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醉论天下【4K】
關燈
小
中
大
在傳舍處短暫盤桓片刻後,魏哲便去了太史慈家拜見其母管氏。
管氏與魏哲也不是第一次見面了,半年前黃巾亂起時便是被其所救。
當時太史慈因為擔心母親安危其實并未有投軍的打算。
還是管氏勸他說“吾受魏君大恩,汝為吾子,焉能不報?”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恩怨分明的婦人。
不過管氏有時候卻太過恩怨分明了,也太好強了些。
在得知魏哲即将去帶方縣赴任,卻準備讓太史慈留下陪她過正旦時,管氏的臉色頓時就沉了下來。
管氏也不勸魏哲,隻是轉頭面色肅然的瞪着太史慈道:“魏君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你豈能袖手旁觀?” 太史慈聞言頓時苦着臉長跪在母親身前,不敢分辯。
看着陷入“忠孝難兩全”窘境的太史慈,魏哲都覺得有些可憐,畢竟他這個年紀倘若在後世還在上大學呢。
“老夫人,此事是我的主意,子義也是一片孝心。
”隻見魏哲主動開口解圍道:“況且正旦乃是大日子,子義離家半載,也确實該好好盡孝一番。
” 與後世不同,當下并無“除夕”的說法,隻稱“正旦”或“正日”。
實際上在先秦時期春節等節日都尚未定型,還處于萌芽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由于天下各國的曆法實在太亂了,有的用夏曆,有的用周曆,時令混亂不堪,于是始皇帝索性下令全國統一實行建亥為正,即夏曆的十月作為正月。
也就是說在秦朝十月一日才是“正旦”,可以除舊迎新了。
秦朝滅亡後,前漢初期沿用秦朝曆法也是在十月一日過年節。
直到漢武帝太初年間方才重新制定了《太初曆》,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這才一直延續下來。
自前漢至今,每當正月初一朝堂都會舉行慶祝儀式,天子會在此日接受百官和四方蠻夷使節的朝賀,在大宴上載歌載舞之後還會祭陵,以及舉行“大傩”驅逐疫疠之鬼。
至于民間在“正旦”這天也會舉行各類慶祝活動,比如立桃人、挂葦茭、畫虎于門,以驅邪避兇。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這天一家老小需要一起祭祀祖先,祭祀結束後還會舉行豐盛的家宴,随後便是走親訪友,恭賀新年了。
可以說在當下“正旦”甚至要比後世的“除夕”還要受重視。
因為如今可沒有後世那麼多節假日,物以稀為貴嘛!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魏哲話音一落管氏也不由得沉默了。
然而正當魏哲松了口氣,以為成功說服她時,卻見管氏忽然果決道:“魏君此言有理,那吾便随慈兒一道去吧!” 此言一出别說太史慈了,就連魏哲都想給管氏跪下了。
雖然管氏如今才四十多歲,還不算太老,但終究不能和年輕人比呀! 倘若她要有個三長兩短,那魏哲可就真沒辦法和太史慈交代了。
然而不論太史慈和魏哲如何苦口婆心,管氏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
見此情形,魏哲隻好無奈作罷。
“看來到了帶方縣後第一時間就得把火炕盤起來了!” 離開太史慈家後,魏哲忍不住如此想着。
…… …… 且不說太史慈在家如何長籲短歎。
魏哲這邊在安頓好随從賓客之後,便開始找起了渡船。
畢竟他們這麼一行連人帶馬着實不少,一般小船還真運不了。
也幸好東萊郡造船業還算發達,各類海舟都有。
其實早在前漢武帝時期,為了攻打衛氏朝鮮,朝廷便派遣樓船将軍楊仆領五千水軍從東萊郡直趨衛氏朝鮮首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并且成功登陸。
