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改元中平【4K】
關燈
小
中
大
關于戲氏的由來,當下普遍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以國為氏。
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之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等國,故國滅後以此為姓。
其二是以地為氏。
長安新豐有戲鄉,鄉中有戲亭,相傳乃周幽王身死之處。
此外,戲鄉之名據傳源于戲水,其民便以此為姓。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由來,大漢朝并無戲氏名族也是事實。
所以戲志才即便學有所成,想要出仕也是千難萬難。
如果不是和魏哲有約定在先,戲志才恐怕都已經去洛陽遊學了。
…… 兩日後,長社縣。
還是那個酒肆,當輕裝簡從的魏哲見到戲志才時,他依舊爛醉如泥。
見此情形,便是太史慈都忍不住吐槽道:“這厮當真有奇才?” 鐘扈雖然沒說什麼,但顯然十分贊同太史慈的話。
不過魏哲卻絲毫不以為意,反而将身上的熊皮大氅解下蓋在他身上。
随後魏哲就這樣坐在戲志才身旁靜靜地等他醒來,沒有絲毫不耐之色。
一旁的酒肆主人見狀不禁啧啧稱奇。
這種禮賢下士的場景在颍川郡自然不會少見,但對象可都是天下名士。
老翁倒是沒有想到,整日嗜酒如命的戲家子竟然也能混到這待遇。
倘若不是念在往日的鄰裡情分,老翁都想問問魏哲是否有眼疾,亦或是聽到了什麼謠言? 颍川多才子不假,可那也不是路邊随便撿一個酒鬼就能算數的呀。
且不說在一旁看熱鬧的老翁。
一個時辰後,當伏案酣睡的戲志才再次醒來時,天色已然漸暗。
看見魏哲後他也不驚訝:“勞君久候,且随我來吧!” 須臾,回到戲宅之中,賓主分坐。
在得知魏哲獲授帶方令一職後,戲志才并沒有太過意外。
畢竟倘若不是有了官身,魏哲恐怕也不會再來見他。
這次魏哲也沒有廢話,直接開門見山道: “先生胸有韬略,屈居鄉野之中實乃暴殄天物。
” “若不嫌棄,我願以縣中主簿相待,還請先生相助!” 所謂主簿者,即縣府門長,官衆事。
倒不是魏哲舍不得縣丞的位置,主要是縣丞、縣尉這種佐貳官俱由朝堂直接任免,縣令無權調換。
可戲志才的腦洞偏偏與常人不同。
他不在意魏哲開出的價錢,反而問道:“帶方地處極東,苦寒貧瘠,實非善地。
君為縣令,将欲何為?” 魏哲聞言也不奇怪,君擇臣,臣亦擇君。
戲志才此言看似是在詢問魏哲的如何施政,實則卻是在問他的志向。
于是在沉吟片刻之後,魏哲隻能言簡意赅道:“ 雪壓竹枝低,雖低不著泥。
明朝紅日出,依舊與雲齊。
” 與前漢不同,當下更流行五言詩,故戲志才倒是沒什麼不能理解的。
反倒是魏哲這個應對方式更讓他覺得意外。
不過一想到自己也是借此問彼,那麼魏哲以詩言志也沒毛病。
而且魏哲此詩同樣很有意思,戲志才越是琢磨就越覺得意味深長。
念及此處,戲志才當即撫掌而笑道:“好,那我便去這紅日初升之地,看看君是如何與雲并齊的!” 此言一出,魏哲這才喜笑顔開。
“一言為定!” …… 在成功将戲志才納入麾下之後,魏哲心中便再無記挂, 于是在戲志才收拾完典籍筆墨之後,衆人便徑直往東疾馳而去。
從颍川郡到樂浪郡,粗略來說其實共有兩種路線。
一條是從颍川郡北上魏郡,由冀州入幽州,經遼西郡,越遼澤,入遼東郡,而後一路東行便可至樂浪郡。
這條路線主要以陸路為主,粗略估算大概需行五千多裡。
路程遠就不說了,還需要在寒冬臘月穿越遼澤天險,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了。
故此魏哲毫不猶豫選擇了第二條路線。
