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火烧连营
關燈
小
中
大
不出所料,耿建義的稿件描繪的正是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這一經典場景。
然而,這幅畫呈現出的景象卻與衆人的想象大相徑庭。
不是火光沖天而起,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晝,也不是滾滾濃煙彌漫整個戰場。
稿件畫面很明顯地被劃分成了冷暖色調的兩個部分。
暖色調的那一側,和傳統印象中的火燒連營類似,橘紅色的火焰熊熊燃燒,仿佛要将整個天空都吞噬,地上一半的營地已經在這沖天大火中化為灰燼。
在這一側的最角落處,能夠看到陸遜以及他身後的東吳軍隊,每個人手中都緊緊握着一隻火把。
陸遜的形象和劉備一樣,并非完全的人形。
畫面中的他通身金黃,身後還拖着一條鳳尾。
李勇軍一眼就認了出來,這形象源自五鳳之一的鹓雛。
鹓雛是一種高貴、優雅且充滿智慧的神鳥,象征着賢能與高潔。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飽讀詩書,智謀過人,同時兼備儒雅的氣質和卓越的軍事才能,确實與鹓雛的形象相當吻合。
在夷陵之戰的烽火硝煙中,陸遜憑借着精妙絕倫的火攻之計,讓劉備的大軍陷入了絕境,落得個丢盔棄甲的慘敗下場,無疑是這場戰役中的勝者。
然而,在耿建義的這幅稿件裡,陸遜卻并非主角。
真正當之無愧的主角,是麒麟劉備。
相比前面的人物形象稿件,這裡的劉備面容顯得滄桑而又蒼老,歲月的痕迹與戰争的磨砺清晰地刻在他的臉上。
他屹立在背景圖畫面的正中央,而這個位置,剛好處于畫面冷暖色調的交界之處,仿佛他一人便分隔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劉備的半邊身軀已被熊熊燃燒的火焰緊緊纏繞,那熾熱的火苗舔舐着他的身體,透過火光,甚至能隐隐約約瞧見裡面森然的白骨,而另一半身體卻依舊披着黃白相間的鱗甲,在火焰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醒目。
他雙手緊握雌雄雙股劍,一刻不停地揮舞着,劍身閃爍着寒光,似乎在竭盡全力地施展着某種強大的法術,試圖阻擋那如猛獸般肆虐的火焰繼續蔓延。
在他的身後,是一群驚慌失措的蜀軍士兵,他們正匆忙地向後撤離,腳步慌亂,身影在火光與煙霧中顯得愈發渺小與無助。
整個畫面充滿了張力與沖突,将劉備在絕境中的掙紮與堅守展現得淋漓盡緻。
趙啟陽看着畫面所傳達的意境,不禁有些失神地喃喃自語:“他是想借此表達劉備舍己為人的仁義嗎?” 曲靜怡在一旁點頭贊同:“看來這個叫耿建義的人,對劉皇叔是相當欣賞啊!” 衆人靜靜地欣賞了一會兒這幅以夷陵之戰為背景的畫作後,秦奕又繼續查看下一份資料。
這是一份文字資料,詳細記錄了耿建義的創作思路。
“世人皆說劉玄德假仁假義。
” “可如果一個人假仁假義了一輩子,那他還算假仁假義嗎?” 如今,《三國演義》的各種印刷書籍在全國廣泛流傳。
絕大多數人讀完這本書後,都被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深深打動,同時也為諸葛亮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感到惋惜和憤恨,而有不少人便将這份遺憾的情緒遷怒到了劉備身上。
另外,還有一些人,為了博人眼球,也跟風聲稱劉備雖被當時的世人稱作仁義之君,實則是惺惺作态,假仁假義。
他們還列舉出了諸多所謂劉備假仁假義的證據。
長坂坡之戰時,趙雲七進七出,拼死救出阿鬥,劉備卻将阿鬥摔在地上,還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将”。
