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李言的决择

關燈
    第778章李言的決擇 原劇中李世民北上與突利會盟,李承乾最開始不願意發兵的,可滿朝堂逼着他,大勢所趨。

     最後就連房玄齡最後都抗不住,借着病避開了。

     别看李世民最後回來重懲了李承乾,李承乾發兵的決策雖然愚蠢糟糕,可多少透着股忠孝在裡面,李世民表面憤怒,實際上對于太子的仁孝還是滿意的; 若是李承乾從始至終,按兵不動,穩如老狗,恐怕李世民會更生氣。

     怎麼? 君父身陷危局,命懸一線,你掌握着監國的權力,卻一卒不發,你是不是起了什麼邪惡的念頭,想讓老子死在外面,你好提前繼位啊? 多少也該盡盡心吧 見死不救,冷眼旁觀,毫無作為,雖然從客觀上來說是理智正确的,但卻隐含無情無義,居心叵測,李世民表面上會贊賞太子處變不驚,應對從容。

     可實際上卻會心寒失望,覺得李承乾是白眼狼,關鍵時刻靠不住。

     是以無論李承乾發不發兵,最後下場都不會好。

     兩害相權,李承乾還是選擇了甯可讓父皇覺得自己無能,也不能讓父皇覺得自己無情。

     不能說做錯了 若真的被逼到那個處境上,李言雖然聰明睿智,也沒有選擇,唯有發兵營救這一條路可走。

    在這種環境下,猶如猴子身處于荊棘從中,任伱再機靈狡猾也難以事事周全。

     李世民身為皇帝,面對整個朝堂的請征表,在承慶殿内暴跳如雷,可當着滿朝文武,不也隻能給自己找台階,将大家的奏折一燒了事,不予追究。

     老大又怎麼樣,老大也不能和整個階層的意志對着幹,老大也不能得罪所有人。

     李恪和李泰這樣的次子也無法置身事外,随随便便接了些差使的,就弄得灰頭土臉的。

     李恪為了打井抗旱征糧的事情,得罪了滿朝的權貴,被衆人所唾棄;而李泰為了避開狹鄉遷寬鄉的事情,不得不讓人砸了自己的腿,借着受傷躲在府裡。

     兩兄弟都替李世民背了不少黑鍋。

     并省官員時,李世民最開始屬意長孫無忌的,可長孫無忌深知這裡面的曆害,甯可得罪妹夫也要借口推辭了,并将侯君集推出來頂杠,侯君集得罪的人,都要算到東宮頭上。

     最後李世民為什麼選擇李治,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就在于其他皇子們或多或少都被朝臣們記恨,而從頭到尾都沒有參和到這些事情中的李治,任何一方勢力都沒有得罪。

     他上位是最‘合乎人心的’。

     李世民晚年和康熙晚年的情況是大不相同的,康熙是年輕時做的事情多了,那股子沖勁兒也沒了,年老倦怠,又顧忌着自己十全老人的名聲,不願意再給自己‘完美’的帝王生涯再塗上不光彩的一筆。

     但自己留下的爛攤子又得收拾,所以才選了‘堅剛不可奪其志’的老四上位,就是為了利用他眼裡不揉沙子的性格,來趟深水區,啃硬骨頭的。

     胤禛後來的死得莫名其妙的,和那些被他得罪利益群體的反撲和報複是分不開的。

     而李世民經過貞觀一朝二十年的努力,差不多把他能做的都做了,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該改革的弊政也都改了,情況和乾隆繼位時差不多,江山已經十分牢固了。

     有了雍正時期的多項改革,康熙一朝積累下的弊政經過扭轉,國庫充盈。

     乾隆隻要蕭歸朝随,就算往下順,也能再撐個百八十年,好幾代人。

     想到這裡,李言這才恍然大悟,自己接李世民的位,其實就相當于弘曆接胤禛的位置,而不是胤禛接玄烨位置。

    朝庭處在不同的情況,自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不能死搬硬套,要靈活實際。

     即然是這樣,那自己就絕不能大量得去得罪人,惡人,隻能讓别人來做。

     李世民好高鹜遠、貪功心切. 啊!不是 李世民志存高遠、文韬武略,絕不可能安份的,再加上昨天的徹夜長聊,接下來大唐的朝堂上肯定會掀起極大的波瀾,原本的改革加上自己的分封制,短期内肯定無法平靜。

     自己要是一直在東宮的位置上,指定會被他拿來頂杠的,除非自己暫時缺席? 是啊 想到這裡,李言一陣激動,自己真是傻啊? 一直隻想到着政治旋渦裡左右支拙的,可就算自己再聰明,也難抵一朝人啊? 為什麼不跳出旋渦,暫時先離開長安城? 古人都說過,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内而亡,李世民還有十多年的執政時間,貞觀剛剛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