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对自己的看见,确定今年的目标
關燈
小
中
大
2022.2.2
在這次春節期間,我們三個家庭一起過大年夜,這是第一次這麼嘗試,也讓我有了一些發現。
常常說,了解自己需要通過他人。
平常我們這個家庭,單打獨鬥比較多,和别的家庭一起紮堆做事情比較少。
這次通過合夥過年,我确實對這個家庭,對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
看來,還是需要社交,需要有與他人在一起的時間。
--------------------------------------------------------------------------------------------- 在朋友家吃年夜飯,大家基本上都吃飽了以後,就在飯桌上,朋友說,大家來說一說,過去的2021年對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者你想分享的任何事情都可以。
這時候,我發現兒子的神色不太自然,很顯然不知道說什麼,也不想被要求說什麼,尤其在公共場合。
而且兒子會很自然地看向他媽媽,我,用他慣用的表情告訴我他非常不願意。
我接收到了他的表情,心裡也有一些不舒服。
這是很自動的反應。
我理解他的心理,然後立刻不希望他不舒服,而且馬上想到一個接着一個說,會要好久,兒子能堅持聽下來嗎?他會很難受的。
(我,作為兒子的媽媽,首先,非常不希望兒子不舒服。
兒子不舒服,我也不舒服。
) (然後,作為媽媽的我就要立刻想辦法減輕兒子的不舒服,因為他舒服了,我才會舒服。
) (作為媽媽的我,還是會以兒子的感受和情緒作為自己是否舒服的前提。
) 然後,我就在第一個成人說完了之後,表達出我的觀點:是不是孩子們可以先說,說完了就可以離開? 朋友說,不行,孩子們也需要聽完,大家在一起。
我覺得他說得對,然後就沒有說什麼。
(作為媽媽的我,還是想盡一切辦法,想幫助兒子掃清障礙,不讓兒子去面對他面臨的難題。
) 這時,兒子又給媽媽表現出他的不自在,難受。
我就表現出無奈的表情,好像在告訴他,我也沒有辦法。
(我的表現在告訴兒子,我想幫你掃除障礙,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很無奈。
其實是我在逃避不舒服的狀況,不敢去面對。
) 又過了一會兒,我通過眼神告訴兒子,可以把手機拿來用。
(作為媽媽的我,還在想辦法逃避,幫助孩子不面對,也幫助我自己逃開。
) 于是兒子去拿了手機,他在聽大家分享時,就會時不時聽聽,時不時看看手機。
後來朋友看到了,于是告訴他說“看手機是違規的,我們要認真聽,不能看手機。
” 兒子于是放下了手機。
接着就繼續分享,兒子在過程中,會表示還有幾分鐘到春節晚會了,想要看等等。
這中間,有的成人會表示理解,趕緊說,說完了讓孩子看;有的成人說,前面都不好看,先講完再說。
到我兒子說了,他說我不知道說啥,能不能不說。
後來另一個朋友就說好吧,允許兒子最後說。
當兒子第二次說的時候,兒子又表示能不能不說。
那個朋友就說,已經給了你特權最後一個說了,你還是需要說的。
後來兒子就說了一些,雖然是在朋友的引導下說的。
--------------------------------------------------------------------------------------------- 這個過程的反思其實挺讓我震驚的。
因為我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成長,以為自己在應對兒子成長問題上已經能夠比較合适地應對了。
但是今天發現自己作為媽媽的角色,我還是會陷入到那個害怕,躲避,不敢面對的境地。
首先,兒子的情緒,兒子的困難,立刻會讓我的心混亂; 于是,就想出一切辦法來去除那個情緒,那個困難,想辦法去除障礙,不給孩子去面對的機會; 并且,更加對孩子不敢要求。
回想起這次回到原來的學校,與學校高中的很多老師有了很多的交流,其中有老師告訴我說,他發現高中的很多老師不僅不引領孩子,而且會幫助孩子找理由,幫助孩子逃避成長。
我當時聽到就很氣憤,還覺得老師怎麼能這樣呢?怎麼能幫助孩子找理由呢?這樣無法引領孩子呀! 其實我也是這樣的。
因為在上述事件中,我不僅幫他去請求孩子們先說,說完就離開(為了逃避長時間坐在那裡的難受),我還主動提示他拿手機看,幫他想辦法逃避。
