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翰林獻策
關燈
小
中
大
法之理念亦為諸多朝代改革之借鑒,雖商鞅結局悲慘,然其變法之功不可磨滅。
”乾隆帝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贊許。
待從禦書房退出,天色已晚。
劉墉與趙軒相視而笑,趙軒道:“今日在皇上面前,劉兄應答如流,真讓我佩服。
”劉墉笑道:“趙兄過獎,你我還需在這翰林院中多多磨砺,方不負皇上之恩,百姓之望。
”說罷,二人迎着暮色,向翰林院走去,身影漸漸融入那一片甯靜之中。
由于劉墉出色表現及認真謙和态度,此後不久,劉墉又兼任了編修之職。
京城的翰林院,庭院深深,古柏參天。
劉墉身着青衫,面龐清瘦,眼神卻透着一股深邃與沉靜,每日在這翰墨書香之地忙碌。
這日,劉墉正于書齋中整理古籍,同窗好友王啟前來,一臉笑意,“崇如兄,你這整日埋首書堆,可莫要累壞了身子。
”劉墉擱下手中書卷,起身相迎,“無妨,這些古籍中蘊含無盡智慧,整理之時,仿若與古之聖賢對話,亦是樂事。
” 二人坐定,小僮端來茶盞。
王啟輕啜香茗,歎道:“兄台如此勤勉,日後必成大器。
隻是這編修之事,枯燥繁瑣,兄台當真毫無怨言?”劉墉微微一笑,“為朝廷整理典籍,傳承文化,此乃重任,怎可心生抱怨。
且在這其中,能精研學問,于我而言,已是幸事。
” 王啟搖搖頭,“兄台心懷大義,我自愧不如。
隻是近日聽聞,朝堂之上黨派紛争漸起,諸多事務皆受其擾。
”劉墉眉頭微皺,“黨派紛争,最易誤國。
我等身為編修,雖身處幕後,亦當秉持公正之心,不可卷入其中。
” 正說着,窗外傳來一陣喧鬧。
劉墉與王啟起身查看,隻見幾個小吏正為了一本珍貴典籍的存放之處争執不休。
劉墉上前,輕聲呵斥:“此乃翰林重地,爾等這般吵鬧,成何體統。
”一老吏趕忙上前,滿臉堆笑,“劉編修,非是我等有意吵鬧,隻是這本典籍甚是珍貴,關乎本朝文化傳承,不知該妥善安放于何處。
” 劉墉接過典籍,仔細端詳,“此書當置于内閣東側密室,那裡幹燥通風,且安保嚴密。
”衆人點頭稱是。
王啟在旁笑道:“崇如兄對這翰林院諸事,可謂了如指掌,真乃中流砥柱。
”劉墉謙遜道:“不過是多費些心思,盡自己本分罷了。
” 處理完此事,已近黃昏。
劉墉與王啟漫步于翰林院的回廊之下,夕陽餘晖灑在他們身上。
王啟道:“崇如兄,你說日後這天下大勢,會走向何方?”劉墉望着天邊晚霞,緩緩道:“如今盛世之下,亦有隐憂。
隻願朝堂之上,能多些清正之士,為君分憂,為民謀福,如此方能保這太平盛世長久。
” 回到居所,劉墉坐在案前,燭光搖曳。
他鋪開宣紙,拿起毛筆,心中思緒萬千,筆下字迹漸漸浮現:“身處翰林心憂國,筆耕不辍志難磨。
願為盛世添磚瓦,何懼歲月匆匆過。
”寫罷,他擱筆,眼神堅定,仿佛在這字裡行間,已立下了一生的誓言。
一日,軍機處領班傅恒傅中堂來到翰林院找到劉墉。
劉墉趕緊上前施禮道:“卑職見過傅中堂!敢請中堂大人找劉墉何事?” 傅恒問道:“你可知新疆準噶爾汗國騷擾我邊境,屠殺我大清子民之事否?” 劉墉答:“卑職略知一二!” 傅恒接着說:“講講看!讓我也了解一下這個準噶爾的具體情況!好在朝堂之上有所應對!” 于是劉墉就将自己知道的關于準噶爾的具體情況一五一十地講給了傅恒。
準噶爾汗國在康熙時期,是以部落的形式遊蕩在新疆及蒙古一帶的遊牧民族,他們屬于蒙古人的後裔,經過康、雍、乾三朝的逐漸發展。
準噶爾汗國俨然成了大清在西北邊疆的強大對手。
準噶爾汗國占據着廣袤的中亞草原地區,其疆域遼闊,水草豐美,為其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良條件,也因而擁有數量可觀的騎兵部隊。
準噶爾汗國曆經多年發展,在噶爾丹策零的統治下軍事力量不容小觑。
