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總督海務大臣
關燈
小
中
大
内殿。
嚴紹庭心裡嘀咕着,不由腹诽了起來。
自己和老張隻是說萬國來朝,大明能有機會控扼天下諸國。
到了老道長這裡。
萬國就變成了萬邦。
雖然意思看着差不多,但其實卻相差甚遠。
萬國,這說明是和大明平等地位的。
萬邦,則在老道長心裡,是将諸國看成了低大明一等的藩屬下級。
不過也挺好。
至少這個餅給老道長喂進肚子裡了。
嚴紹庭當即斬釘截鐵道:“隻要朝廷上下一心,不生朝令夕改,且有能臣督辦此事,則此事必成,則陛下必将高坐皇極殿(下注),享萬邦使臣來朝叩拜!” 張居正亦是拱手附和:“臣盼萬邦來朝,我皇為萬邦共主,宣我中原王道仁政!” 兩人一前一後,相互呼應。
道台上,嘉靖已經是滿臉紅光,仿佛真的看到了嚴紹庭和張居正為他所描繪出的萬邦來朝的場景。
嘉靖不由歪頭側目,滿臉笑容的看向了呂芳:“呂芳啊,你說咱們大明朝真的能有那一日嗎?” 呂芳始終伺候在一旁,對嚴紹庭和張居正的話自然是聽在耳中記在心裡,默默的在一旁思索着。
這時候見到皇帝詢問。
呂芳當即轉身颔首,笑着說:“主子爺和嚴賓客、張大學士讨論的事情,奴婢哪裡能聽得懂。
隻不過當初奴婢還未入宮的時候,家裡的柴米也确實都是從鎮上那寥寥幾家商戶購進,若是他們漲了價奴婢家裡就算是罵上兩句,也還是要拿着錢鈔去将東西買回來。
若是家裡沒了錢鈔,便隻能是挑着糧食或家母織的布去換。
” 什麼叫聰明人。
老呂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啊。
嚴紹庭瞄了拿自己家昔年的事情來說事的呂芳,心中不由的稱贊了一番。
嘉靖臉上的笑容更盛:“是了!是了!便是你說的這個道理,我大明地大物博,所産之物便是最物美價廉的,柴米油鹽姜醋茶往後要多産,要薄利多銷,讓海外諸國都離不開我朝所産的東西。
若是這些人不聽話了,咱們就斷了他們的生計!” 不過呂芳這時候卻又說道:“隻是奴婢聽着方才嚴賓客所說的話,卻還是有一些疑點,實在是奴婢愚鈍,一時間難以想明白……” 說着話。
呂芳的臉上露出尴尬自嘲的笑容,眼神卻是快速的看了嚴紹庭一眼。
嚴紹庭會意,立馬拱手道:“呂公公有何不解之處,盡管說來,下官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嘉靖瞧着呂芳對這事還有疑惑,便當即揮手道:“你且問明白了他,朕也好看的更明白些,看看這到底是不是個好法子。
” 呂芳則是拱手颔首,朝着嘉靖作揖施禮。
随後轉身,也朝着嚴紹庭拱手作揖。
“嚴賓客,咱家隻是有些想不明白,我朝當下開海,也隻是與海外的王公貴族或是大商人通商。
可若要做到嚴賓客所說的節制海外萬國,卻需要将我朝所産貨物買到諸國百姓手上。
而海外諸國百姓,恐怕比之我朝百姓不如多矣,手中哪裡錢糧購買我朝所産貨物?” 嚴紹庭心中不由點了點頭。
呂芳這個問題問的好啊。
有時候一個主意或許是好主意,但若是操辦的不得當,好主意也會變成壞事情。
嚴紹庭佯裝思量,沉吟片刻,方才開口:“呂公公所問實乃切中要點,不過這件事情其實也好辦,在下官看來不過是三策可解。
” 這時候不等呂芳開口,嘉靖便已經是立馬問道:“何為三策可解?” 嚴紹庭立馬轉身,笑着說:“回禀陛下,一策為我朝派遣使臣常駐諸國,攜帶金銀腐蝕當地王公權臣,使我朝商賈及貨物能通行當地。
“二策為我朝各市舶司增開兌市,民間商賈于海外若遇當地百姓無錢購買,可用任何有價之物購換,我朝商賈将貨物帶回于市舶司所開兌市與其他商賈兌換。