有人認為他這純粹是故意作秀,不過是想用這種誇張的舉動來籠絡人心,讓将士們更加死心塌地地為他效力,并非真正心疼阿鬥。
劉備向東吳借荊州
然而,這幅畫呈現出的景象卻與衆人的想象大相徑庭。
不是火光沖天而起,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晝,也不是滾滾濃煙彌漫整個戰場。
稿件畫面很明顯地被劃分成了冷暖色調的兩個部分。
暖色調的那一側,和傳統印象中的火燒連營類似,橘紅色的火焰熊熊燃燒,仿佛要将整個天空都吞噬,地上一半的營地已經在這沖天大火中化為灰燼。
在這一側的最角落處,能夠看到陸遜以及他身後的東吳軍隊,每個人手中都緊緊握着一隻火把。
陸遜的形象和劉備一樣,并非完全的人形。
畫面中的他通身金黃,身後還拖着一條鳳尾。
李勇軍一眼就認了出來,這形象源自五鳳之一的鹓雛。
鹓雛是一種高貴、優雅且充滿智慧的神鳥,象征着賢能與高潔。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飽讀詩書,智謀過人,同時兼備儒雅的氣質和卓越的軍事才能,确實與鹓雛的形象相當吻合。
在夷陵之戰的烽火硝煙中,陸遜憑借着精妙絕倫的火攻之計,讓劉備的大軍陷入了絕境,落得個丢盔棄甲的慘敗下場,無疑是這場戰役中的勝者。
然而,在耿建義的這幅稿件裡,陸遜卻并非主角。
真正當之無愧的主角,是麒麟劉備。
相比前面的人物形象稿件,這裡的劉備面容顯得滄桑而又蒼老,歲月的痕迹與戰争的磨砺清晰地刻在他的臉上。
他屹立在背景圖畫面的正中央,而這個位置,剛好處于畫面冷暖色調的交界之處,仿佛他一人便分隔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劉備的半邊身軀已被熊熊燃燒的火焰緊緊纏繞,那熾熱的火苗舔舐着他的身體,透過火光,甚至能隐隐約約瞧見裡面森然的白骨,而另一半身體卻依舊披着黃白相間的鱗甲,在火焰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醒目。
他雙手緊握雌雄雙股劍,一刻不停地揮舞着,劍身閃爍着寒光,似乎在竭盡全力地施展着某種強大的法術,試圖阻擋那如猛獸般肆虐的火焰繼續蔓延。
在他的身後,是一群驚慌失措的蜀軍士兵,他們正匆忙地向後撤離,腳步慌亂,身影在火光與煙霧中顯得愈發渺小與無助。
整個畫面充滿了張力與沖突,将劉備在絕境中的掙紮與堅守展現得淋漓盡緻。
趙啟陽看着畫面所傳達的意境,不禁有些失神地喃喃自語:“他是想借此表達劉備舍己為人的仁義嗎?” 曲靜怡在一旁點頭贊同:“看來這個叫耿建義的人,對劉皇叔是相當欣賞啊!” 衆人靜靜地欣賞了一會兒這幅以夷陵之戰為背景的畫作後,秦奕又繼續查看下一份資料。
這是一份文字資料,詳細記錄了耿建義的創作思路。
“世人皆說劉玄德假仁假義。
” “可如果一個人假仁假義了一輩子,那他還算假仁假義嗎?” 如今,《三國演義》的各種印刷書籍在全國廣泛流傳。
絕大多數人讀完這本書後,都被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深深打動,同時也為諸葛亮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感到惋惜和憤恨,而有不少人便将這份遺憾的情緒遷怒到了劉備身上。
另外,還有一些人,為了博人眼球,也跟風聲稱劉備雖被當時的世人稱作仁義之君,實則是惺惺作态,假仁假義。
他們還列舉出了諸多所謂劉備假仁假義的證據。
長坂坡之戰時,趙雲七進七出,拼死救出阿鬥,劉備卻将阿鬥摔在地上,還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将”。
有人認為他這純粹是故意作秀,不過是想用這種誇張的舉動來籠絡人心,讓将士們更加死心塌地地為他效力,并非真正心疼阿鬥。
劉備向東吳借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