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開戰前夕(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夏侯霸是曹魏名将夏侯淵的次子,今年三十二歲,身高八尺,膂力過人,曹丕即位後官拜偏将軍,封關内侯。
由于其父夏侯淵在漢中一役被老将黃忠率軍斬殺,因此夏侯霸素有去西線戰場為父報仇的想法,此番曹魏西征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夏侯霸便主動請纓跟随曹真西來,曹叡感其忠勇,封他為讨逆将軍、中路軍先鋒。
當年夏侯淵鎮守漢中時,郭淮為其軍司馬,但當夏侯淵與劉備在定軍山大戰之際,郭淮恰逢有病,未能随其出戰。
因此夏侯淵被陣斬後,夏侯霸便遷怒于郭淮,認為正是他這個副将沒在前線的原因才使得夏侯淵這個主将親自帶隊去修鹿角,以緻給了漢軍趁機突襲斬殺的機會。
故而夏侯霸自到長安以後就與郭淮十分的不對付,時常與他唱反調,當然反對郭淮全軍西進之策倒也并不全是因為這個緣故,他也确實認為原來兵分兩路的方略更為妥當。
郭淮之所以沒有回答夏侯霸的質問,其實也并不是沒有反駁的理由,除了不敢把敗績的責任歸于曹真身上之外,主要還是因為不願與夏侯霸發生沖突。
盡管夏侯淵被殺怪不到他的頭上,但他自問如果當時自己強行堅持、帶病上陣,恐怕定軍山一戰的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是以出于這點自責,郭淮對上夏侯霸總是退讓多一些,不願與其争執太過。
張合也是支持改變進兵方略、先圖雍涼一派的人,見郭淮似乎被夏侯霸問住,便出言解圍道:「蜀軍兵力雖然出乎我們之前的意料,但我軍在長安的兵力仍然稍稍多過漢中、雍涼賊軍,是以仲權不必過于擔心漢中蜀軍。
謾說諸葛亮率軍北上,我軍正好與他在關中決戰,更别忘了我們還有一支東路軍,司馬大将軍韬略非凡,一旦他溯漢水西進,定能給予漢中蜀軍相當大的壓力,叫諸葛亮不敢輕易離開漢中。
我們再在長安留下兩萬兵馬守住城池和子午道北口以策萬全,諸葛亮就難以切斷我軍後路,一旦蜀軍出子午道攻打長安,我軍可從容回師與其決戰。
所以仲權啊,還是按照我們的方略先将楊清部擊破,收複武功、郿城、陳倉三城後西進隴右,再将魏延部擊破,待雍涼得複、側翼無虞,我軍就可大舉南下與司馬大将軍夾擊漢中。
」 說着,轉過身子,朝主位上的曹真拱手說道:「大司馬,王師雖然兵多将廣、戰力強悍,但蜀賊兵力亦不下十三萬,彼輩憑借堅城險隘固守,我軍三路進剿定當驟然難下,不如先集中優勢兵力掃滅楊清、魏延二賊,然後再南下漢中對付諸葛亮,如此方為萬全,還請大司馬三思。
」 曹真委實難決,将難題抛給了這些天一直沒有表态的劉晔問道:「劉侍中,你是什麼看法?」 「大司馬,晔以為雙方說的都有道理,但又都說的不甚周全。
蜀軍兵力略少于我軍,我軍的确應該集中優勢兵力先破其一路,是以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主攻方向應該放在南面還是在西面。
西面是雍涼失地,若能一舉收複,此番伐蜀的最低目标就已達成,我等上可向天子交旨,下可告慰黎庶。
可楊清、魏延二賊麾下兵力合計不下五六萬步騎,帳下又有關興、王平、柳隐等一班能征善戰之将,就算我長安十餘萬大軍盡數西進,恐怕也無法在短時間之内蕩平二賊。
戰事一旦僵持不下,變數就會增多,不說軍資糧草耗費幾何,就是漢中的賊軍絕對會乘勢北上,盡管有大将軍的東路軍牽制,但諸葛亮不是坐以待斃之人,他定會出兵來救楊、魏二賊。
當然這樣一來就像儁乂将軍說的那樣正好利于王師與蜀軍主力決戰。