多年發展下來,東萊郡以泛海操舟為業的人早就不計其數。
若非如此,東萊的海上貿易也不會如此興盛了。
仗着地處海上要道,東萊商賈可以說是上承接遼東皮毛、藥材,下轉運江東特産、南州異物。
南北物産齊聚于此,而後方才輸于青徐各郡。
至于青徐之地的豪商巨賈拿到貨之後賣往何地,他們就不管了。
隻能說東萊郡不愧是齊國故地,頗有管仲遺風。
次日,三山島。
魏哲之所以在此,皆因這三山島是離黃縣最近的一處不凍港。
千年後的煙台港如今則在東萊郡東牟縣境内,離魏哲還遠着呢。
不過這三山島說是海中島嶼,其實離黃縣就十幾裡水路而已,輕舟可至。
魏哲也是來到此世之後才知道有這麼一個海島。
至于為什麼在後世名聲不顯,全因三山島離大陸太近了,後經歲月流逝竟然直接與陸地相連,成為了半島。
對了,先秦時期海上“三神山”的傳說便是因此島而來,據傳始皇帝與漢武帝都曾為求不死藥來過此地。
當然,魏哲此刻自然沒心情想這些。
隻見一個錦袍鶴氅,頭戴進賢冠的富态老者笑着指向一艘海舟頗為得意道:“魏君,你觀此舟如何,可還使得?” 魏哲擡眼望去,隻見此船寬有兩丈餘,長約十丈,首尾上翹,方頭平底。
上立四帆、艙有兩層,望之頗為臃腫笨拙。
細問之後方知底層還有九處分艙,相互隔絕,各有鎮艙之物。
見他這麼一說,魏哲當即不由颔首贊道:“好一艘巨船,管翁好手段!” 聽其誇贊,那富态老者顯然也頗為自得,不過還是擺了擺手道:“不敢當巨船之稱,聽聞會稽有七帆海船,兩萬斛巨舟,能蹈汪洋而不覆。
與之相比此船不過小舟爾。
” 魏哲聞言輕輕一笑也沒接話,隻是反問道:“不知此舟載重多少?” “尋常麥粟可裝六千斛,若是載人可乘五百餘。
”那富态老者聞言毫不猶豫便給出了一個肯定的答複:“魏君賓客雖多,但連人帶馬兩艘已然足矣!” 聞聽此言,魏哲不由在心裡暗自點頭。
沒辦法,時間太趕,這已經是他能找到噸位最大的一艘船了。
甚至這位船東管翁還是太史慈母親管氏介紹的,否則他還不知有此船。
也不知道這位管翁是不是看在管氏的面子,給的價格倒是頗為優惠。
于是不過
管氏與魏哲也不是第一次見面了,半年前黃巾亂起時便是被其所救。
當時太史慈因為擔心母親安危其實并未有投軍的打算。
還是管氏勸他說“吾受魏君大恩,汝為吾子,焉能不報?”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恩怨分明的婦人。
不過管氏有時候卻太過恩怨分明了,也太好強了些。
在得知魏哲即将去帶方縣赴任,卻準備讓太史慈留下陪她過正旦時,管氏的臉色頓時就沉了下來。
管氏也不勸魏哲,隻是轉頭面色肅然的瞪着太史慈道:“魏君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你豈能袖手旁觀?” 太史慈聞言頓時苦着臉長跪在母親身前,不敢分辯。
看着陷入“忠孝難兩全”窘境的太史慈,魏哲都覺得有些可憐,畢竟他這個年紀倘若在後世還在上大學呢。
“老夫人,此事是我的主意,子義也是一片孝心。
”隻見魏哲主動開口解圍道:“況且正旦乃是大日子,子義離家半載,也确實該好好盡孝一番。
” 與後世不同,當下并無“除夕”的說法,隻稱“正旦”或“正日”。
實際上在先秦時期春節等節日都尚未定型,還處于萌芽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由于天下各國的曆法實在太亂了,有的用夏曆,有的用周曆,時令混亂不堪,于是始皇帝索性下令全國統一實行建亥為正,即夏曆的十月作為正月。
也就是說在秦朝十月一日才是“正旦”,可以除舊迎新了。
秦朝滅亡後,前漢初期沿用秦朝曆法也是在十月一日過年節。
直到漢武帝太初年間方才重新制定了《太初曆》,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這才一直延續下來。
自前漢至今,每當正月初一朝堂都會舉行慶祝儀式,天子會在此日接受百官和四方蠻夷使節的朝賀,在大宴上載歌載舞之後還會祭陵,以及舉行“大傩”驅逐疫疠之鬼。
