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鍛鑄
關燈
小
中
大
“延德師傅,我來了。
”安然進了門,說道。
“既然師父他老人家收了你為記名弟子,那以後我們就師兄弟相稱吧。
”延德師傅讓安然坐下,溫和地道,”師父自從六十五歲以後,就沒有收過弟子了。
這次,看來小師弟深得師父喜歡啊!” “還不是我死皮賴臉磨的。
”安然心裡暗道。
嘴上接着延德師傅的話,“那以後師弟我就多多仰仗師兄照顧了。
” “師弟,師父既然讓你跟着我修行,那我就先給你講講修習佛法的基本流程。
”緊接着,延德師傅便開始向安然傳授起如何修習佛法之道。
他那飽經滄桑、充滿睿智光芒的雙眸凝視着安然,仿佛能透過他的靈魂看到其内心深處對于真理的渴望與追求。
延德師傅輕聲說道:“佛法無邊,修行之路漫漫而艱辛,但隻要心誠志堅,便能逐漸領悟其中真谛。
”他緩緩地擡起手,指向窗外,似乎想要引領安然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那無盡的智慧海洋。
首先,延德師傅強調了持戒的重要性。
他告訴安然,要摒棄一切惡念和惡行,堅守道德底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保持心靈的純淨與安甯。
隻有這樣,才能為後續的修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後,延德師傅談到了禅定的方法。
他教導安然通過靜坐冥想,讓思緒平靜下來,專注于呼吸之間,感受身體與大自然的融合。
在這個過程中,安然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心念,排除雜念的幹擾,從而進入一種空靈的境界。
此外,延德師傅還鼓勵安然多讀佛教經典,深入理解佛陀的教誨。
他說:“佛經如同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又似甘露,滋潤我們幹涸的心田。
通過研讀佛經,你就能夠汲取前人的智慧結晶,不斷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
” 最後,延德師傅提醒安然,修行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要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和佛菩薩的加持。
同時,還要将所學的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慈悲之心對待他人,廣結善緣,積累功德。
安然全神貫注地聆聽着延德師傅的話語,心中湧起一股對佛法的敬畏之情。
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按照師傅的指導努力修行,追尋那至高無上的解脫之道。
最後,安然試狡黠地探着問道:“師兄,我看咱們寺院就數藏經樓最高了,如果在藏經樓的頂層修行,是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呢!” 延德笑道,“你還挺有眼光嘛!不過,藏經樓頂層是我們寺院的禁區,沒有師父允許别人是不能進去的!我來寺四十多年了還從來沒有上去過!” “啊?好不容易瞅中一個好地方,還是個禁區!”安然嘟囔一句,眼珠一轉不甘心地道,“那也就是說,隻要師父允許就可以進去了?” “是的。
” “哦耶!”安然興奮地道,“師父可是答應了盡量滿足我的要求的!待會我再去求求他老人家!” 随後,安然就和延德師傅一起研習起了經典。
延德見淨塵師父給安然有那本自己也曾借閱過的心經,心想師父這樣做定有深意,便放棄了給安然安排其他佛經的考慮。
便給安然準備了筆墨紙硯,教了修習之法,便任由他自行鑽研起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 延德師傅不愧為跟随淨塵方丈四十年之多的得道之人,教導弟子也很有一套,通過講解、誦讀、謄寫、背誦結合,這本二百六十字的經文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安然已經能夠非常熟練地背誦了,不僅如此,通過研習淨塵師父的注解,安然對經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甚至對午齋都有些興緻缺缺了。
用完午齋,安然沒有回宿舍,而是選擇了到延德師父禅房打坐修行。
因為通過中午延德師兄的講解,安然了解到《心經》包含了小乘、大乘、金剛乘(密乘)三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念,在以否定形式展現小乘的同時,闡明了大乘的立場,最終推崇密乘的法力。
其中“諸法空相”,是全經的核心概念。
四谛論、五蘊論、緣起論是佛教的最基礎的理論。
但是,《心經》在它們前面都加了一個“無”,把這些都否定了,這就是大乘思想。
它認為小乘佛教理解的從無明一直到老死的過程還是執着于實有,沒有找到它的本質。
它的本質是什麼?是“諸法空相”。
如果能夠達到“諸法空相”,就“無智亦無得”,達到了最高的認識,就不需要再認識,“得”就等于“不得”,那麼也就放棄了一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心經》的最後部分從小乘、大乘轉換倒是具有密乘特征的思維方式。
延德師傅介紹說,密乘認為,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僅有理論還不夠,還要适當地讓人感受一種能夠産生法力神通的效應。
這也就是佛教禅宗讓僧衆在禅定中得智慧的原因。
也是淨心寺定期安排僧衆和信衆打坐冥想的原因。
想到這些,再想到應龍前輩讓自己修習的魂戒功法,以及已經覺醒的佛之眼神通,安然對精進佛法更加地迫切。
所以,立即便盤坐于蒲團之上,開始新一輪打坐冥想,靜心的時候,智慧之門最容易打開。
回到識海,安然吃了一驚,因為自己識海中的長城比起自己淩晨看到的顯得更加真切,更加氣勢恢宏,甚至,第一眼都讓他有一種腦海中卧着的是