他們的軍隊以剽悍的蒙古騎兵為主,這些騎兵自幼在馬背上長大,騎射技藝精湛,具有極高的機動性和戰鬥力,并且裝備了一定數量的火器,在武器裝備上與清軍相比并不遜色太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經濟方面,除了傳統的畜牧業,準噶爾還控制着一些重要的貿易路線,通過與周邊地區及中亞、西亞國家的貿易往來,積累了相當的财富,這為其軍事建設和維持龐大的戰争機器提供了經濟支撐。
準噶爾汗國時常在邊境挑起事端,侵犯大清邊界。
他們多次派遣騎兵深入我大朝西北邊境地區,燒殺搶掠。
例如在一些邊境沖突中,準噶爾軍隊突襲清朝邊境的村落和城鎮,無情地屠殺當地百姓,搶奪牲畜和财物,許多邊境地區的無辜民衆慘遭毒手,村莊被付之一炬,農田被破壞殆盡,百姓流離失所,生産生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給大清邊境地區的穩定和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大清西北邊境長期處于緊張的戰争陰雲之下,這也成為目前乾隆皇帝的頭等大事兒。
傅恒聽完劉墉的陳述,陷入了沉思。
沉思良久後問道:“我大清應該如何對待準噶爾汗國的這種侵擾?” “首先以安撫、和親、進貢的方式加以麻痹敵人;其次派使者廣交其周邊國家來建立我大清的同盟;其三少量的、逐步地增兵我大清西北邊疆各重鎮,不能讓準噶爾汗國看出我大清企圖,等待時機成熟可将其一舉殲滅。
”劉墉頓了頓繼續說道,“到那時,務必徹底将其消滅,絕不能再留後患。
” 傅恒聽後頻頻點頭稱是,并伸出大拇指說道:“劉墉啊!你果然有将相之才!真不愧為當今皇帝心中的重要之人!” “傅中堂謬贊了,我大清人才濟濟,豈是我一個劉墉所能比拟的!”劉墉謙遜地說道。
二人說罷,傅恒起身告辭。
這便有了傅恒朝堂舌辯群臣,力挺乾隆對準噶爾開始用兵的重要開端。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
”乾隆帝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贊許。
待從禦書房退出,天色已晚。
劉墉與趙軒相視而笑,趙軒道:“今日在皇上面前,劉兄應答如流,真讓我佩服。
”劉墉笑道:“趙兄過獎,你我還需在這翰林院中多多磨砺,方不負皇上之恩,百姓之望。
”說罷,二人迎着暮色,向翰林院走去,身影漸漸融入那一片甯靜之中。
由于劉墉出色表現及認真謙和态度,此後不久,劉墉又兼任了編修之職。
京城的翰林院,庭院深深,古柏參天。
劉墉身着青衫,面龐清瘦,眼神卻透着一股深邃與沉靜,每日在這翰墨書香之地忙碌。
這日,劉墉正于書齋中整理古籍,同窗好友王啟前來,一臉笑意,“崇如兄,你這整日埋首書堆,可莫要累壞了身子。
”劉墉擱下手中書卷,起身相迎,“無妨,這些古籍中蘊含無盡智慧,整理之時,仿若與古之聖賢對話,亦是樂事。
” 二人坐定,小僮端來茶盞。
王啟輕啜香茗,歎道:“兄台如此勤勉,日後必成大器。
隻是這編修之事,枯燥繁瑣,兄台當真毫無怨言?”劉墉微微一笑,“為朝廷整理典籍,傳承文化,此乃重任,怎可心生抱怨。
且在這其中,能精研學問,于我而言,已是幸事。
” 王啟搖搖頭,“兄台心懷大義,我自愧不如。
隻是近日聽聞,朝堂之上黨派紛争漸起,諸多事務皆受其擾。
”劉墉眉頭微皺,“黨派紛争,最易誤國。
我等身為編修,雖身處幕後,亦當秉持公正之心,不可卷入其中。
” 正說着,窗外傳來一陣喧鬧。
劉墉與王啟起身查看,隻見幾個小吏正為了一本珍貴典籍的存放之處争執不休。
劉墉上前,輕聲呵斥:“此乃翰林重地,爾等這般吵鬧,成何體統。
”一老吏趕忙上前,滿臉堆笑,“劉編修,非是我等有意吵鬧,隻是這本典籍甚是珍貴,關乎本朝文化傳承,不知該妥善安放于何處。