好在幾位朋友都堅持了原則,使得我的逃避沒有得逞,兒子最
常常說,了解自己需要通過他人。
平常我們這個家庭,單打獨鬥比較多,和别的家庭一起紮堆做事情比較少。
這次通過合夥過年,我确實對這個家庭,對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
看來,還是需要社交,需要有與他人在一起的時間。
--------------------------------------------------------------------------------------------- 在朋友家吃年夜飯,大家基本上都吃飽了以後,就在飯桌上,朋友說,大家來說一說,過去的2021年對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者你想分享的任何事情都可以。
這時候,我發現兒子的神色不太自然,很顯然不知道說什麼,也不想被要求說什麼,尤其在公共場合。
而且兒子會很自然地看向他媽媽,我,用他慣用的表情告訴我他非常不願意。
我接收到了他的表情,心裡也有一些不舒服。
這是很自動的反應。
我理解他的心理,然後立刻不希望他不舒服,而且馬上想到一個接着一個說,會要好久,兒子能堅持聽下來嗎?他會很難受的。
(我,作為兒子的媽媽,首先,非常不希望兒子不舒服。
兒子不舒服,我也不舒服。
) (然後,作為媽媽的我就要立刻想辦法減輕兒子的不舒服,因為他舒服了,我才會舒服。
) (作為媽媽的我,還是會以兒子的感受和情緒作為自己是否舒服的前提。
) 然後,我就在第一個成人說完了之後,表達出我的觀點:是不是孩子們可以先說,說完了就可以離開? 朋友說,不行,孩子們也需要聽完,大家在一起。
我覺得他說得對,然後就沒有說什麼。
(作為媽媽的我,還是想盡一切辦法,想幫助兒子掃清障礙,不讓兒子去面對他面臨的難題。
) 這時,兒子又給媽媽表現出他的不自在,難受。
我就表現出無奈的表情,好像在告訴他,我也沒有辦法。
(我的表現在告訴兒子,我想幫你掃除障礙,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很無奈。
其實是我在逃避不舒服的狀況,不敢去面對。
) 又過了一會兒,我通過眼神告訴兒子,可以把手機拿來用。
(作為媽媽的我,還在想辦法逃避,幫助孩子不面對,也幫助我自己逃開。
) 于是兒子去拿了手機,他在聽大家分享時,就會時不時聽聽,時不時看看手機。
後來朋友看到了,于是告訴他說“看手機是違規的,我們要認真聽,不能看手機。
” 兒子于是放下了手機。
接着就繼續分享,兒子在過程中,會表示還有幾分鐘到春節晚會了,想要看等等。
這中間,有的成人會表示理解,趕緊說,說完了讓孩子看;有的成人說,前面都不好看,先講完再說。
到我兒子說了,他說我不知道說啥,能不能不說。
後來另一個朋友就說好吧,允許兒子最後說。
當兒子第二次說的時候,兒子又表示能不能不說。
那個朋友就說,已經給了你特權最後一個說了,你還是需要說的。
後來兒子就說了一些,雖然是在朋友的引導下說的。
--------------------------------------------------------------------------------------------- 這個過程的反思其實挺讓我震驚的。
因為我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成長,以為自己在應對兒子成長問題上已經能夠比較合适地應對了。
但是今天發現自己作為媽媽的角色,我還是會陷入到那個害怕,躲避,不敢面對的境地。
首先,兒子的情緒,兒子的困難,立刻會讓我的心混亂; 于是,就想出一切辦法來去除那個情緒,那個困難,想辦法去除障礙,不給孩子去面對的機會; 并且,更加對孩子不敢要求。
回想起這次回到原來的學校,與學校高中的很多老師有了很多的交流,其中有老師告訴我說,他發現高中的很多老師不僅不引領孩子,而且會幫助孩子找理由,幫助孩子逃避成長。
我當時聽到就很氣憤,還覺得老師怎麼能這樣呢?怎麼能幫助孩子找理由呢?這樣無法引領孩子呀! 其實我也是這樣的。
因為在上述事件中,我不僅幫他去請求孩子們先說,說完就離開(為了逃避長時間坐在那裡的難受),我還主動提示他拿手機看,幫他想辦法逃避。
好在幾位朋友都堅持了原則,使得我的逃避沒有得逞,兒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