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年架既出重聚首

關燈
    今年是上大學後的第一年,為了不讓各家親戚覺得他考上大學了就了不起,都不去他們家拜年了。

    除了年初三雷打不動,招待姑丈和姐夫他們幾家子來拜年外,其他幾天黃顯彩基本上都是根據黃康才他們的安排排滿了拜年行程。

     幾天下來,将相關親戚走完,年初五最後一天去玉女村的舅公家。

    以前是奶奶帶着回她娘家省親拜年的,她日漸衰老,好多年前就不再走動了,改由黃康才帶着孫子孫女去。

     平時大家說的臘月二十五是過“小年”,而在老家這邊客家人一般是将臘月二十五到正月初五這10-11天稱之為“年架”,也就是這段時間裡處于“過年”期間。

    黃顯彩之前看過相關資料,客家人将之稱為“年架”,又叫“年界”、“年假”、“年家”、“年鴐”。

    其中,“年架”與“年鴐”同義(在古代,鴐與架通用),“年鴐”,就是乘着坐騎,走進“年界”,準備過年了。

     這段時間每一個日子的稱呼前面都加一個“年”字,比如年二十五、年三十、年初一、年初五等等,這樣一來,“年”的味道就濃了。

     進入“年架”後,農戶都暫停下田工作,專心緻志籌備過年事宜。

    家家戶戶開始囤積木柴、食油及過年食品,采購豬肉、雞、鴨,炸豆腐、蒸年糕、做米粿等,還要将水缸盛滿水,米缸裝滿米。

     尤其是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清洗門窗、地闆、家具、鍋碗杯盤等,男女老幼還要理發、淋浴換上新的或清潔的衣裳,幹幹淨淨過新年。

     在此期間,各種禁忌就比較多了,用客家俗語說就是“入哩年界禁忌多”。

     比如左鄰右舍之間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客家俗話說“入年架,講好話”、“入年界,唔打跤(架),唔相罵”。

    特别是年初一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時,大人要馬上糾正說“童言無忌”。

     而一般在正式招待客人的時候,客家主婦一般都是不上桌吃飯,都是在廚房以及接待客人時忙裡忙外,但是她們再累、再忙,也沒有一句怨言,實在是難得、可敬! 而年初五過後就正式除了“年架”,也就是年過完了。

    年初五這一天也還有一種叫法是“破五”,破五前在“年架”内的諸多禁忌過此日過後皆可破。

     同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會再次祭拜,一是迎财神,二是送五窮,也有些是開市儀式。

     年初五祭财神,據傳财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财。

    年初五零點過後或開始到大清早,每家每戶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鞭炮或點煙花,向财神表示歡迎。

    因此,這一天又像除夕夜到年初一清早那般,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讓人難以睡好。

     年初五也是“送窮”日,“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

    在迎接财神的同時,放鞭炮,打掃衛生。

    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