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分封制(三)
關燈
小
中
大
第771章分封制三
李言說的這些事情李世民又何嘗不知曉,實際上治理天下,不但要解決當時的問題,更要解決長治久安的問題。
可涉及到長遠的未來,任何一個小問題都變得無比的麻煩。
因為那是自己壽命達不到的地方 李世民雖然十分不願接受,但也不得不承認李言說的是有道理的,依然掙紮的說道:“可,分封制” “分封制是感覺上像是洪水猛獸,實際上沒那麼恐怖,而郡縣制感覺上安全,實際上才是真正的危機重重。
” 李言沒等李世民問出來,就斷然說道:“郡縣制将所有權力集于皇帝一身,集于朝庭,就需要明君聖主,一旦遇上常君或者昏君,天下就會分崩離析。
” “而分封制則寬容的多,主要依靠各諸侯王相互之間的野心來支撐,相互忌憚之下,反而能堅持的時間更長,就算是常君或者昏君在位,也能把場面支應過去,撐到誕生明主的那天。
” “時間長河的偉力之下,智者不該妄想着去杜絕戰争和叛亂,那是永遠不可能的;而是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控制和駕馭戰争,頂層設計上就應該給戰争留下存在空間。
” 李言想到這裡,也不得不感歎後世明朝老朱的英明,說道:“若是控制得好,諸侯王都是自家人,就算是争,也是肉爛在鍋裡,無非是太子一系被親王一系取而代之,天下依然是一家一姓的。
” “相對而言,外姓人想取而代之就難多了。
” “郡縣制的時候,是所有的反王們聯合起來反抗朝庭,而朝庭的宗室們都是待宰的羔羊,就像秦朝,所有赢氏宗親都沒有任何的權力,面對關東天下大亂,隻能束手待斃,連參與逐鹿的資格都沒有。
” “因為在一開始,始皇帝就把他們下場的權力給剝奪了。
” “而分封制就是亂,也是自家兒孫再打,誰赢誰輸,倒黴的隻是主枝主脈,其他的子嗣後代則可能迅速掉頭,至少能求得一家老小活命,血脈得以延續。
” “而開國時的宗廟也得以保存,換代而不改朝,百姓也不會受到太大的波及。
總之,同姓王之間的戰争,總比異姓王之間的戰争破壞力要小一些。
” “而同族之間的戰争,又比異族之間的戰争破壞度要小一些。
” 李言話音一落,李世民神情一震,眼神複雜的看了李言半響,說道:“你小小年紀,怎麼考慮問題總想着戰争和王朝末期,事情不能總往壞處想!” “呵呵,父皇,好的事情不用想,它也跑不了,而壞的事情卻不能不想,它關乎生死存亡。
” 李言笑着說道:“父皇是開國明君,兒臣也不差,相信穩住大唐,治理一個時代,僅靠父皇一個人就夠了。
兒臣才智雖不及父皇,但也不是昏庸之輩,守成足夠了。
” “有你我父子的接力,開國一個甲子的時間基本上問題不大了。
” “那咱們就要考慮到那些不孝無能的子孫後代們了,從制度上盡量想的周全一些,幫他們把王朝撐得更盡一些。
永世長存兒臣就不做這種奢求了,兒臣相信父皇也不會覺得大唐可以萬代長存。
” “但保底漢朝,追趕周朝,兒臣覺得還是可以努努力争取一下的。
” 李世民想到時間的無情,也是歎了一口氣,說道:“也未必都是不孝子孫吧,總有一些像文帝景帝武帝那樣的。
” “當然,按照規律,曆史上的王朝帝王傳承,不可能都是明君,但也不大可能都是昏君,大多都是一些平平無奇的守成之君,而且王朝中後期的麻煩事兒更多,能守住局面已經不錯了。
” 李言神情凝重的說道:“從周朝和漢朝來看,就算幾代昏君下來,也會出現一個明主的。
”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制度上盡量設置的穩妥一些,讓那些昏君在任時把壽命熬過去而江山不滅,為後來的明君聖主的誕生争取時間,像秦朝在孝公之前幾代昏君而秦朝不滅。
” “終于撐到了孝公變法,秦國東出。
” “從這點上來說,始皇帝固然偉大,但他實行的郡縣制沒能在他離世後穩住局面,在狂風驟雨的亂世沖擊中,轟然坍塌,連秦二世一代昏君都沒撐過去,其實就是制度上的缺陷。
” “别說一代帝王,僅僅幾年的昏庸,祖先數百年、幾十代的積累就毀于一旦,這想想都讓人恐懼,這種制度導緻的隐患幾乎是緻命的,父皇您不害怕嗎?” “若秦朝之前的數百年也是這樣,秦朝的亡國哪兒輪得到秦二世,又有哪來的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恐怕早就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了。
