說方便很多。

     所以早在5月底,張洪在進行造牆工作的同時,将附近收獲的野生油菜籽全部儲存起來,到現在大概有了300多公斤。

     東岸沿着小溪,往北新開了600多畝的土地,這300多公斤,将會有一半,在這兩天被撒到新開墾出來土地上。

     剩下的150多公斤,将在春天的時候進行播種,油菜耐寒,即使在積雪覆蓋下,也能有一定的活力。

    這樣的話,将一些長得不怎麼好的油菜或者過于密集的油菜進行移栽,剩下來的可以當做蔬菜或者喂牲口,讓部落裡在冬天和春天,都能有一些新鮮綠色的蔬菜作為補充。

     除了收集熊部落周圍的菜籽,張洪也讓貿易隊的人跟各個部落說,也讓他們幫忙收集。

    雖然現在已經是秋天了,野外沒有油菜籽的出現,但據說很多部落在春夏的時候,也會主動地采集一部分,因為烤肉的時候撒上一些這些磨碎的菜籽,烤起來味道更香,所以很多部落都會有一些。

     剩下的一些,張洪準備在冬天的時候,用來嘗試榨油。

     除了粟米和油菜,其實部落裡日常吃的蔬菜,也長勢喜人。

     今年新栽種的各五十多畝菘和蘿蔔,也快到了收獲的季節。

     菘和蘿蔔,采摘下來能夠在山洞裡儲存很久,讓冬季接觸不到綠色蔬菜的部落來說是個不能忽略的存在,而今年經過人工種植,每畝産量也不算低,每棵白菜差不多都有一斤多,葉子在人工捆紮的情況下,逐漸有了後世大白菜的那種形狀,隻不過菜葉子還是太少;蘿蔔稍微好一些,在間苗去掉一些小的蘿蔔纓之後,便有了一些空間讓其他體型較大的生長,最大的蘿蔔有大半斤。

     蘿蔔生長起來很快,春天播種了一批,留下做種的之後,在夏末的時候又播種了一批,張洪讓人給每個長得茂盛的做好标記,不讓族人給采摘掉,這些做好标記的,将會繼續生長,抽薹開花結種,到深秋,這些種子就能收集起來,等到來年繼續播種。

     而在北面山包上的一大片草地,也特意留下來一大片,用來留存苜蓿草的種子。

    今年北面山包上的草場,承擔了絕大部分牲口的青儲,部落裡一摞摞捆紮好的草料,将是今冬牲口們的口糧。

    張洪對發展農業和養殖業同樣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