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攔河大壩

關燈
    被封大司馬後,楊廣第二天就跟楊堅說了自己的大運河計劃,楊堅聞言當即拍闆。

     楊堅看着楊廣繪制的大運河地圖說:“大運河,大運河!運河成了中原大地便算一體,雖然可能耗資巨大,但是得做,一定得做。

    ” “父皇,運河要做,先修廣通渠,長安與洛陽之間隻要貫通,可免長安如之前一般陷入糧食慌之中,也可以更好的激活洛陽之潛力。

    ” 楊勇思考了一會:“大興城仍在建,可有多餘人手修建廣通渠?” “兒臣算過了應該是可以的。

    ” “那就做起來。

    ” “兒臣打算領着宇文恺先走一遍路線,先尋得最好的路線。

    ” “去吧,朕準了。

    ” 楊廣領命就走,楊堅再次回身看這樣楊廣的地圖,眼中熊熊的欲望在無人之時噴薄而出,獨自大笑着說:“阿摩真是奇才啊奇才,如此大規模的項目旁人哪裡敢想,更别提做了,但是他敢想,而且胸有成竹也敢做,雖然耗資巨大,但是阿摩曆來會賺錢,能省錢,朕倒要看看他這次到底打算如何做。

    ” 楊廣回家收拾東西,跟李淵交代完了大興城的事情之後,帶着宇文恺在第二天就出發了,而且為了保險楊廣去兵營領了三百精兵出門。

     算來這還是楊廣穿越過來之後第一次出遠門。

     騎着高頭大馬領着隊伍出發前往洛陽的路上,宇文恺就騎馬在身邊。

     宇文恺邊走邊問:“殿下真打算開鑿廣通渠?” “自然,不開鑿我說這事情做什麼?” “但是殿下還未實地考察過,如何确信能通。

    ” “這不就帶着你來實地考察了。

    ” 總不能告訴你,曆史上就是這麼修的吧。

     先到大興城西北渭河之處,楊廣面向渭河說:“宇文恺,我算過了,從此處引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裡,因為有漢代漕渠故道所以開鑿路線基本可以遵循,但是因為我們需要開鑿的更為寬大讓船舶可行,所以路線一定要更仔細。

    ” “殿下考慮的是,但是開鑿河渠,工程浩大,而且開鑿之後的維護往往比開鑿所耗之成本更大,并且得長期維護,不然很快就會淤積。

    ” “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我并無好的辦法,但是殿下可知鄭國渠?” “自然知道。

    ” “鄭國渠是秦朝修建,但是至今鄭國渠仍能使用,殿下可知為何?” “願聞其詳。

    ” “因為鄭國渠所流經區域區域可以很好的灌溉農田,養活的了許多的百姓,所以如果鄭國渠淤積那麼沿岸百姓就會缺水,農田就會無法灌溉,如此情況下鄭國渠但凡有淤積之情況,當地的百姓比官府還急。

    ” 楊廣明白了宇文恺的意思,按照這年代的技術,淤積不可避免,唯有治理,而治理絕對不能純靠官府,唯有将之與民生相系這樣才能讓百姓們也自發的有治理的欲望,這樣才能長期治理。

     談及民生楊廣忽然就想到了大壩,現代的大壩攔水成湖,抗擊洪澇和農田灌溉還能發電。

     按照現在的能力,發電都還沒發明出來,而且也沒能力在這些大江大河裡面造出大壩來,但是轉念一想在這種新開鑿的運河上造個大壩似乎可行。

     按照現代運河來說,在運河中造大壩幾乎就是脫褲子放屁,毫無用處。

     但是這年代不同啊,因為中原地勢平坦,要造如此長運河需要緊密的計算,但凡一個地方不對,水就通不了,但是中間攔上大壩允許一定落差就方便很多了,而且有了大壩,水流會變得更加的平緩,在這個沒有機械化動力的時代,更平緩的水流意味着逆流之時會更加方便。

     存續的水源也會更多,對民生和商業都有好處。

     楊廣這就在渭水河旁堆了兩條有落差的河道模型,然後用一塊木闆擋在中間充入水對宇文恺說:“在運河選址的時候,找落差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建造一個攔河大壩,将水源存續起來,等上遊的水源超過的大壩設定的存續高度就會流入下遊,這樣的話上遊存續水源就憑空多了出來,再挖掘支流,引入灌溉,伱覺得如何?” 宇文恺皺着眉頭看着模型,理論上來說這樣的攔水大壩他們是沒有能力建造的,但是考慮到楊廣現在搞出一個水泥這種新材料,外加上廣通渠經過區域地勢本就較為平坦就算是有落差,落差也不會太大,對于大壩的強度要求不算大。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