三策我朝派遣使臣自當再派屬官、兵丁輔佐護衛,可考察一地原料是香料、木材或礦石等物,使當地可用數量最多一物與我朝商賈所攜貨物兌換,朝廷從中取價采購,給予商賈金銀錢鈔方便行事。
” 若是有後世人在場的話。
定然會驚呼,嚴紹庭此刻所說的頭一策,可不就是滿滿的鷹醬外交做派。
而至于第二策和第三策,就是大宗期貨交易和以物易物的法子。
嘉靖卻是皺眉,面帶遲疑道:“朝廷派遣官員常駐海外諸國?此舉,我中原曆朝曆代可從未有過。
” 嘉靖的話說的沒有錯。
雖然中原曆朝曆代都有官員出使,但卻從來都沒有常駐一地的事情。
嚴紹庭淡淡一笑:“但諸國卻有派遣使臣常駐我朝的事情,現如今還有不少番邦小國使臣待在京中。
雖然我朝若是常駐使臣于海外諸國,但其形勢卻是不同的,這些官員需要掌握諸國情形,更需要配合我朝官民通商各地,而若是一國發生動亂,更需要盡快禀報朝廷,屆時我朝壯大的水師戰船便能立即抵達平息動亂,宣揚我朝王道仁義。
” 熟不熟悉? 若是有後世人在場,肯定會狂點頭。
嚴紹庭的說法,那可是街邊孩童都見識過的。
不過。
似乎是想到了老道長的顧慮,在老道長尚未開口前。
嚴紹庭便已經搶先說道:“當然使臣安危最是重要,微臣谏言可從五軍都督府及軍中選拔識文斷字的有學之輩,再輔以征辟待官生出海坐鎮一國,為我朝盛世效力。
” 指望朝中那幫現有的官員們能作為使臣出國常駐一地? 那可是要了那幫人的命。
在這些人看來,誰成了要出國的使臣,那就是被皇帝發配流放的事實。
不! 比之發配流放還不如! 因為發配流放還可以在大明境内。
出國當使臣? 連大明在哪個方向都不知道! 但啟用五軍都督府和軍中的人就不一樣了。
這幫人說到底還是一個軍令如山的性子,更何況軍伍中人出鎮海外使臣,也能更好的維系大明的利益。
畢竟,軍伍中人就算是識文斷字的有學之輩,那也多少都是個暴脾氣。
更何況。
嚴紹庭想了想,若是自己沒記錯的話,某一個時期其實也是大量的以軍中人充當使臣的。
嘉靖還在思量着這件事情的輕重緩急和
嚴紹庭心裡嘀咕着,不由腹诽了起來。
自己和老張隻是說萬國來朝,大明能有機會控扼天下諸國。
到了老道長這裡。
萬國就變成了萬邦。
雖然意思看着差不多,但其實卻相差甚遠。
萬國,這說明是和大明平等地位的。
萬邦,則在老道長心裡,是将諸國看成了低大明一等的藩屬下級。
不過也挺好。
至少這個餅給老道長喂進肚子裡了。
嚴紹庭當即斬釘截鐵道:“隻要朝廷上下一心,不生朝令夕改,且有能臣督辦此事,則此事必成,則陛下必将高坐皇極殿(下注),享萬邦使臣來朝叩拜!” 張居正亦是拱手附和:“臣盼萬邦來朝,我皇為萬邦共主,宣我中原王道仁政!” 兩人一前一後,相互呼應。
道台上,嘉靖已經是滿臉紅光,仿佛真的看到了嚴紹庭和張居正為他所描繪出的萬邦來朝的場景。
嘉靖不由歪頭側目,滿臉笑容的看向了呂芳:“呂芳啊,你說咱們大明朝真的能有那一日嗎?” 呂芳始終伺候在一旁,對嚴紹庭和張居正的話自然是聽在耳中記在心裡,默默的在一旁思索着。
這時候見到皇帝詢問。
呂芳當即轉身颔首,笑着說:“主子爺和嚴賓客、張大學士讨論的事情,奴婢哪裡能聽得懂。
隻不過當初奴婢還未入宮的時候,家裡的柴米也确實都是從鎮上那寥寥幾家商戶購進,若是他們漲了價奴婢家裡就算是罵上兩句,也還是要拿着錢鈔去将東西買回來。
若是家裡沒了錢鈔,便隻能是挑着糧食或家母織的布去換。
” 什麼叫聰明人。
老呂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啊。
嚴紹庭瞄了拿自己家昔年的事情來說事的呂芳,心中不由的稱贊了一番。
嘉靖臉上的笑容更盛:“是了!是了!便是你說的這個道理,我大明地大物博,所産之物便是最物美價廉的,柴米油鹽姜醋茶往後要多産,要薄利多銷,讓海外諸國都離不開我朝所産的東西。
