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动静之间

關燈
    動靜:動若脫兔,靜若處子;動是做事,靜是用智和修行。

     《黃帝内經》描述各個時代和各種人: 上古有真人者,提攜天地,把握陰陽。

    這句話,就是從動态的可以把握天地陰陽消長的要領。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就是說吐故納新,保養浩然正氣,超然獨處,使筋骨肌肉以及整個形體與精神達到高度協調。

    就是此其道生。

    一陰一陽之為道,動靜相宜契合養生之道。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就是與四時合其序。

    去世離俗,積精全神。

    就是遠去凡人,脫離俗世。

    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歸于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内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其次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别四時,将從上古,合同于道。

    這是符合上古真人的養生之道。

     《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知止不殆,知止不辱。

    必要時,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刀山火海。

    定位以後,才能安靜下來,考慮事情,才能成功,有所得。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就是動的循環。

     靜,就是止。

    為人君,止于仁。

    為人臣,止于敬。

    為人子,止于孝。

    為人父止于慈。

    與國人交,止于信。

    這是靜止的要求。

     就是在《大學》中,給出了動和靜的标準。

     至聖者: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靜下來的時候,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世界的變化,感覺到的是周圍一切的凝固。

    動起來就像鷹撲獵物,瞬間的穩準狠,讓獵物無處藏身。

    要動靜相随。

     人生的各個階段,就是一個動靜結合的過程。

    榮格說,認得或“認知”的意識在第一階段中是一種無政府或混亂的狀态。

    第二階段,即經發展的自我情意結,是一種君主的或一元的局面。

    第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