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

關燈
    第700章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福禍避趨之! 可關鍵是帳面上應該是拔出五百萬貫,可實際上庫藏裡隻能拔出四百萬貫,到地方上再層層苛扣,雁過拔毛,僅正常合理的‘損耗’就達一百萬貫,還不算那些貪腐官員私下再截留的了。

     最後落到實際隻有二百五十萬貫,其中一半都做為‘損耗’給漂沒了! 所謂損耗,在明朝以後叫火耗,字面上是指碎銀熔化重鑄為銀錠時的折耗,實際上就是各種攤派各級官府施加的附加稅。

     有中樞的,也有各府道州縣的,很難介定是否合理是否合法,這一塊從古到今都是一筆糊塗帳,不是算不清楚,是根本就不能算清楚,是朝庭理論預算和實際地方需求中的一條模糊的彈性空間。

     熟知内情的官員人都知道,這些損耗從根子上來說就缺了一大塊,即有各級官府維持地方治理的硬性客觀需求,也有一些官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灰色收入。

     之所以無法算清楚,歸根結底,這一塊從設計之初就是用來合理的将國庫每年的‘赤字虧空’分解到全國各地,一地擔一點,一點點兒給消化分解了。

     不然,那些赤字怎麼辦,難道真的是朝庭去借錢補上不成,這個時代又沒有銀行可以印錢,更沒有發債一說,要是去年虧空今年補,那今年的虧空又怎麼辦? 而這一塊往往又因為朝庭監察不到位,給了各級官府渾水摸魚的機會。

     天下的治理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并不能像公司的财務管理那樣每一分錢的用處都計算的清清楚楚,嚴格按照預算規劃來。

    這些詳細李言在大清的時候,就了解過一些,到了大唐,就看得更清楚了。

     而李言都清白的事情,魏征就更是心知肚明了。

    李世民上位後,勒緊褲腰帶,三年下來,也沒有節省到多少錢。

     雖然魏征不管戶部,但他知道,朝庭積攢下來北伐突厥的錢糧折算成銀錢,不會超過五百萬貫。

     而今僅一個飛虎軍用了十多天,就折騰出來近兩千萬貫的巨額财富,對于李世民來說,絕對一筆無法拒絕的天文數字,有了這筆錢,無論是打仗還是善後,都綽綽有餘了。

     難怪最近在朝堂上,雖然群臣們不安,但李世民卻是天天心情大好,仿佛卸下了一幅重擔,有時還能和他們這些臣子們開開玩笑,搞了半天,是北伐的軍費有了着落。

     想到這裡,魏征舒了一口氣,即然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腐蝕案件,那他就放心了。

     有李世民的背書,難怪太子殿下有恃無恐,自己真是白擔心了一場。

     想想也對,近兩千萬貫的案子,還是發生在太子親自主持的領域裡,竟然神不知鬼不覺,不但皇上不知,就連房玄齡和高士廉這些人也都選擇了漠視,朝中衆臣都仿佛沒有發生過似的。

     隻有自己還傻乎乎的被蒙在鼓裡 魏征沒好氣的将帳冊往案上一丢,帶着些情緒的說道:“看來,老臣是白替殿下操心了。

    ” “大人一番關切,承乾銘感于心。

    ” 李言誠懇的說道:“不過,戲唱到這個份兒上,接下來,就要大人出場了,而且承乾能否安然過關,也要靠大人幫忙了。

    ” 見魏征疑惑的神情,李言說道:“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事情能進行的這麼順利,不乏我的那些兄弟們‘支持’,若是弄不好,恐怕承乾想安然脫身,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 “哦,這話怎麼說?” 魏征一愣,當即拍着胸脯慷慨道:“殿下為了大唐的千萬百姓和江山社稷,不顧自身名節,冒着失掉太子之位的風險,親自上場為國分憂。

    臣還有什麼話可說的?” “隻要是為了大唐江山,臣這把老骨頭,就聽殿下調用了。

    ” 雖然知道以大義說服魏征并不難,但這麼容易就讓這個倔強的老頭就範,也是李言想不到的。

    這隻能說在魏征心中,真的是在恪守信念,以天下為重。

     李言打疊起精神,向魏征介紹起了這本帳冊裡面的詳情:“大人請看,前衛中郎将胡禮賢是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内侄,是蜀王一系的人;右衛中郎将周延德是工部尚書杜楚客的外甥,是魏王一系的人。

    ” “中衛中郎将羅恩勝是薛國公長孫順德的女婿。

    ” “幾部下面的郎将和校尉、旅帥等大小将校,因為财力有限,一小半都是用的他們各自所屬派系的人馬,一大半用的是朝中顯貴大族的子弟,都是靠錢上位的。

    ” “這裡面最猖狂的就屬遠在山東就蕃的齊王李佑了!” 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