若是這些人不聽話了,咱們就斷了他們的生計!” 不過呂芳這時候卻又說道:“隻是奴婢聽着方才嚴賓客所說的話,卻還是有一些疑點,實在是奴婢愚鈍,一時間難以想明白……” 說着話。
呂芳的臉上露出尴尬自嘲的笑容,眼神卻是快速的看了嚴紹庭一眼。
嚴紹庭會意,立馬拱手道:“呂公公有何不解之處,盡管說來,下官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嘉靖瞧着呂芳對這事還有疑惑,便當即揮手道:“你且問明白了他,朕也好看的更明白些,看看這到底是不是個好法子。
” 呂芳則是拱手颔首,朝着嘉靖作揖施禮。
随後轉身,也朝着嚴紹庭拱手作揖。
“嚴賓客,咱家隻是有些想不明白,我朝當下開海,也隻是與海外的王公貴族或是大商人通商。
可若要做到嚴賓客所說的節制海外萬國,卻需要将我朝所産貨物買到諸國百姓手上。
而海外諸國百姓,恐怕比之我朝百姓不如多矣,手中哪裡錢糧購買我朝所産貨物?” 嚴紹庭心中不由點了點頭。
呂芳這個問題問的好啊。
有時候一個主意或許是好主意,但若是操辦的不得當,好主意也會變成壞事情。
嚴紹庭佯裝思量,沉吟片刻,方才開口:“呂公公所問實乃切中要點,不過這件事情其實也好辦,在下官看來不過是三策可解。
” 這時候不等呂芳開口,嘉靖便已經是立馬問道:“何為三策可解?” 嚴紹庭立馬轉身,笑着說:“回禀陛下,一策為我朝派遣使臣常駐諸國,攜帶金銀腐蝕當地王公權臣,使我朝商賈及貨物能通行當地。
“二策為我朝各市舶司增開兌市,民間商賈于海外若遇當地百姓無錢購買,可用任何有價之物購換,我朝商賈将貨物帶回于市舶司所開兌市與其他商賈兌換。
三策我朝派遣使臣自當再派屬官、兵丁輔佐護衛,可考察一地原料是香料、木材或礦石等物,使當地可用數量最多一物與我朝商賈所攜貨物兌換,朝廷從中取價采購,給予商賈金銀錢鈔方便行事。
” 若是有後世人在場的話。
定然會驚呼,嚴紹庭此刻所說的頭一策,可不就是滿滿的鷹醬外交做派。
而至于第二策和第三策,就是大宗期貨交易和以物易物的法子。
嘉靖卻是皺眉,面帶遲疑道:“朝廷派遣官員常駐海外諸國?此舉,我中原曆朝曆代可從未有過。
” 嘉靖的話說的沒有錯。
雖然中原曆朝曆代都有官員出使,但卻從來都沒有常駐一地的事情。
嚴紹庭淡淡一笑:“但諸國卻有派遣使臣常駐我朝的事情,現如今還有不少番邦小國使臣待在京中。
雖然我朝若是常駐使臣于海外諸國,但其形勢卻是不同的,這些官員需要掌握諸國情形,更需要配合我朝官民通商各地,而若是一國發生動亂,更需要盡快禀報朝廷,屆時我朝壯大的水師戰船便能立即抵達平息動亂,宣揚我朝王道仁義。
” 熟不熟悉? 若是有後世人在場,肯定會狂點頭。
嚴紹庭的說法,那可是街邊孩童都見識過的。
不過。
似乎是想到了老道長的顧慮,在老道長尚未開口前。
嚴紹庭便已經搶先說道:“當然使臣安危最是重要,微臣谏言可從五軍都督府及軍中選拔識文斷字的有學之輩,再輔以征辟待官生出海坐鎮一國,為我朝盛世效力。
” 指望朝中那幫現有的官員們能作為使臣出國常駐一地? 那可是要了那幫人的命。
在這些人看來,誰成了要出國的使臣,那就是被皇帝發配流放的事實。
不! 比之發配流放還不如! 因為發配流放還可以在大明境内。
出國當使臣? 連大明在哪個方向都不知道! 但啟用五軍都督府和軍中的人就不一樣了。
這幫人說到底還是一個軍令如山的性子,更何況軍伍中人出鎮海外使臣,也能更好的維系大明的利益。
畢竟,軍伍中人就算是識文斷字的有學之輩,那也多少都是個暴脾氣。
更何況。
嚴紹庭想了想,若是自己沒記錯的話,某一個時期其實也是大量的以軍中人充當使臣的。
嘉靖還在思量着這件事情的輕重緩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