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魏征的提醒
關燈
小
中
大
第701章魏征的提醒
“殿下一心為民,實在是讓老臣佩服!”
魏征躬身一禮,得知李言所做的一切後,也是由衷的欽佩,随後說道:“可殿下糊塗啊!”
“大人何出此言?”
李言疑惑的問道:“承乾不明,還忘大人指教!”
在李言不解的神情中,魏征神色鄭重的解釋道:“不論之前事情是怎麼樣的,可進行到這一步,飛虎軍的籌建基本上已經完全,所有的錢都收到了軍營中。
” “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和陛下将事情給攤開了,否則到時候在朝中,幾位王爺的勢力一齊壓上來,僅憑太子一系的力量根本就抵抗不住的,而此案一旦被定性為腐蝕案件。
” “數額如此巨大,涉及人數達幾千人,最後皇上也有可能抗不住其壓力,選擇犧牲太子殿下。
” 呃. 李言神色一沉,之前李言并不太過操心自己的儲君地位會動搖,一來現在李世民的精力還放在抵禦外敵和鞏固自己大唐天子的地位上;二來,大唐經過隋末的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接下來還要發展國内經濟。
等到貞觀後期,國家的大目标都完成後,李世民也老了,身體不行了,才會考慮安全和傳承的問題。
現在的太子,不過是為了穩定人心的舉措,朝庭隻是需要一個太子,至于是誰,是否英明,能不能幹,并不是太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李言其實就是個擺設,就是再作,李世民也不會輕易動搖國本。
最多就是作出一系列的懲罰措施,太子的根本地位不會動搖的。
何況,在這個節點上,北方草原上的突厥也沒閑着,颉利整兵經武,訓練士卒攻城拔塞的軍事素養,一統十八個部族,加強集權的腳步也在加快。
而中原對草原的情況卻沒那麼了解,這就給了李言從中做小動作的機會,可以從外圍向李世民施加壓力。
東宮的錦衣衛初見成效,幾個百戶所的探子像蝗蟲一樣随着商隊撒向草原各地,消息也在源源不段的傳回大唐。
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但李言卻可以根據劇情的發展,添油加醋的渲染一番。
每過段時間,李言都會通報李世民,颉利又幹掉了一個部族首領,換上自己的親信,用以增加危急氣氛,凸顯錦衣衛的重要性。
李世民也是越來越着急,現在兩大勢力對于近期要展開的當今天下最大力量的對決,以決定天下誰主沉浮的局勢,也是越來越清楚,雙方都在争取時間,加緊整合内部,積極備戰。
不然李世民也不會允許李言用這種損壞東宮名義,透支朝庭信用的方式來攫取軍資。
因為哪怕大家現在看不明白,但等到事後,衆人一定會發現,這次飛虎軍的貪腐案件,就是李世民父子導演出來的掠奪權貴,積蓄軍費的一場鬧劇。
若是沒有李世民在背後的支持和默認,一個年幼的太子根本幹不了這種大事。
所以的真正的帳還是要算在李世民身上的. 可畢竟自己對這個時代并不是太了解,對于封建時代掌權者們在面臨危機時具體該怎麼取舍,背後的勢力們又會展開怎樣的博弈,實現怎樣的政治目标,李言沒有魏征這個年過半百的當朝老臣更加清楚。
即然魏征都覺得自己是有危險的,那還是應該多聽聽他的意見,畢竟魏征的立場一貫是中立的,和李世民和房玄齡那一堆老狐狸們打交道的時間更久,也更了解他們。
李言忽然發現自己的權力架構中少了一塊重要的短闆,就是沒有一個像魏征和房玄齡這樣的老辣的謀國之士來匡正自己的決策,之前的侍讀群也好,錦衣衛也好,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參與國政。
侍讀群體還孱弱,而錦衣衛又是暗中的力量,飛虎軍才算是自己第一個插手的武裝力量了,李世民讓自己練成廢物軍,但外界并不知曉,所以廢物軍必然會影響到自己的聲譽和形象。
這裡面真正損失的東西和所冒的風險,或許自己也無法客觀的去衡量,但魏征老臣謀國,他一定看得比自己要更清楚。
李言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給自己尋找一個像大清時代烏思道一樣的國士來參謀自己的事情。
雖然東宮有那麼多德高望重的老臣,但都打着各自的主意,像張玄素名義上是自己的太傅,實際上更多的,他還是把東宮做為一個跳闆,對于是否能教導出來一個優秀的太子,他的興趣并不是太大。
