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不能為我所用,那就死!
關燈
小
中
大
淩甯了解了崔蟬的人生後,想到了前世一位古人,那就是姜維。
兩人的人生經曆截然不同,但又有相同之處,那就是為了複國而戰鬥到最後一刻。
所以淩甯才會覺得,夏皇自缢,廟統被毀,并不代表大夏亡國,而崔蟬被擒,才代表着大夏走到了終點。
但崔蟬和姜維的結果卻又不同,姜維為了心中的蜀漢,自缢而亡。
但崔蟬苟延殘喘,受盡了折磨。
而以崔蟬的能力,隻要他願意,他就會像很多前朝舊臣那樣,成為大魏的權臣,還能光耀門楣,成為頂級的世家。
但他沒有那麼做,一是不屑,而是堅守自己作為大夏國臣子的責任和義務。
但這種堅守在淩甯而言,何嘗不是對自己的折磨啊。
崔蟬沒想到小小年紀的淩甯竟然這麼懂自己,他眼眸泛紅,但很快就調整了情緒,再次恢複了冷靜。
崔蟬再次打量淩甯,這一次的打量和剛剛完全不同,就像是欣賞一塊璞玉,尤其是淩甯彪悍的身材,竟然勾起了崔蟬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一個人。
一樣的威猛彪悍,一樣的氣勢不凡,一樣的萬夫不當之勇,但是二者卻又完全不同。
他太剛正,不懂得變通。
他太守規矩,以至于自己毀在了規矩中。
反觀眼前的淩甯,善于僞裝和隐藏,城府極深,明明是稱霸山林的猛虎,卻偏偏幹豺狼的偷襲。
但不得不說,一隻狡詐的猛虎,會是何等的可怕啊? 崔蟬回過神來,便道:“六殿下看得起我,願意重用我這垂死之人,但我被關了太久,已經是廢人一個,恐怕會讓殿下失望,幫不了殿下啊。
” “崔先生太謙虛了,正所謂酒是陳的香,身邊有一老,如有一寶。
”淩甯笑道。
崔蟬頓時樂笑了,然後道:“不敢當殿下的稱贊,老而不死是為賊才對。
但殿下有沒有想過,把我留在身邊是一個隐患,将來會影響殿下。
殿下如果需要能人輔佐,我可以舉薦幾名賢士。
” 淩甯卻搖了搖頭,說道:“其他賢士我要招攬,我對崔先生更是勢在必得。
先生也不用試探我,不如痛快一些,如何才願幫我?” “如果我還是拒絕,不知好歹,殿下是不是會殺我?”崔蟬問道。
淩甯點了點頭。
崔蟬對淩甯的評價更高了幾分,于是說道:“殿下可知我裝瘋賣傻,是為了防誰嗎?” “防誰?”淩甯問道。
崔蟬道:“趙國公方景。
” 大魏有六位開國國公,隋國公是太子舅舅,安國公是秦王嶽丈,而崔蟬口中的趙國公,也是六位國公之一。
方景也是前朝舊臣,曾負責大夏京都城的治安,大魏能從十八路叛軍中脫穎而出,率先攻破大夏都城,就是因為方景打開的城門。
大魏建國後,方景因功被封趙國公,擔任兵部尚書,權勢滔天。
但後來,方景便主動辭去兵部尚書之職,開始深居簡出,潛心修道,一副不問世事的态度。
随後, 崔蟬說起了兩人的恩怨: “殿下有所不知,方景曾在我門下讀書,我察覺他心術不正,便沒有收他為徒,為此他懷恨在心。
” “後來他投靠叛軍,打開了城門讓叛軍入城,趁着混亂,他害死了我崔家三十五口的性命。
還有其他幾個和他有恩怨的家族,加起來差不多數百口人。
” “我僥幸
兩人的人生經曆截然不同,但又有相同之處,那就是為了複國而戰鬥到最後一刻。
所以淩甯才會覺得,夏皇自缢,廟統被毀,并不代表大夏亡國,而崔蟬被擒,才代表着大夏走到了終點。
但崔蟬和姜維的結果卻又不同,姜維為了心中的蜀漢,自缢而亡。
但崔蟬苟延殘喘,受盡了折磨。
而以崔蟬的能力,隻要他願意,他就會像很多前朝舊臣那樣,成為大魏的權臣,還能光耀門楣,成為頂級的世家。
但他沒有那麼做,一是不屑,而是堅守自己作為大夏國臣子的責任和義務。
但這種堅守在淩甯而言,何嘗不是對自己的折磨啊。
崔蟬沒想到小小年紀的淩甯竟然這麼懂自己,他眼眸泛紅,但很快就調整了情緒,再次恢複了冷靜。
崔蟬再次打量淩甯,這一次的打量和剛剛完全不同,就像是欣賞一塊璞玉,尤其是淩甯彪悍的身材,竟然勾起了崔蟬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一個人。
一樣的威猛彪悍,一樣的氣勢不凡,一樣的萬夫不當之勇,但是二者卻又完全不同。
他太剛正,不懂得變通。
他太守規矩,以至于自己毀在了規矩中。
反觀眼前的淩甯,善于僞裝和隐藏,城府極深,明明是稱霸山林的猛虎,卻偏偏幹豺狼的偷襲。
但不得不說,一隻狡詐的猛虎,會是何等的可怕啊? 崔蟬回過神來,便道:“六殿下看得起我,願意重用我這垂死之人,但我被關了太久,已經是廢人一個,恐怕會讓殿下失望,幫不了殿下啊。
” “崔先生太謙虛了,正所謂酒是陳的香,身邊有一老,如有一寶。
”淩甯笑道。
崔蟬頓時樂笑了,然後道:“不敢當殿下的稱贊,老而不死是為賊才對。
但殿下有沒有想過,把我留在身邊是一個隐患,将來會影響殿下。
殿下如果需要能人輔佐,我可以舉薦幾名賢士。
” 淩甯卻搖了搖頭,說道:“其他賢士我要招攬,我對崔先生更是勢在必得。
先生也不用試探我,不如痛快一些,如何才願幫我?” “如果我還是拒絕,不知好歹,殿下是不是會殺我?”崔蟬問道。
淩甯點了點頭。
崔蟬對淩甯的評價更高了幾分,于是說道:“殿下可知我裝瘋賣傻,是為了防誰嗎?” “防誰?”淩甯問道。
崔蟬道:“趙國公方景。
” 大魏有六位開國國公,隋國公是太子舅舅,安國公是秦王嶽丈,而崔蟬口中的趙國公,也是六位國公之一。
方景也是前朝舊臣,曾負責大夏京都城的治安,大魏能從十八路叛軍中脫穎而出,率先攻破大夏都城,就是因為方景打開的城門。
大魏建國後,方景因功被封趙國公,擔任兵部尚書,權勢滔天。
但後來,方景便主動辭去兵部尚書之職,開始深居簡出,潛心修道,一副不問世事的态度。
随後, 崔蟬說起了兩人的恩怨: “殿下有所不知,方景曾在我門下讀書,我察覺他心術不正,便沒有收他為徒,為此他懷恨在心。
” “後來他投靠叛軍,打開了城門讓叛軍入城,趁着混亂,他害死了我崔家三十五口的性命。
還有其他幾個和他有恩怨的家族,加起來差不多數百口人。
” “我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