至于民間在“正旦”這天也會舉行各類慶祝活動,比如立桃人、挂葦茭、畫虎于門,以驅邪避兇。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這天一家老小需要一起祭祀祖先,祭祀結束後還會舉行豐盛的家宴,随後便是走親訪友,恭賀新年了。
可以說在當下“正旦”甚至要比後世的“除夕”還要受重視。
因為如今可沒有後世那麼多節假日,物以稀為貴嘛!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魏哲話音一落管氏也不由得沉默了。
然而正當魏哲松了口氣,以為成功說服她時,卻見管氏忽然果決道:“魏君此言有理,那吾便随慈兒一道去吧!” 此言一出别說太史慈了,就連魏哲都想給管氏跪下了。
雖然管氏如今才四十多歲,還不算太老,但終究不能和年輕人比呀! 倘若她要有個三長兩短,那魏哲可就真沒辦法和太史慈交代了。
然而不論太史慈和魏哲如何苦口婆心,管氏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
見此情形,魏哲隻好無奈作罷。
“看來到了帶方縣後第一時間就得把火炕盤起來了!” 離開太史慈家後,魏哲忍不住如此想着。
…… …… 且不說太史慈在家如何長籲短歎。
魏哲這邊在安頓好随從賓客之後,便開始找起了渡船。
畢竟他們這麼一行連人帶馬着實不少,一般小船還真運不了。
也幸好東萊郡造船業還算發達,各類海舟都有。
其實早在前漢武帝時期,為了攻打衛氏朝鮮,朝廷便派遣樓船将軍楊仆領五千水軍從東萊郡直趨衛氏朝鮮首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并且成功登陸。
多年發展下來,東萊郡以泛海操舟為業的人早就不計其數。
若非如此,東萊的海上貿易也不會如此興盛了。
仗着地處海上要道,東萊商賈可以說是上承接遼東皮毛、藥材,下轉運江東特産、南州異物。
南北物産齊聚于此,而後方才輸于青徐各郡。
至于青徐之地的豪商巨賈拿到貨之後賣往何地,他們就不管了。
隻能說東萊郡不愧是齊國故地,頗有管仲遺風。
次日,三山島。
魏哲之所以在此,皆因這三山島是離黃縣最近的一處不凍港。
千年後的煙台港如今則在東萊郡東牟縣境内,離魏哲還遠着呢。
不過這三山島說是海中島嶼,其實離黃縣就十幾裡水路而已,輕舟可至。
魏哲也是來到此世之後才知道有這麼一個海島。
至于為什麼在後世名聲不顯,全因三山島離大陸太近了,後經歲月流逝竟然直接與陸地相連,成為了半島。
對了,先秦時期海上“三神山”的傳說便是因此島而來,據傳始皇帝與漢武帝都曾為求不死藥來過此地。
當然,魏哲此刻自然沒心情想這些。
隻見一個錦袍鶴氅,頭戴進賢冠的富态老者笑着指向一艘海舟頗為得意道:“魏君,你觀此舟如何,可還使得?” 魏哲擡眼望去,隻見此船寬有兩丈餘,長約十丈,首尾上翹,方頭平底。
上立四帆、艙有兩層,望之頗為臃腫笨拙。
細問之後方知底層還有九處分艙,相互隔絕,各有鎮艙之物。
見他這麼一說,魏哲當即不由颔首贊道:“好一艘巨船,管翁好手段!” 聽其誇贊,那富态老者顯然也頗為自得,不過還是擺了擺手道:“不敢當巨船之稱,聽聞會稽有七帆海船,兩萬斛巨舟,能蹈汪洋而不覆。
與之相比此船不過小舟爾。
” 魏哲聞言輕輕一笑也沒接話,隻是反問道:“不知此舟載重多少?” “尋常麥粟可裝六千斛,若是載人可乘五百餘。
”那富态老者聞言毫不猶豫便給出了一個肯定的答複:“魏君賓客雖多,但連人帶馬兩艘已然足矣!” 聞聽此言,魏哲不由在心裡暗自點頭。
沒辦法,時間太趕,這已經是他能找到噸位最大的一艘船了。
甚至這位船東管翁還是太史慈母親管氏介紹的,否則他還不知有此船。
也不知道這位管翁是不是看在管氏的面子,給的價格倒是頗為優惠。
于是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