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以史为鉴(八)
關燈
小
中
大
第763章以史為鑒八
見李世民已經接受了自己的觀念,不再強求一朝一夕就打造出鐵桶般的江山後,李言這才舒了一口氣。
在李言的眼中,李世民留下的江山,其實并不太穩固,真正的安定下來,還要靠李治時代的精耕細作,但就這樣,依然免不了被女帝篡奪的下場。
女帝可不是垂簾聽政,做太上皇把持朝政那麼簡單,是實實在在的更改了國号,換了武周的牌子。
國号就像是一個摭羞布,連這最後的體面都沒有了,你還好意思說什麼,都是一家人,女人玩玩兒而已,當不得真的。
若是連國号都當不了真,登基稱帝都當不了真,那什麼才叫真? 什麼才叫改朝換代. 帝傳三世而亡,這本身就說明了唐朝的立國,在先天上是有緻命的缺陷的,貞觀治世再輝煌,也不過是一時的繁華,昙一現而已,和隋文帝時期的開皇之治差不多。
飛得是挺高的,可卻不持久 雖然打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臣服了無數的勢力,可就像一個大雜荟,大而混亂,并沒有能做到真正的消化下來,各民族也并沒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把大唐當成自己的國家,這才會出現安史之變。
并且在大唐遭遇重創,衰弱的時候,紛紛分裂出去,重現南北朝時期十六國的場景。
而系統讓李言解決的,洽洽是這樣的問題,解決大唐大而不強,雜質太多,純度不夠的問題。
數量多隻能做到一時的輝煌,而質量高而能解決長久的問題。
唯有經過一遍遍的錘打淬煉,讓大唐這塊破銅爛鐵脫胎換骨,改頭換面,變成百練精鋼,這樣才能去面對未來出現的各種危局,挺過暴風雨,穿越時間的長河,到達李言都去不了的彼岸。
“父親,您還記不記得,剛剛兒臣說過,大漢最重要的一次化鐵為鋼的脫變,就是呂後時期完成的?” 李世民頓時點頭道:“不錯,剛剛我還想問呢,你的理由是什麼?” 大唐才剛剛開始,所以上一個真正長時間大一統的王朝漢朝就成了大家最好的研究對像,對于李言一直緊盯大漢,李世民也沒什麼奇怪的,隻是想聽聽李言有什麼高見? 他知道,别看兩人談論的話題一會兒是漢朝,一會兒是隋朝,其實真正的談論的還是大唐。
李言也是精神一震,馬上就要談到自己的核心思想了,于是打疊起精神說道:“漢高祖劉邦為了穩固大漢江山,平定諸侯,以甲之年禦駕親征,在讨伐英布叛亂的戰役中,被流矢射中,而後病重不起。
” “他這時候已經走到人生的未尾,最關心的事情就是江山的傳承!” “衆所周知,劉邦此時已立呂後之子劉盈為太子,不過劉邦覺得劉盈性格軟弱、資質平庸;他寵幸戚姬,覺得戚姬所生之子劉如意天姿聰穎、文韬武略、英果類已。
” “想廢劉盈而立如意,可最後卻沒成行,父親可知為何?” 呃. 李言又抛出了一個問題,雖然做為兒子,和父親兼君上的李世民談話,老是反問,這種帶有教導和提點的态度讓李世民略略有些不太舒服。
不過之前的李言不凡的表現,讓李世民下意識已經不再把他當成一個小字輩。
而房玄齡魏征等朝中一衆老臣大多數人的年齡和智慧都在李世民之上,和他們比起來,李世民隻是個小字輩。
所以大家溝通起來,也沒有特别的森嚴的那種君臣上下尊卑。
長期下來,李世民早已養成了虛懷若谷的風格,是以也沒有太過計較。
而是思考起李言的問題來 但思索了半響,也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隻好按照史書上的記載說道:“據禮法來說,劉盈是嫡長子,早立,名份已定,諸臣擁護。
而且呂後是皇後,若動劉盈,就得廢後,劉邦當時的身體已經垮了,沒有那個時間了。
” “再加上呂後請出了商洛山四皓輔佐劉盈,劉邦見人心已定,于是做罷.” 李世民沒有提劉邦寵幸戚姬的事情,他知道,劉邦能在短短幾年打下大漢江山,決非庸才,這樣一個明君聖主,怎麼可能因為寵幸一個女子就去動搖國本。
處在那個位置上,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大局,為了江山社稷,不會受半點兒女私情的影響。
李世民的回答中規中矩,基本上後來人總結出來的幾條都概況在内了。
李言點了點頭,李世民還沒有來得及高興。
