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以史为鉴(二)

關燈
    第757章以史為鑒二 李言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到後世都讓無數人為之側目的豐碑,李世民點了點頭,沒有開口。

     他知道,李言隻是在做鋪墊,真正的重點還是後面,所以沒有打斷,隻是颔首表示讓李言繼續說下去。

     李言會意,繼續分析道:“而秦朝未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力拔山兮氣蓋世,于萬軍中之取上将首級如探囊取物的楚霸項羽,又是何等的不可一世。

    ” “蔑視群雄如視草芥,巨鹿一戰五萬對四十萬,一戰而定天下,諸侯跪迎,莫敢仰視。

    ” “可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建立的西楚,卻連五年都沒管到。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又起,最後三分天下,終被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所建立的曹魏政權所吞,可甚至等不到天下安定,就被老謀深算的司馬氏所竊。

    ” “南北大亂數百年,至前隋文帝楊堅一統寰宇,九州歸一,可依然免不了始皇覆轍,二世而亡,被我李氏取而代之,接掌神器。

    ” 李世民這時眉頭緊蹙,情緒已經有些漸漸不安,逐步失去耐心,整個人顯得頗為煩燥。

     做為皇帝,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江山永固,世代流傳,以往的那種江山流轉,他最不想看到的。

    看到史書上一代代江山,一朝朝輪換,即讓他觸目驚心,又後怕不已。

     以前少年時,每當看到史書上描繪的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的逐鹿場景都讓他熱血沸騰,憧憬不已,恨不得躍馬揚鞭,憑手中七尺長槊,攪動宇内乾坤,打出一片火紅的江山。

     可現在當了帝王之後,再看到史書上那一行行的字,一慕慕的場景,都讓李世民極度的厭煩和暴燥。

     恨不能将史書撕成碎片,以往那一個個讓人崇敬的亂世枭雄,現在再看來,是那麼的刺眼,都是些野心勃勃的亂臣賊子,都該抽筋扒皮、挫骨揚灰。

     但李世民是明君,亦是智者,知道殺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楚霸王,亦或是魏武帝隋文帝,都不是心慈手軟的人,哪個人手上不是粘滿了鮮血,若是殺人能解決問題,他們也不會吝于舉于手中的屠刀。

     李世民也是這樣的亂世走過來的,他深知,問題的核心不在野而在朝,不在臣而在君,不在于那些趁勢而起禍亂天下的反王,而在于朝庭和統治者能否治理好天下。

     讓這個世道海清河晏,讓無數的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 所以李世民當了帝王後,宵衣旰食,殚精竭慮,一刻也不敢懈怠,戰戰兢,一個囫囵覺都沒有睡過,整天撲在朝政上。

     對外,在大唐遇到滅頂之災時,以皇帝之尊親自去便橋,攔住突厥肆掠中原的鐵蹄。

    關鍵時刻犧牲自己的兒子去反賊的營中為質,并封疆割地許官賜爵,軟化羅藝的造反決心,為朝庭争取時間。

     對内,包容那些老臣的倚老賣老,在朝堂上攪風攪雨,撺掇着自己兒子們相互殘殺,容忍蕭禹和魏征這樣的倔強脾氣,整天騎在自己頭上指指點點,約束着自己的言行舉止。

     這步步的退讓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千金買馬骨,以身做則,讓才能之士都能效仿自己,群臣群策群力把江山治理好,而不是去挑動矛盾,扯旗造反。

     但就這樣,燕郡王羅藝、廬江王李媛、義安王李孝常、長樂王李幼良等接連造反做亂,甚至這些人裡還有本應成為皇族羽翼的李氏宗親們,他們不是為了天下百姓,純粹是為了自己的野心。

     可以說李世民無時無刻的不在想着,怎麼樣讓江山永固,永遠在李家的手中,而不是未來被其他的世家大族或者地方反王們所取代。

     李言提出的疑問,李世民早就想過無數遍了,由其是那些完成了大一統的王朝,為什麼他們守不住,項羽和曹操就算了,李世民自認自己能力在他們之上。

     提到赢政和楊堅,李世民就有點躊躇了,這兩人建立的王朝,和在他們當政時期王朝的強盛程度,都不是現在的大唐所能比拟的,李世民自覺這兩人都不是昏君,不然也不會取得那樣的成就。

     可連他們都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自己行嗎? 前兩者至少沒有在活着的時候,把天下搞定,可後兩者呢,不但完成了大一統,還治理的頗為強盛,可前腳撒手人寰,後腳天下就亂了,是繼承人沒選擇好,還是江山本身就不牢固呢? 胡亥還好說,時間太遠了,曆史上記載的就不是個好東西,更是勾結大臣擅自篡位的。

     可楊廣之事就發生在自己的眼皮下,曆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