此公名利之心頗重,旁征百家,尤好申韓法家之說,志在輔助君王治理天下,伸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
” “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和陛下将事情給攤開了,否則到時候在朝中,幾位王爺的勢力一齊壓上來,僅憑太子一系的力量根本就抵抗不住的,而此案一旦被定性為腐蝕案件。
” “數額如此巨大,涉及人數達幾千人,最後皇上也有可能抗不住其壓力,選擇犧牲太子殿下。
” 呃. 李言神色一沉,之前李言并不太過操心自己的儲君地位會動搖,一來現在李世民的精力還放在抵禦外敵和鞏固自己大唐天子的地位上;二來,大唐經過隋末的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接下來還要發展國内經濟。
等到貞觀後期,國家的大目标都完成後,李世民也老了,身體不行了,才會考慮安全和傳承的問題。
現在的太子,不過是為了穩定人心的舉措,朝庭隻是需要一個太子,至于是誰,是否英明,能不能幹,并不是太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李言其實就是個擺設,就是再作,李世民也不會輕易動搖國本。
最多就是作出一系列的懲罰措施,太子的根本地位不會動搖的。
何況,在這個節點上,北方草原上的突厥也沒閑着,颉利整兵經武,訓練士卒攻城拔塞的軍事素養,一統十八個部族,加強集權的腳步也在加快。
而中原對草原的情況卻沒那麼了解,這就給了李言從中做小動作的機會,可以從外圍向李世民施加壓力。
東宮的錦衣衛初見成效,幾個百戶所的探子像蝗蟲一樣随着商隊撒向草原各地,消息也在源源不段的傳回大唐。
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但李言卻可以根據劇情的發展,添油加醋的渲染一番。
每過段時間,李言都會通報李世民,颉利又幹掉了一個部族首領,換上自己的親信,用以增加危急氣氛,凸顯錦衣衛的重要性。
李世民也是越來越着急,現在兩大勢力對于近期要展開的當今天下最大力量的對決,以決定天下誰主沉浮的局勢,也是越來越清楚,雙方都在争取時間,加緊整合内部,積極備戰。
不然李世民也不會允許李言用這種損壞東宮名義,透支朝庭信用的方式來攫取軍資。
因為哪怕大家現在看不明白,但等到事後,衆人一定會發現,這次飛虎軍的貪腐案件,就是李世民父子導演出來的掠奪權貴,積蓄軍費的一場鬧劇。
若是沒有李世民在背後的支持和默認,一個年幼的太子根本幹不了這種大事。
所以的真正的帳還是要算在李世民身上的. 可畢竟自己對這個時代并不是太了解,對于封建時代掌權者們在面臨危機時具體該怎麼取舍,背後的勢力們又會展開怎樣的博弈,實現怎樣的政治目标,李言沒有魏征這個年過半百的當朝老臣更加清楚。
即然魏征都覺得自己是有危險的,那還是應該多聽聽他的意見,畢竟魏征的立場一貫是中立的,和李世民和房玄齡那一堆老狐狸們打交道的時間更久,也更了解他們。
李言忽然發現自己的權力架構中少了一塊重要的短闆,就是沒有一個像魏征和房玄齡這樣的老辣的謀國之士來匡正自己的決策,之前的侍讀群也好,錦衣衛也好,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參與國政。
侍讀群體還孱弱,而錦衣衛又是暗中的力量,飛虎軍才算是自己第一個插手的武裝力量了,李世民讓自己練成廢物軍,但外界并不知曉,所以廢物軍必然會影響到自己的聲譽和形象。
這裡面真正損失的東西和所冒的風險,或許自己也無法客觀的去衡量,但魏征老臣謀國,他一定看得比自己要更清楚。
李言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給自己尋找一個像大清時代烏思道一樣的國士來參謀自己的事情。
雖然東宮有那麼多德高望重的老臣,但都打着各自的主意,像張玄素名義上是自己的太傅,實際上更多的,他還是把東宮做為一個跳闆,對于是否能教導出來一個優秀的太子,他的興趣并不是太大。
此公名利之心頗重,旁征百家,尤好申韓法家之說,志在輔助君王治理天下,伸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