李言話鋒一轉,就說道:“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人才衆多,
在李言的眼中,李世民留下的江山,其實并不太穩固,真正的安定下來,還要靠李治時代的精耕細作,但就這樣,依然免不了被女帝篡奪的下場。
女帝可不是垂簾聽政,做太上皇把持朝政那麼簡單,是實實在在的更改了國号,換了武周的牌子。
國号就像是一個摭羞布,連這最後的體面都沒有了,你還好意思說什麼,都是一家人,女人玩玩兒而已,當不得真的。
若是連國号都當不了真,登基稱帝都當不了真,那什麼才叫真? 什麼才叫改朝換代. 帝傳三世而亡,這本身就說明了唐朝的立國,在先天上是有緻命的缺陷的,貞觀治世再輝煌,也不過是一時的繁華,昙一現而已,和隋文帝時期的開皇之治差不多。
飛得是挺高的,可卻不持久 雖然打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臣服了無數的勢力,可就像一個大雜荟,大而混亂,并沒有能做到真正的消化下來,各民族也并沒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把大唐當成自己的國家,這才會出現安史之變。
并且在大唐遭遇重創,衰弱的時候,紛紛分裂出去,重現南北朝時期十六國的場景。
而系統讓李言解決的,洽洽是這樣的問題,解決大唐大而不強,雜質太多,純度不夠的問題。
數量多隻能做到一時的輝煌,而質量高而能解決長久的問題。
唯有經過一遍遍的錘打淬煉,讓大唐這塊破銅爛鐵脫胎換骨,改頭換面,變成百練精鋼,這樣才能去面對未來出現的各種危局,挺過暴風雨,穿越時間的長河,到達李言都去不了的彼岸。
“父親,您還記不記得,剛剛兒臣說過,大漢最重要的一次化鐵為鋼的脫變,就是呂後時期完成的?” 李世民頓時點頭道:“不錯,剛剛我還想問呢,你的理由是什麼?” 大唐才剛剛開始,所以上一個真正長時間大一統的王朝漢朝就成了大家最好的研究對像,對于李言一直緊盯大漢,李世民也沒什麼奇怪的,隻是想聽聽李言有什麼高見? 他知道,别看兩人談論的話題一會兒是漢朝,一會兒是隋朝,其實真正的談論的還是大唐。
李言也是精神一震,馬上就要談到自己的核心思想了,于是打疊起精神說道:“漢高祖劉邦為了穩固大漢江山,平定諸侯,以甲之年禦駕親征,在讨伐英布叛亂的戰役中,被流矢射中,而後病重不起。
” “他這時候已經走到人生的未尾,最關心的事情就是江山的傳承!” “衆所周知,劉邦此時已立呂後之子劉盈為太子,不過劉邦覺得劉盈性格軟弱、資質平庸;他寵幸戚姬,覺得戚姬所生之子劉如意天姿聰穎、文韬武略、英果類已。
” “想廢劉盈而立如意,可最後卻沒成行,父親可知為何?” 呃. 李言又抛出了一個問題,雖然做為兒子,和父親兼君上的李世民談話,老是反問,這種帶有教導和提點的态度讓李世民略略有些不太舒服。
不過之前的李言不凡的表現,讓李世民下意識已經不再把他當成一個小字輩。
而房玄齡魏征等朝中一衆老臣大多數人的年齡和智慧都在李世民之上,和他們比起來,李世民隻是個小字輩。
所以大家溝通起來,也沒有特别的森嚴的那種君臣上下尊卑。
長期下來,李世民早已養成了虛懷若谷的風格,是以也沒有太過計較。
而是思考起李言的問題來 但思索了半響,也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隻好按照史書上的記載說道:“據禮法來說,劉盈是嫡長子,早立,名份已定,諸臣擁護。
而且呂後是皇後,若動劉盈,就得廢後,劉邦當時的身體已經垮了,沒有那個時間了。
” “再加上呂後請出了商洛山四皓輔佐劉盈,劉邦見人心已定,于是做罷.” 李世民沒有提劉邦寵幸戚姬的事情,他知道,劉邦能在短短幾年打下大漢江山,決非庸才,這樣一個明君聖主,怎麼可能因為寵幸一個女子就去動搖國本。
處在那個位置上,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大局,為了江山社稷,不會受半點兒女私情的影響。
李世民的回答中規中矩,基本上後來人總結出來的幾條都概況在内了。
李言點了點頭,李世民還沒有來得及高興。
李言話鋒一轉,就說道:“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人才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