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以史为鉴(三)
關燈
小
中
大
第758章以史為鑒三
李世民用盡量平穩的口氣說道:“朕怎麼知道,古往今來無數的仁人智士都在探讨這些問題,至今所總結出來的原因各種各樣,什麼勤政啊,愛民啊,親賢人遠小人啊,不勝煩多。
” “可你說的秦魏隋這些朝代,也未必沒有做到。
” “可難的是一代容易,代代難,甚至連兩代三代都堅持不過去,誰能有什麼辦法?” 李言微微一笑,他的參考樣本更多,所以知道這個問題到後世都沒有解決,後世宋元明清,數個朝代,無數仁人智士絞盡腦汁、皓首窮經的都在研究,想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時間的滾滾長河之下,新老更替,前赴後繼,以後會怎樣,隻有天知道? 李言歎了一口氣,然後說道:“您說的這種問題,是無解的,人的壽命有限,不能長生久視。
而江山的延續需要的是一代一代的帝王接力而為,非一代英明聖主所能決定的。
” “這接任的人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人物,大體來說,可以分為三種,明君,常君,昏君,一個王朝遇明君則興,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誰也沒有辦法保證後世之君一直都是明君。
” “别說明君了,不出現昏君都難,而一代昏君坐朝對于江山社稷的破壞都有可能是緻命的。
” 李世民聽到這裡也是深深的透出了一種無力感,他能決定上一代,也能掌控下一代,可下下代,再之後的,就無能無力了,就是現在搞一套皇明祖訓,也約束不了啊? 變數太多了. 想到這裡,做為一個帝王,普天之下最有權勢的人,李世民也是無可奈何。
對于無解的問題,索性也不去管了,李世民問道:“你想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不是,兒臣想說的是,兒臣發現,開國的時候,能不能穩定江山,其實對于江山的長久傳承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李言也是抛開了時間長河的問題,打疊起精神說起了自己的感觸:“漢高祖就是因為穩住了開國的前三代,于是後面自然而然的就順了下去,就是後面再出現昏君弱君導緻國祚喪失。
” “可後世憑着先前二百年的影響力,隻要出一個英明的人物,依然可以再造乾坤,将社稷延續下去,以至于又傳了二百年之久。
” “而那些在開國時期,沒有能穩住前三代的,基本上都亡了,要麼被取而代之,要麼就是分崩離析。
”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可見國基肇始之時的狀态對後世的影響是何其之大,所以兒臣認為,決定王朝是否能長存的關鍵,其實就在剛剛開國那幾代打下的基礎如何?” 李言說的觀點,便得李世民瞳孔一縮,眼閃不斷閃爍,腦中瘋狂的想着曆史上各朝各代的情況,良久之後. 嘶. 李世民倒吸了一口涼氣,神情一下變得亢奮起來,表情激動的附合道:“咦,你沒說朕還沒有注意到,好像是有這種情況” “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曹魏也差不多,曹丕、曹睿早亡,曹芳、曹髦就是個傀儡,名存實亡;蜀漢二世而亡,東吳也差不多;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東魏、北周、北齊時間都不長,最多的也不過二三十年。
” “南朝的宋、齊、梁、陳差不多也都是短命王朝。
” “而漢朝就不說了,之後的兩晉加起來一百五十五年,共傳十五帝,北魏一百五十年,也傳了十五帝.” 李世民越說越快,眼神也越來越亮,他有種感覺,自從登基之後,一直苦苦困擾他的關于江山延續的問題,很有可能會找到一些解決的途徑,這讓他越來越激動。
見李世民被自己引導,陷入了深度思索之中,李言沒有打斷。
他知道,在修行上來說,這叫領悟,是極大的機緣,若是能有所得,就對會未來的江山治理有極大的幫助。
李世民看來對江山的傳承也特别看重,以前剛剛成年就在打仗,東奔西跑的,也不可能看太多的史書,這估計也就是完成人生終極目标後,有了更大的追求,這才在曆史中下了一番苦功夫。