” 劉墉接過典籍,仔細端詳,“此書當置于内閣東側密室,那裡幹燥通風,且安保嚴密。
”衆人點頭稱是。
王啟在旁笑道:“崇如兄對這翰林院諸事,可謂了如指掌,真乃中流砥柱。
”劉墉謙遜道:“不過是多費些心思,盡自己本分罷了。
” 處理完此事,已近黃昏。
劉墉與王啟漫步于翰林院的回廊之下,夕陽餘晖灑在他們身上。
王啟道:“崇如兄,你說日後這天下大勢,會走向何方?”劉墉望着天邊晚霞,緩緩道:“如今盛世之下,亦有隐憂。
隻願朝堂之上,能多些清正之士,為君分憂,為民謀福,如此方能保這太平盛世長久。
” 回到居所,劉墉坐在案前,燭光搖曳。
他鋪開宣紙,拿起毛筆,心中思緒萬千,筆下字迹漸漸浮現:“身處翰林心憂國,筆耕不辍志難磨。
願為盛世添磚瓦,何懼歲月匆匆過。
”寫罷,他擱筆,眼神堅定,仿佛在這字裡行間,已立下了一生的誓言。
一日,軍機處領班傅恒傅中堂來到翰林院找到劉墉。
劉墉趕緊上前施禮道:“卑職見過傅中堂!敢請中堂大人找劉墉何事?” 傅恒問道:“你可知新疆準噶爾汗國騷擾我邊境,屠殺我大清子民之事否?” 劉墉答:“卑職略知一二!” 傅恒接着說:“講講看!讓我也了解一下這個準噶爾的具體情況!好在朝堂之上有所應對!” 于是劉墉就将自己知道的關于準噶爾的具體情況一五一十地講給了傅恒。
準噶爾汗國在康熙時期,是以部落的形式遊蕩在新疆及蒙古一帶的遊牧民族,他們屬于蒙古人的後裔,經過康、雍、乾三朝的逐漸發展。
準噶爾汗國俨然成了大清在西北邊疆的強大對手。
準噶爾汗國占據着廣袤的中亞草原地區,其疆域遼闊,水草豐美,為其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良條件,也因而擁有數量可觀的騎兵部隊。
準噶爾汗國曆經多年發展,在噶爾丹策零的統治下軍事力量不容小觑。
他們的軍隊以剽悍的蒙古騎兵為主,這些騎兵自幼在馬背上長大,騎射技藝精湛,具有極高的機動性和戰鬥力,并且裝備了一定數量的火器,在武器裝備上與清軍相比并不遜色太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經濟方面,除了傳統的畜牧業,準噶爾還控制着一些重要的貿易路線,通過與周邊地區及中亞、西亞國家的貿易往來,積累了相當的财富,這為其軍事建設和維持龐大的戰争機器提供了經濟支撐。
準噶爾汗國時常在邊境挑起事端,侵犯大清邊界。
他們多次派遣騎兵深入我大朝西北邊境地區,燒殺搶掠。
例如在一些邊境沖突中,準噶爾軍隊突襲清朝邊境的村落和城鎮,無情地屠殺當地百姓,搶奪牲畜和财物,許多邊境地區的無辜民衆慘遭毒手,村莊被付之一炬,農田被破壞殆盡,百姓流離失所,生産生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給大清邊境地區的穩定和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大清西北邊境長期處于緊張的戰争陰雲之下,這也成為目前乾隆皇帝的頭等大事兒。
傅恒聽完劉墉的陳述,陷入了沉思。
沉思良久後問道:“我大清應該如何對待準噶爾汗國的這種侵擾?” “首先以安撫、和親、進貢的方式加以麻痹敵人;其次派使者廣交其周邊國家來建立我大清的同盟;其三少量的、逐步地增兵我大清西北邊疆各重鎮,不能讓準噶爾汗國看出我大清企圖,等待時機成熟可将其一舉殲滅。
”劉墉頓了頓繼續說道,“到那時,務必徹底将其消滅,絕不能再留後患。
” 傅恒聽後頻頻點頭稱是,并伸出大拇指說道:“劉墉啊!你果然有将相之才!真不愧為當今皇帝心中的重要之人!” “傅中堂謬贊了,我大清人才濟濟,豈是我一個劉墉所能比拟的!”劉墉謙遜地說道。
二人說罷,傅恒起身告辭。
這便有了傅恒朝堂舌辯群臣,力挺乾隆對準噶爾開始用兵的重要開端。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