那就是出颍川郡入青州,直接由東萊郡登船至遼東郡,而後再換陸路至樂浪郡。
相比上條路線,這條路線就要省事多了,距離縮短接近一半不說還安全。
和兩百裡遼澤天險相比,渤海上的那點風浪簡直不算什麼。
況且東萊郡與遼東郡之間的航道古已有之,到如今已然十分成熟。
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東萊郡的東夷人便已經時常乘船往來于遼東和東萊之間了。
及至太祖高皇帝擊敗項羽一統天下,這條航道已然與内陸水路無異了。
前漢末年,北海都昌人逢萌為避王莽酷政,就曾率家屬、賓客六百人浮海至遼東。
倒不是彼時的造船水平有多高,實在是兩地的距離太近了。
要知道渤海海峽也不過才兩百裡寬,并且其間還有群島相連,每個島嶼相隔最多不過二十裡。
所以别說是坐船了,便是劃着竹筏恐怕也能順着這條島鍊順利到達遼東郡。
年初的時候魏哲與麾下的兩百遼東義從便是由遼東坐船至東萊的。
不過當時太過倉促,沒有找到萬斛大船,隻能連人帶馬擠一擠了,就這還是分兩艘船才運來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導緻魏哲在航行途中一不小心落水了。
…… 翌日,東萊郡黃縣。
再次故地重遊,魏哲的心情多少有點複雜。
遙想半年前初到此世的時候,他就是在東萊郡渡過的新手期。
相比之下,太史慈的想法就要簡單多了。
實際上自從進入東萊郡範圍之後,他就不自覺的加快速度。
魏哲知道他這是歸心似箭,便索性過黃縣而不入,直抵陳鄉。
不過魏哲一行五百騎聲勢太大,還未進入陳鄉便在官道上被攔下了。
隻見傳舍走出一位皂衣赤帻的老者,面帶戒懼的看向衆人。
沒辦法,黃巾之亂餘波尚未平息,任誰也不會對這樣的一支隊伍視若無睹。
不過心中雖然憂慮,這老者還是小心開口道: “鄙人乃本地鄉啬夫,請問諸位貴人來我陳鄉可有何事?” 聞聽此言魏哲剛想開口,一旁的太史慈便忍不住勒馬越衆而出。
“杜翁,是我呀,太史子義,你莫不是連我都不認識了。
”隻見太史慈笑呵呵的下
其一是以國為氏。
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之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等國,故國滅後以此為姓。
其二是以地為氏。
長安新豐有戲鄉,鄉中有戲亭,相傳乃周幽王身死之處。
此外,戲鄉之名據傳源于戲水,其民便以此為姓。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由來,大漢朝并無戲氏名族也是事實。
所以戲志才即便學有所成,想要出仕也是千難萬難。
如果不是和魏哲有約定在先,戲志才恐怕都已經去洛陽遊學了。
…… 兩日後,長社縣。
還是那個酒肆,當輕裝簡從的魏哲見到戲志才時,他依舊爛醉如泥。
見此情形,便是太史慈都忍不住吐槽道:“這厮當真有奇才?” 鐘扈雖然沒說什麼,但顯然十分贊同太史慈的話。
不過魏哲卻絲毫不以為意,反而将身上的熊皮大氅解下蓋在他身上。
随後魏哲就這樣坐在戲志才身旁靜靜地等他醒來,沒有絲毫不耐之色。
一旁的酒肆主人見狀不禁啧啧稱奇。
這種禮賢下士的場景在颍川郡自然不會少見,但對象可都是天下名士。
老翁倒是沒有想到,整日嗜酒如命的戲家子竟然也能混到這待遇。
倘若不是念在往日的鄰裡情分,老翁都想問問魏哲是否有眼疾,亦或是聽到了什麼謠言? 颍川多才子不假,可那也不是路邊随便撿一個酒鬼就能算數的呀。
且不說在一旁看熱鬧的老翁。
一個時辰後,當伏案酣睡的戲志才再次醒來時,天色已然漸暗。
看見魏哲後他也不驚訝:“勞君久候,且随我來吧!” 須臾,回到戲宅之中,賓主分坐。
在得知魏哲獲授帶方令一職後,戲志才并沒有太過意外。
畢竟倘若不是有了官身,魏哲恐怕也不會再來見他。
