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思想的战争
關燈
小
中
大
對于國淵與邴原的辯經,簡而言之就四個字:
唇槍舌劍!
但相比于邴原而言,國淵的積累與天賦多少還是差了點。
要知道邴原日後可是能直接和他老師鄭玄辯經的人。
曹魏時期,世人更是稱齊魯之地有“邴鄭之學”,将兩人并論。
于是在邴原犀利的進攻之下,這次辯經國淵終于露出了頹勢。
…… 不知過了多久,修文堂中。
看着面前臉色有些蒼白的國淵,隻見邴原依舊神态沉穩的開口道:“汝自認學問與孔子相比,孰強孰弱?” 國淵聞言自然毫不猶豫的搖了搖頭。
“我不如也!” 然而他此言一出,邴原頓時眼神微凝,直接圖窮匕見。
“汝之學問既不如孔子,又如何能判斷聖賢對錯?” “《儀禮》縱有些許謬誤,卻上承孔子,傳承有序,《周官禮》可乎?” “《周官禮》藏于皇宮秘府多年,為何唯獨為劉歆父子發現?” “何人所錄?何人所藏?何人可證?” “諸證皆無,《周官禮》何以為憑?” 邴原這連綿不斷的質問聲頓時就好似刀劍一般齊齊朝着國淵射去。
明明四下無風,但國淵的後背卻感到一陣刺骨的寒意,仿佛在驚濤駭浪之中一般,搖搖欲墜。
但即便滿頭大汗,他亦是面色慘白咬牙道: “世間之事,是便是,非便非,通天通地,貫古貫今,決不可易也。
若使孔子之言有不是之處,亦是不是,如何能硬穿鑿說!” 不得不說,國淵在經學上或許不如邴原,但心志卻非凡人。
即便四下有諸多遼東儒生圍觀,他亦是面色堅定的開口道:“若違天理,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若合人倫,雖其言之出于黔首,不敢以為非也!” 國淵這麼說倒不是失心瘋了,而是秉承師門理念。
話說鄭玄這一派與今文經學最大的分歧,其實就是關于孔子的定位。
在今文經學的理論中,孔子是給後世制法的神聖。
故此這一派大儒才會稱孔子是受命于天的素王,乃是其母在大澤之坡郊遊時,夢見黑帝請其赴宴,後在夢中交合有感,方才在空桑之中生下孔丘。
因為按照春秋戰國時期神話的傳統,神聖都是其母跟天帝生的。
但是鄭玄這一派的古文經學大儒卻不這麼認為。
他們雖然同樣尊崇孔子,但卻認為他是“先師”。
隻是有大智慧的先行者,領路人! 雖然孔子的成就很高,但卻并不是無所不知,所言都是正确的。
也正由此,才會引發了兩派的第二個分歧: 即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為孔子所作; 而古文經學則認為《六經》是古代典籍,隻是經孔子校訂整理而已。
孔子的貢獻在于“述而不作”,繼承并弘揚古學。
為什麼雙方的态度截然不同呢? 原因很簡單!根本在于雙方立場的不同。
立場不一,才會導緻今文和古文對六經的态度自然就不同。
今文經學之所以持有這個觀點,就是因為孔子“必須”是素王。
因為隻要孔子是神聖,所言便是神谕。
如此一來,凡俗生靈自然沒有資格篡改。
畢竟聖人乃是無所不知,所言凡人即便不理解也應該聽從,而
要知道邴原日後可是能直接和他老師鄭玄辯經的人。
曹魏時期,世人更是稱齊魯之地有“邴鄭之學”,将兩人并論。
于是在邴原犀利的進攻之下,這次辯經國淵終于露出了頹勢。
…… 不知過了多久,修文堂中。
看着面前臉色有些蒼白的國淵,隻見邴原依舊神态沉穩的開口道:“汝自認學問與孔子相比,孰強孰弱?” 國淵聞言自然毫不猶豫的搖了搖頭。
“我不如也!” 然而他此言一出,邴原頓時眼神微凝,直接圖窮匕見。
“汝之學問既不如孔子,又如何能判斷聖賢對錯?” “《儀禮》縱有些許謬誤,卻上承孔子,傳承有序,《周官禮》可乎?” “《周官禮》藏于皇宮秘府多年,為何唯獨為劉歆父子發現?” “何人所錄?何人所藏?何人可證?” “諸證皆無,《周官禮》何以為憑?” 邴原這連綿不斷的質問聲頓時就好似刀劍一般齊齊朝着國淵射去。
明明四下無風,但國淵的後背卻感到一陣刺骨的寒意,仿佛在驚濤駭浪之中一般,搖搖欲墜。
但即便滿頭大汗,他亦是面色慘白咬牙道: “世間之事,是便是,非便非,通天通地,貫古貫今,決不可易也。
若使孔子之言有不是之處,亦是不是,如何能硬穿鑿說!” 不得不說,國淵在經學上或許不如邴原,但心志卻非凡人。
即便四下有諸多遼東儒生圍觀,他亦是面色堅定的開口道:“若違天理,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若合人倫,雖其言之出于黔首,不敢以為非也!” 國淵這麼說倒不是失心瘋了,而是秉承師門理念。
話說鄭玄這一派與今文經學最大的分歧,其實就是關于孔子的定位。
在今文經學的理論中,孔子是給後世制法的神聖。
故此這一派大儒才會稱孔子是受命于天的素王,乃是其母在大澤之坡郊遊時,夢見黑帝請其赴宴,後在夢中交合有感,方才在空桑之中生下孔丘。
因為按照春秋戰國時期神話的傳統,神聖都是其母跟天帝生的。
但是鄭玄這一派的古文經學大儒卻不這麼認為。
他們雖然同樣尊崇孔子,但卻認為他是“先師”。
隻是有大智慧的先行者,領路人! 雖然孔子的成就很高,但卻并不是無所不知,所言都是正确的。
也正由此,才會引發了兩派的第二個分歧: 即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為孔子所作; 而古文經學則認為《六經》是古代典籍,隻是經孔子校訂整理而已。
孔子的貢獻在于“述而不作”,繼承并弘揚古學。
為什麼雙方的态度截然不同呢? 原因很簡單!根本在于雙方立場的不同。
立場不一,才會導緻今文和古文對六經的态度自然就不同。
今文經學之所以持有這個觀點,就是因為孔子“必須”是素王。
因為隻要孔子是神聖,所言便是神谕。
如此一來,凡俗生靈自然沒有資格篡改。
畢竟聖人乃是無所不知,所言凡人即便不理解也應該聽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