這聽起來的确頗有道理,但請諸公别忘了,如今陳倉道、褒斜道、傥駱道 三道出口皆在蜀軍手裡,王師在長安至陳倉一
由于其父夏侯淵在漢中一役被老将黃忠率軍斬殺,因此夏侯霸素有去西線戰場為父報仇的想法,此番曹魏西征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夏侯霸便主動請纓跟随曹真西來,曹叡感其忠勇,封他為讨逆将軍、中路軍先鋒。
當年夏侯淵鎮守漢中時,郭淮為其軍司馬,但當夏侯淵與劉備在定軍山大戰之際,郭淮恰逢有病,未能随其出戰。
因此夏侯淵被陣斬後,夏侯霸便遷怒于郭淮,認為正是他這個副将沒在前線的原因才使得夏侯淵這個主将親自帶隊去修鹿角,以緻給了漢軍趁機突襲斬殺的機會。
故而夏侯霸自到長安以後就與郭淮十分的不對付,時常與他唱反調,當然反對郭淮全軍西進之策倒也并不全是因為這個緣故,他也确實認為原來兵分兩路的方略更為妥當。
郭淮之所以沒有回答夏侯霸的質問,其實也并不是沒有反駁的理由,除了不敢把敗績的責任歸于曹真身上之外,主要還是因為不願與夏侯霸發生沖突。
盡管夏侯淵被殺怪不到他的頭上,但他自問如果當時自己強行堅持、帶病上陣,恐怕定軍山一戰的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是以出于這點自責,郭淮對上夏侯霸總是退讓多一些,不願與其争執太過。
張合也是支持改變進兵方略、先圖雍涼一派的人,見郭淮似乎被夏侯霸問住,便出言解圍道:「蜀軍兵力雖然出乎我們之前的意料,但我軍在長安的兵力仍然稍稍多過漢中、雍涼賊軍,是以仲權不必過于擔心漢中蜀軍。
謾說諸葛亮率軍北上,我軍正好與他在關中決戰,更别忘了我們還有一支東路軍,司馬大将軍韬略非凡,一旦他溯漢水西進,定能給予漢中蜀軍相當大的壓力,叫諸葛亮不敢輕易離開漢中。
我們再在長安留下兩萬兵馬守住城池和子午道北口以策萬全,諸葛亮就難以切斷我軍後路,一旦蜀軍出子午道攻打長安,我軍可從容回師與其決戰。
所以仲權啊,還是按照我們的方略先将楊清部擊破,收複武功、郿城、陳倉三城後西進隴右,再将魏延部擊破,待雍涼得複、側翼無虞,我軍就可大舉南下與司馬大将軍夾擊漢中。
」 說着,轉過身子,朝主位上的曹真拱手說道:「大司馬,王師雖然兵多将廣、戰力強悍,但蜀賊兵力亦不下十三萬,彼輩憑借堅城險隘固守,我軍三路進剿定當驟然難下,不如先集中優勢兵力掃滅楊清、魏延二賊,然後再南下漢中對付諸葛亮,如此方為萬全,還請大司馬三思。
」 曹真委實難決,将難題抛給了這些天一直沒有表态的劉晔問道:「劉侍中,你是什麼看法?」 「大司馬,晔以為雙方說的都有道理,但又都說的不甚周全。
蜀軍兵力略少于我軍,我軍的确應該集中優勢兵力先破其一路,是以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主攻方向應該放在南面還是在西面。
西面是雍涼失地,若能一舉收複,此番伐蜀的最低目标就已達成,我等上可向天子交旨,下可告慰黎庶。
可楊清、魏延二賊麾下兵力合計不下五六萬步騎,帳下又有關興、王平、柳隐等一班能征善戰之将,就算我長安十餘萬大軍盡數西進,恐怕也無法在短時間之内蕩平二賊。
戰事一旦僵持不下,變數就會增多,不說軍資糧草耗費幾何,就是漢中的賊軍絕對會乘勢北上,盡管有大将軍的東路軍牽制,但諸葛亮不是坐以待斃之人,他定會出兵來救楊、魏二賊。
當然這樣一來就像儁乂将軍說的那樣正好利于王師與蜀軍主力決戰。
這聽起來的确頗有道理,但請諸公别忘了,如今陳倉道、褒斜道、傥駱道 三道出口皆在蜀軍手裡,王師在長安至陳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