自秦以降的曆史如數家珍,比李言這個來自後世,受過流量時代的信息狂轟濫炸的猛人一點也不惶多讓,不但順序沒有搞錯,甚至在一些朝代的時間和人物上,說得極為準确。
” “可你說的秦魏隋這些朝代,也未必沒有做到。
” “可難的是一代容易,代代難,甚至連兩代三代都堅持不過去,誰能有什麼辦法?” 李言微微一笑,他的參考樣本更多,所以知道這個問題到後世都沒有解決,後世宋元明清,數個朝代,無數仁人智士絞盡腦汁、皓首窮經的都在研究,想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時間的滾滾長河之下,新老更替,前赴後繼,以後會怎樣,隻有天知道? 李言歎了一口氣,然後說道:“您說的這種問題,是無解的,人的壽命有限,不能長生久視。
而江山的延續需要的是一代一代的帝王接力而為,非一代英明聖主所能決定的。
” “這接任的人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人物,大體來說,可以分為三種,明君,常君,昏君,一個王朝遇明君則興,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誰也沒有辦法保證後世之君一直都是明君。
” “别說明君了,不出現昏君都難,而一代昏君坐朝對于江山社稷的破壞都有可能是緻命的。
” 李世民聽到這裡也是深深的透出了一種無力感,他能決定上一代,也能掌控下一代,可下下代,再之後的,就無能無力了,就是現在搞一套皇明祖訓,也約束不了啊? 變數太多了. 想到這裡,做為一個帝王,普天之下最有權勢的人,李世民也是無可奈何。
對于無解的問題,索性也不去管了,李世民問道:“你想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不是,兒臣想說的是,兒臣發現,開國的時候,能不能穩定江山,其實對于江山的長久傳承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李言也是抛開了時間長河的問題,打疊起精神說起了自己的感觸:“漢高祖就是因為穩住了開國的前三代,于是後面自然而然的就順了下去,就是後面再出現昏君弱君導緻國祚喪失。
” “可後世憑着先前二百年的影響力,隻要出一個英明的人物,依然可以再造乾坤,将社稷延續下去,以至于又傳了二百年之久。
” “而那些在開國時期,沒有能穩住前三代的,基本上都亡了,要麼被取而代之,要麼就是分崩離析。
”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可見國基肇始之時的狀态對後世的影響是何其之大,所以兒臣認為,決定王朝是否能長存的關鍵,其實就在剛剛開國那幾代打下的基礎如何?” 李言說的觀點,便得李世民瞳孔一縮,眼閃不斷閃爍,腦中瘋狂的想着曆史上各朝各代的情況,良久之後. 嘶. 李世民倒吸了一口涼氣,神情一下變得亢奮起來,表情激動的附合道:“咦,你沒說朕還沒有注意到,好像是有這種情況” “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曹魏也差不多,曹丕、曹睿早亡,曹芳、曹髦就是個傀儡,名存實亡;蜀漢二世而亡,東吳也差不多;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東魏、北周、北齊時間都不長,最多的也不過二三十年。
” “南朝的宋、齊、梁、陳差不多也都是短命王朝。
” “而漢朝就不說了,之後的兩晉加起來一百五十五年,共傳十五帝,北魏一百五十年,也傳了十五帝.” 李世民越說越快,眼神也越來越亮,他有種感覺,自從登基之後,一直苦苦困擾他的關于江山延續的問題,很有可能會找到一些解決的途徑,這讓他越來越激動。
見李世民被自己引導,陷入了深度思索之中,李言沒有打斷。
他知道,在修行上來說,這叫領悟,是極大的機緣,若是能有所得,就對會未來的江山治理有極大的幫助。
李世民看來對江山的傳承也特别看重,以前剛剛成年就在打仗,東奔西跑的,也不可能看太多的史書,這估計也就是完成人生終極目标後,有了更大的追求,這才在曆史中下了一番苦功夫。
自秦以降的曆史如數家珍,比李言這個來自後世,受過流量時代的信息狂轟濫炸的猛人一點也不惶多讓,不但順序沒有搞錯,甚至在一些朝代的時間和人物上,說得極為準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