這次魏哲也沒有廢話,直接開門見山道: “先生胸有韬略,屈居鄉野之中實乃暴殄天物。
” “若不嫌棄,我願以縣中主簿相待,還請先生相助!” 所謂主簿者,即縣府門長,官衆事。
倒不是魏哲舍不得縣丞的位置,主要是縣丞、縣尉這種佐貳官俱由朝堂直接任免,縣令無權調換。
可戲志才的腦洞偏偏與常人不同。
他不在意魏哲開出的價錢,反而問道:“帶方地處極東,苦寒貧瘠,實非善地。
君為縣令,将欲何為?” 魏哲聞言也不奇怪,君擇臣,臣亦擇君。
戲志才此言看似是在詢問魏哲的如何施政,實則卻是在問他的志向。
于是在沉吟片刻之後,魏哲隻能言簡意赅道:“ 雪壓竹枝低,雖低不著泥。
明朝紅日出,依舊與雲齊。
” 與前漢不同,當下更流行五言詩,故戲志才倒是沒什麼不能理解的。
反倒是魏哲這個應對方式更讓他覺得意外。
不過一想到自己也是借此問彼,那麼魏哲以詩言志也沒毛病。
而且魏哲此詩同樣很有意思,戲志才越是琢磨就越覺得意味深長。
念及此處,戲志才當即撫掌而笑道:“好,那我便去這紅日初升之地,看看君是如何與雲并齊的!” 此言一出,魏哲這才喜笑顔開。
“一言為定!” …… 在成功将戲志才納入麾下之後,魏哲心中便再無記挂, 于是在戲志才收拾完典籍筆墨之後,衆人便徑直往東疾馳而去。
從颍川郡到樂浪郡,粗略來說其實共有兩種路線。
一條是從颍川郡北上魏郡,由冀州入幽州,經遼西郡,越遼澤,入遼東郡,而後一路東行便可至樂浪郡。
這條路線主要以陸路為主,粗略估算大概需行五千多裡。
路程遠就不說了,還需要在寒冬臘月穿越遼澤天險,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了。
故此魏哲毫不猶豫選擇了第二條路線。
那就是出颍川郡入青州,直接由東萊郡登船至遼東郡,而後再換陸路至樂浪郡。
相比上條路線,這條路線就要省事多了,距離縮短接近一半不說還安全。
和兩百裡遼澤天險相比,渤海上的那點風浪簡直不算什麼。
況且東萊郡與遼東郡之間的航道古已有之,到如今已然十分成熟。
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東萊郡的東夷人便已經時常乘船往來于遼東和東萊之間了。
及至太祖高皇帝擊敗項羽一統天下,這條航道已然與内陸水路無異了。
前漢末年,北海都昌人逢萌為避王莽酷政,就曾率家屬、賓客六百人浮海至遼東。
倒不是彼時的造船水平有多高,實在是兩地的距離太近了。
要知道渤海海峽也不過才兩百裡寬,并且其間還有群島相連,每個島嶼相隔最多不過二十裡。
所以别說是坐船了,便是劃着竹筏恐怕也能順着這條島鍊順利到達遼東郡。
年初的時候魏哲與麾下的兩百遼東義從便是由遼東坐船至東萊的。
不過當時太過倉促,沒有找到萬斛大船,隻能連人帶馬擠一擠了,就這還是分兩艘船才運來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導緻魏哲在航行途中一不小心落水了。
…… 翌日,東萊郡黃縣。
再次故地重遊,魏哲的心情多少有點複雜。
遙想半年前初到此世的時候,他就是在東萊郡渡過的新手期。
相比之下,太史慈的想法就要簡單多了。
實際上自從進入東萊郡範圍之後,他就不自覺的加快速度。
魏哲知道他這是歸心似箭,便索性過黃縣而不入,直抵陳鄉。
不過魏哲一行五百騎聲勢太大,還未進入陳鄉便在官道上被攔下了。
隻見傳舍走出一位皂衣赤帻的老者,面帶戒懼的看向衆人。
沒辦法,黃巾之亂餘波尚未平息,任誰也不會對這樣的一支隊伍視若無睹。
不過心中雖然憂慮,這老者還是小心開口道: “鄙人乃本地鄉啬夫,請問諸位貴人來我陳鄉可有何事?” 聞聽此言魏哲剛想開口,一旁的太史慈便忍不住勒馬越衆而出。
“杜翁,是我呀,太史子義,你莫不是連我都不認識了。
”隻見太史慈笑呵呵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