”安然進了門,說道。
“既然師父他老人家收了你為記名弟子,那以後我們就師兄弟相稱吧。
”延德師傅讓安然坐下,溫和地道,”師父自從六十五歲以後,就沒有收過弟子了。
這次,看來小師弟深得師父喜歡啊!” “還不是我死皮賴臉磨的。
”安然心裡暗道。
嘴上接着延德師傅的話,“那以後師弟我就多多仰仗師兄照顧了。
” “師弟,師父既然讓你跟着我修行,那我就先給你講講修習佛法的基本流程。
”緊接着,延德師傅便開始向安然傳授起如何修習佛法之道。
他那飽經滄桑、充滿睿智光芒的雙眸凝視着安然,仿佛能透過他的靈魂看到其内心深處對于真理的渴望與追求。
延德師傅輕聲說道:“佛法無邊,修行之路漫漫而艱辛,但隻要心誠志堅,便能逐漸領悟其中真谛。
”他緩緩地擡起手,指向窗外,似乎想要引領安然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那無盡的智慧海洋。
首先,延德師傅強調了持戒的重要性。
他告訴安然,要摒棄一切惡念和惡行,堅守道德底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保持心靈的純淨與安甯。
隻有這樣,才能為後續的修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後,延德師傅談到了禅定的方法。
他教導安然通過靜坐冥想,讓思緒平靜下來,專注于呼吸之間,感受身體與大自然的融合。
在這個過程中,安然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心念,排除雜念的幹擾,從而進入一種空靈的境界。
此外,延德師傅還鼓勵安然多讀佛教經典,深入理解佛陀的教誨。
他說:“佛經如同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又似甘露,滋潤我們幹涸的心田。
通過研讀佛經,你就能夠汲取前人的智慧結晶,不斷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
” 最後,延德師傅提醒安然,修行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要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和佛菩薩的加持。
同時,還要将所學的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慈悲之心對待他人,廣結善緣,積累功德。
安然全神貫注地聆聽着延德師傅的話語,心中湧起一股對佛法的敬畏之情。
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按照師傅的指導努力修行,追尋那至高無上的解脫之道。
最後,安然試狡黠地探着問道:“師兄,我看咱們寺院就數藏經樓最高了,如果在藏經樓的頂層修行,是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呢!” 延德笑道,“你還挺有眼光嘛!不過,藏經樓頂層是我們寺院的禁區,沒有師父允許别人是不能進去的!我來寺四十多年了還從來沒有上去過!” “啊?好不容易瞅中一個好地方,還是個禁區!”安然嘟囔一句,眼珠一轉不甘心地道,“那也就是說,隻要師父允許就可以進去了?” “是的。
” “哦耶!”安然興奮地道,“師父可是答應了盡量滿足我的要求的!待會我再去求求他老人家!” 随後,安然就和延德師傅一起研習起了經典。
延德見淨塵師父給安然有那本自己也曾借閱過的心經,心想師父這樣做定有深意,便放棄了給安然安排其他佛經的考慮。
便給安然準備了筆墨紙硯,教了修習之法,便任由他自行鑽研起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 延德師傅不愧為跟随淨塵方丈四十年之多的得道之人,教導弟子也很有一套,通過講解、誦讀、謄寫、背誦結合,這本二百六十字的經文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安然已經能夠非常熟練地背誦了,不僅如此,通過研習淨塵師父的注解,安然對經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甚至對午齋都有些興緻缺缺了。
用完午齋,安然沒有回宿舍,而是選擇了到延德師父禅房打坐修行。
因為通過中午延德師兄的講解,安然了解到《心經》包含了小乘、大乘、金剛乘(密乘)三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念,在以否定形式展現小乘的同時,闡明了大乘的立場,最終推崇密乘的法力。
其中“諸法空相”,是全經的核心概念。
四谛論、五蘊論、緣起論是佛教的最基礎的理論。
但是,《心經》在它們前面都加了一個“無”,把這些都否定了,這就是大乘思想。
它認為小乘佛教理解的從無明一直到老死的過程還是執着于實有,沒有找到它的本質。
它的本質是什麼?是“諸法空相”。
如果能夠達到“諸法空相”,就“無智亦無得”,達到了最高的認識,就不需要再認識,“得”就等于“不得”,那麼也就放棄了一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心經》的最後部分從小乘、大乘轉換倒是具有密乘特征的思維方式。
延德師傅介紹說,密乘認為,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僅有理論還不夠,還要适當地讓人感受一種能夠産生法力神通的效應。
這也就是佛教禅宗讓僧衆在禅定中得智慧的原因。
也是淨心寺定期安排僧衆和信衆打坐冥想的原因。
想到這些,再想到應龍前輩讓自己修習的魂戒功法,以及已經覺醒的佛之眼神通,安然對精進佛法更加地迫切。
所以,立即便盤坐于蒲團之上,開始新一輪打坐冥想,靜心的時候,智慧之門最容易打開。
回到識海,安然吃了一驚,因為自己識海中的長城比起自己淩晨看到的顯得更加真切,更加氣勢恢宏,甚至,第一眼都讓他有一種腦海中卧着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