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守城原則

關燈
    袁尚也不知道審配這腦袋瓜怎麼這麼軸!簡直就是一根筋!完全不懂得變通! 荀彧評價審配“專而無謀”。

    雖然正直專權,卻智計不足。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二愣子的性格,偏偏以一座孤城阻擋曹操大軍三個月!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故,審配依然效忠袁氏,曹操圍攻邺城數月,愣是被審配守得銅牆鐵壁,最後是城内真的彈盡糧絕了,才在城内有人叛變打開城門,曹操才攻破邺城。

    如果邺城内物資不短缺,審配守個一兩年沒問題。

     審配的這種剛直不會變通的思路既成就他的忠誠,也讓他無法有那麼高的智謀。

    也或者說他的性格就是如此,簡單直接,沒有那麼多彎彎繞。

    很多事情反而在這種人面前沒有那麼難了。

    審配的性格如此,思維也是如此。

     太聰明的人,都會給自己留退路,智謀太高的人斷不會太忠誠,這是袁尚的看法。

    因為人性。

    人性就是貪生怕死的,這個人既然不怕死,你還怎麼要求他智謀那麼高?人無完人,作為未來的主公,統帥,領導,袁尚不能要求每個下屬都是完美的!要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委任。

    這是用人的藝術! 比如審配,袁尚就可以讓他守衛烏巢!或者防守街亭!你看誰能在短時間攻破? 這個世界的聰明人太多了,反倒是一根筋的人少!袁尚不缺聰明人,他很珍惜耿直的人!審配就是這麼一位。

     因此袁尚反倒為審配的話而拍手叫好,倒也不誇他的智謀(智謀方面的确沒什麼可誇的),反倒是肯定審配的這種氣魄和堅定的意志。

     審配和其他兩位一樣,長得幹巴瘦,目光堅毅,表情自帶浩然正氣。

    說話時他喜歡用手做“扪心自問”的動作,的确是一個遵循自己心中道義之人。

     目前為止,三位謀士各抒己見,最後三人都看向袁尚,想了解一下袁尚的見解。

     袁尚倒也不急于表明自己的結論,而是先和三位謀士說起了曹操。

     袁尚說道:“父帥年少時與曹操是玩伴,打小一起長大,對這個人的品行十分了解。

    曹操小名曹阿瞞,從小就是品行不端,通過父帥的觀察,總結出一個曹操最大的特點,就是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我給你們講一個曹操小時候發生的真實事情!” 話說,曹操年少的時候,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直接一個纨绔子弟,外加惹是生非的官三代。

    曹操的叔叔看不慣曹操的行為,以曹操遊手好閑為恥,經常在曹操的父親曹嵩面前打小報告,因此曹操挨了父親不少的訓斥和責罵。

     曹操為此便想出一個辦法來對付叔叔。

     有一天,曹操正在自家院子裡玩,遠遠的看見自己的叔叔走來,曹操就壞壞一笑,随後躺在地上裝出一副痛苦的表情,斜眼歪嘴嘴巴裡還冒着白沫。

    叔叔看到之後也是吓壞了,急忙問曹操,這是怎麼了。

     曹操裝作非常痛苦和費勁的說自己癫痫抽風了! 叔叔連忙去前院找曹操的父親曹嵩,告訴他曹操癫痫抽風了! 曹嵩一邊喊人請醫生,一邊跑到後院。

    不想見到曹操好端端的站着,安然無恙!曹嵩去檢查了一番曹操,的确沒有生病的任何迹象。

    于是他問曹操,“你叔叔說你抽風了,怎麼回事兒?” 曹操聞言,卻顯出了一副疑惑的模樣回道:“我哪裡中風了,沒有哇?叔叔一直都不喜歡我,一天天各種針對我,整天在您的面前說我壞話。

    你想想他在你面前說過我一句好話嗎?估計是又看我哪裡不順眼了,讓你罵我一通。

    ” 從此曹嵩再也不相信弟弟說曹操的話了。

    無論曹操多調皮,叔叔每次再向曹嵩告狀的時候,曹嵩隻是搖搖頭,不再理會。

     “這個事情是曹操少時親口對父帥講的。

    現在父帥回想起來一方面感歎曹操的品行惡劣和狡猾多謀。

    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個人是一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在他的眼中親情,倫常并沒有那麼重要。

    他當初因為父親曹嵩死了去攻打徐州,無非也是借着複仇的借口向陶謙用兵罷了。

    甚至他反倒認為父親的死是個好事,可以讓他出師有名! 但如果他真的想複仇,就該一往無前,但是攻打徐州隻打到一半,呂布從後方偷襲曹操的其它城池,曹操便放下了殺父之仇,回援去了。

    所以曹操這個諸侯是很特殊的一個人。

    他為了自己的霸業利益,一切都可以舍棄,可以翻臉無情,也可以化敵為友。

    因此,我推測曹操因為身邊強敵環伺,不願意再樹立一敵,這會讓他兵力進一步分散,不符合他的利益。

    我大膽推測,曹操會和張繡冰釋前嫌,再次招降,并且為了表示誠意,還會和張繡聯姻。

    曹操兒子多,張繡據說有一個女兒,結成兒女親家,收編張繡的軍隊,委以高官厚祿,宛城也最終落入曹操之手。

    這樣曹操西南方向的隐患就解除了,他才可以集中兵力,沒有後顧之憂的對付袁術和呂布,乃至我們河北袁氏!” 盡管袁尚分析的符合邏輯,入情入理,但是三位謀士也隻有沮授略微有些認同。

    田豐是不同意這種看法的,他的腦子裡,站隊,立場,仇恨才是第一條。

    殺了兒子怎麼還能和張繡和解?審配則認為張繡既然敢二次反叛,說明已經抱着與宛城同生共死的覺悟和準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袁尚又被審配逗樂了,這家夥一根筋得很有趣。

    而田豐的眼睛是被仇恨蒙蔽了,心眼也被立場這個外因完全束縛了。

    格局打不開,他也就隻能做個谏臣,讓他符合自己時出來鼓舞一下,反對的時候就把他支開到其它城池守衛或者公務即可。

    倒也不必殺他。

    畢竟袁尚不是袁紹。

     最後袁尚故意和三人打賭,看看宛城未來的走向,到底會和誰說的一樣。

    誰預測的對,剩下的三人便得一起請他吃飯,吃飯地點還在這嘉魚居! 這頓飯袁尚算是吃定了。

     經過一番讨論,四人不再那麼拘謹,也打開了話匣子,恰好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袁尚需要提點去守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