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热火朝天的建设(五)

關燈
    到六月底,在三月底四月初種上的粟,已經長出了長長的、毛茸茸的穗,快到了授粉和灌漿的時期。

     而距離收獲,也隻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部落的族人每天清晨都會來到粟田,手持小木棍輕輕敲打粟穗,幫助它們更好地授粉。

    他們臉上洋溢着期待與喜悅,仿佛已經看到了豐收的景象。

     為了提高授粉的效率,張洪讓人從部落裡取來一條30米長的麻繩,兩人拽住兩頭,拉直繩子,繩子與粟穗一樣高,然後兩人沿着田壟同時往前走,繩子在拖拽下,在粟穗上沾滿了花粉,傳到另外的粟上。

     這個法子還是張洪看電視學到的,是用在提高水稻産量上面,張洪想着,都是谷物,這種方法應該也能用到粟身上吧? 穿梭在粟田和圍牆建設現場之間,時而指導村民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授粉,時而與工匠們讨論圍牆的加固方案。

    他的身影忙碌而堅定,為整個部落的繁榮和發展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夏日的陽光越來越炙熱,村民們也更加珍惜這短暫的勞作時光。

    他們知道,隻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

     而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還沒有像熊部落這樣,種植狗尾巴草的部落,他們正用自己的雙手書寫着屬于熊部落的輝煌篇章。

     因為前面兩個月的充分準備,用于建造圍牆的材料和工具也十分充足,在1300米長的地基坑外,隔一段距離,就堆放着石子、石灰、石塊,還有表面碳化的木材、挖出來的土、曬幹的雜草、粟杆、麻杆等。

     先是打地基,在已經夯實的地基坑裡,先是隔一段距離大約30米,就在地坑底部邊緣的地方,插入兩根三米多高的木頭,深入地底大半米,然後将大石塊将柱子周圍圍起來,将混合石子、石灰、碎稻草的泥土倒入地基坑中,并一層層地夯實。

     在相鄰兩個立起的木頭中間,還豎直埋上大概2米長的手臂粗的木棍,當做加強筋,用于加強圍牆的堅固程度。

    這個圍牆修建起來,花了這麼大的代價,隻要維護得當,就能用上很長時間,可不是一場風雨就能吹倒的。

     經過三天的填埋,整個地基坑填的跟地面一樣高,隻在頂端露出一根根聳立的木頭。

     緊接着,在地基上方,一層大石頭、一層混合土,再澆上一些水,使勁地夯實,然後再一次大石頭、混合土、水,再次夯實…… “傅說舉于版築之間,”即便是建造這樣簡單的一堵圍牆,要想達到張洪的高要求,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版築,版指的是用于夯實黏土、建造牆體的木闆,而築,則是用來夯實牆體的杵。

     部落修建的牆體,是分段分段建設的,而在每一段上,還需要一層一層地夯實。

     先是在地基上立起幾根木樁,圍成一段長方形的圍牆底座,砸實木樁後,用幾塊長木闆拼成圍牆的形狀,在裡面倒入石塊、石灰、黏土、切碎的粟杆等,然後讓幾個人配合,将一大塊平整的石頭高高拉起,然後重重地砸在上面。

     等到這段牆砸實之後,再在四邊豎起木闆,重複夯實的過程,直到圍牆建成。

     而每段圍牆連接處,張洪還在土裡面增加了一些木棍,防止這些接口處因為質量不同而産生縫隙。

     用版築的辦法,隻用了5天的時間,一道約1.5米高、寬1.5米的矮牆就建了起來。

     這堵矮牆,表面是一塊塊大石頭的輪廓,中間還夾雜着碎石石灰等,等牆建到足夠高的高度後,需要再在牆體表面用泥漿覆蓋,減少風雨對牆體的侵蝕。

    等到牆體幹的差不多,足夠承重,建築圍牆的最關鍵的環節也就到了。

     在1.5米寬的矮牆上,兩邊用泥磚固定牆體,用模具壓好、晾幹的泥磚一層層地錯縫堆疊,每兩塊磚縫之間還用泥漿進行粘合;兩邊的磚體每建起來半米,就用杠杆原理,将地面的泥土挑上來,墊到牆體中間,并澆水加以固化;上面的牆體也同樣按照這種方式固化。

     牆體從剖面來看,是一個底寬上窄的梯形,靠外的一側坡度陡一些,靠内則沿着圍牆,每隔一定的距離,修一道支撐牆,支撐牆很窄,頂部隻有一米多寬,緊靠着内側圍牆,而支撐柱要比圍牆頂部低上一米,相鄰兩個支撐柱之間的距離在10米左右,兩個支撐柱之間的牆體上,向外伸出一截長約一米二的橫木,而支撐柱與支撐柱之間搭建的木質棧道,就由橫木進行支撐,因為采集的木料沒有那麼多長度超過5米的木頭,所以支撐柱之間的距離,也縮小了一些。

     牆體内部的木質棧道,用泥漿塗抹了一遍,防止火焰燒毀。

    這條棧道,每隔一定的距離,還樹立一架梯子,供牆内生活的族人登上圍牆,防禦外部敵人的進攻。

    圍牆頂部寬約一米,用土夯實後抹平,并鋪上了粟杆制作的小屋檐,将雨水從牆頂經導流槽流到地面,減少雨水對牆頂的侵蝕。

     在南門和東門,還對牆體進行了加厚、加高,并按照後世城樓的樣式,修建了高約5米,寬約4米,長度在20米的樓台,樓台靠近圍牆内側,還修建了一條樓梯,供族人上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南門和東門各是一個寬3米,高4米的門洞,大門有兩層,靠外的門用厚實的木頭捆紮成木排,用絞索的方式懸在樓台上,而靠内的門,則是用更輕一點的木料制成。

     至此,經過30多天的辛苦勞動,整個部落120多人共同努力下,圍牆終于建好了。

    建好的圍牆整體長度在1300多米,平均底部寬2.5米,頂部1.2米。

     圍牆上的棧道也順利鋪設完成,便于族人巡邏和防禦。

    在圍牆的轉角處,特别加固了支撐結構,以确保圍牆的穩固性。

     雖然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如木材的短缺、雨水的侵擾等,但族人們憑借着智慧和團結,一一克服,最終建成了這座在這個時代看來,極其宏偉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