” 李言的
可涉及到長遠的未來,任何一個小問題都變得無比的麻煩。
因為那是自己壽命達不到的地方 李世民雖然十分不願接受,但也不得不承認李言說的是有道理的,依然掙紮的說道:“可,分封制” “分封制是感覺上像是洪水猛獸,實際上沒那麼恐怖,而郡縣制感覺上安全,實際上才是真正的危機重重。
” 李言沒等李世民問出來,就斷然說道:“郡縣制将所有權力集于皇帝一身,集于朝庭,就需要明君聖主,一旦遇上常君或者昏君,天下就會分崩離析。
” “而分封制則寬容的多,主要依靠各諸侯王相互之間的野心來支撐,相互忌憚之下,反而能堅持的時間更長,就算是常君或者昏君在位,也能把場面支應過去,撐到誕生明主的那天。
” “時間長河的偉力之下,智者不該妄想着去杜絕戰争和叛亂,那是永遠不可能的;而是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控制和駕馭戰争,頂層設計上就應該給戰争留下存在空間。
” 李言想到這裡,也不得不感歎後世明朝老朱的英明,說道:“若是控制得好,諸侯王都是自家人,就算是争,也是肉爛在鍋裡,無非是太子一系被親王一系取而代之,天下依然是一家一姓的。
” “相對而言,外姓人想取而代之就難多了。
” “郡縣制的時候,是所有的反王們聯合起來反抗朝庭,而朝庭的宗室們都是待宰的羔羊,就像秦朝,所有赢氏宗親都沒有任何的權力,面對關東天下大亂,隻能束手待斃,連參與逐鹿的資格都沒有。
” “因為在一開始,始皇帝就把他們下場的權力給剝奪了。
” “而分封制就是亂,也是自家兒孫再打,誰赢誰輸,倒黴的隻是主枝主脈,其他的子嗣後代則可能迅速掉頭,至少能求得一家老小活命,血脈得以延續。
” “而開國時的宗廟也得以保存,換代而不改朝,百姓也不會受到太大的波及。
總之,同姓王之間的戰争,總比異姓王之間的戰争破壞力要小一些。
” “而同族之間的戰争,又比異族之間的戰争破壞度要小一些。
” 李言話音一落,李世民神情一震,眼神複雜的看了李言半響,說道:“你小小年紀,怎麼考慮問題總想着戰争和王朝末期,事情不能總往壞處想!” “呵呵,父皇,好的事情不用想,它也跑不了,而壞的事情卻不能不想,它關乎生死存亡。
” 李言笑着說道:“父皇是開國明君,兒臣也不差,相信穩住大唐,治理一個時代,僅靠父皇一個人就夠了。
兒臣才智雖不及父皇,但也不是昏庸之輩,守成足夠了。
” “有你我父子的接力,開國一個甲子的時間基本上問題不大了。
” “那咱們就要考慮到那些不孝無能的子孫後代們了,從制度上盡量想的周全一些,幫他們把王朝撐得更盡一些。
永世長存兒臣就不做這種奢求了,兒臣相信父皇也不會覺得大唐可以萬代長存。
” “但保底漢朝,追趕周朝,兒臣覺得還是可以努努力争取一下的。
” 李世民想到時間的無情,也是歎了一口氣,說道:“也未必都是不孝子孫吧,總有一些像文帝景帝武帝那樣的。
” “當然,按照規律,曆史上的王朝帝王傳承,不可能都是明君,但也不大可能都是昏君,大多都是一些平平無奇的守成之君,而且王朝中後期的麻煩事兒更多,能守住局面已經不錯了。
” 李言神情凝重的說道:“從周朝和漢朝來看,就算幾代昏君下來,也會出現一個明主的。
”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制度上盡量設置的穩妥一些,讓那些昏君在任時把壽命熬過去而江山不滅,為後來的明君聖主的誕生争取時間,像秦朝在孝公之前幾代昏君而秦朝不滅。
” “終于撐到了孝公變法,秦國東出。
” “從這點上來說,始皇帝固然偉大,但他實行的郡縣制沒能在他離世後穩住局面,在狂風驟雨的亂世沖擊中,轟然坍塌,連秦二世一代昏君都沒撐過去,其實就是制度上的缺陷。
” “别說一代帝王,僅僅幾年的昏庸,祖先數百年、幾十代的積累就毀于一旦,這想想都讓人恐懼,這種制度導緻的隐患幾乎是緻命的,父皇您不害怕嗎?” “若秦朝之前的數百年也是這樣,秦朝的亡國哪兒輪得到秦二世,又有哪來的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恐怕早就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了。
” 李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