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新办公场所

關燈
    1985年,鵬城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處處洋溢着蓬勃發展的活力。

     大街小巷裡,充斥着機器的轟鳴聲和人們對未來滿懷憧憬的讨論聲。

     盡管鵬城政府早在1982年就發布了《經濟特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大綱》,為這座城市的崛起繪制了初步的藍圖,但其中關于企業辦公區域的規劃并不詳盡。

     直到1986年,随着《城市總體規劃》的頒布,城市空間在功能分區、土地利用和交通組織等方面,才逐漸有了清晰的界定。

     其中功能分區就明确了城市空間會被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包括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等。

     也就是說,在86年之後,如果有人将住宅區的土地當做商業區經營,那就有違反政策法規的風險。

     但在現在這個特殊的發展階段,鵬城的商業大廈數量遠遠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而住宅建設卻相對超前,房源較為充足。

     在這種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許多居民将自己名下的樓房改造一番,使其搖身一變成為商業用樓,對外出租,不少企業也順勢租用這些改造後的居民樓作為辦公場所,畢竟相對正式的商業辦公樓,這些辦公場所的租金要便宜不少。

     政府一方面缺乏足夠的執法依據和人力來規範這種現象,另一方面也難以找到合适的安置方案,隻能無奈默許。

     潘安帶着秦奕、許莉和曲靜怡,步行前往鵬城大學北邊他所提到的辦公場地。

     一路上,秦奕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未來的規劃,對即将看到的辦公場地充滿了期待。

     十幾分鐘後,他們抵達了目的地。

     眼前是一片略顯陳舊的居民樓,樓與樓之間的間距狹小,給人一種擁擠的感覺。

     秦奕清楚地記得,多年以後,這裡将會形成幾片現代化住宅小區,但此刻,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有着斑駁外牆的十幾棟六層平房。

     在一棟居民樓前,潘安停下腳步,笑着說道:“就是這兒了,别看這樓外觀破破爛爛的,裡面收拾得也還挺好。

    ” 他一邊說着,一邊帶着衆人走向電梯。

     在等待電梯的間隙,潘安繼續介紹:“這棟樓一共六層,最上面三層是房東和他的親戚們居住,一樓是熱鬧的商鋪,二樓和三樓則被改造成了辦公場地對外出租。

    目前三樓已經被幾家小公司合租了,二樓還空着。

    ” “房東對租客有一定要求,不能是像餐館那樣對外服務的企業,因為這類企業人員流動大,環境複雜,會影響居民的生活。

    你們是研發單位,安靜又有秩序,再合适不過了。

    ” 走進電梯,衆人發現需要門禁卡才能操作電梯按鈕。

     幸好潘安提前從房東那裡拿到了門禁卡,順利地将大家帶到了二樓。

     出了電梯後,潘安提醒道:“要是你們租下這裡,會給你們配備一張隻能到達二樓的門禁卡,而且最多隻有三張,所以你們得商量好由誰來管理。

    ” 随後,潘安開始介紹辦公區域:“由于這裡是由住宅改造而來,入口空間相對較小。

    不過,你們可以在這裡擺放一個屏風,隔出一個寬敞的前台區域,而原來的入口空間,就可以用來放置鞋櫃和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