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客家年味飘香浓

關燈
    “坐了一天車的,餓壞了吧,看整點什麼吃的?”奶奶叫媽媽去整點吃的東西。

     黃顯彩趕緊叫住轉身準備走出去的媽媽,說剛才在姐姐家吃過飯了。

     奶奶就叫媽媽去廚房搞一點炸好的甜棗和油炸糕來給黃顯彩吃。

     每逢過年,杭縣的客家風俗裡都是有好幾樣食品大部分家庭都就制作來,用于過年期間招待客人。

     像黃康才正在廚房弄的糖棗(有些地方叫“油果”),就是将農家自己在秋季水稻種植時收獲糯米谷子,在碾米場将起脫殼後碾成粉,然後用紅糖和水一起攪拌和成糯米團後,再揪成一小團一小團,接着用油炸,也有些家庭還将小糯米團外滾一圈芝麻後再油炸,炸熟後趁熱吃脆脆的。

     過年走親戚的時候,一般臨走時,主人還會裝一袋甜棗給客人當手信帶回家。

    平時也可以将糖棗和紅薯等一起蒸熟,就着粥一起吃,或者也可以切成一半或小塊用水煮成糖水來吃。

     而油炸糕則是用黃豆用石磨磨成漿水,再添加一點米粉以及豆芽和蒜葉等配料,并倒入适量鹽水在水桶裡攪拌均勻,然後舀合适的量放在特制的一個圓形鐵餅勺上攤開,放入到油鍋裡炸到金黃色,剛出鍋時候吃着也是脆脆的。

    平時也跟糖棗一樣,除了給拜年的客人當做手信外,也可以蒸來當主食吃。

     還有就是制作年糕了,也是将粘米碾成粉後,用稻草燒灰提煉出堿水後充分攪拌好,再用柴火蒸,蒸熟後整個年糕成金黃色。

    除了可以蒸來吃外,也可以将年糕切成塊,跟蒜苗等一起炒着吃,就是平時吃的那種炒年糕了。

     上面說的年糕在杭縣一般叫做“糖糕”,在杭縣這邊還有一個特色的年糕叫“肉丸”,跟大家平時吃的肉丸稍有不同。

    它是用大草魚去皮剔骨,将魚肉剁碎,又将肥豬肉剁碎,再加入适當面粉,三者在水桶裡充分攪拌均勻後放入竹篾制成的簸箕裡用大火蒸。

    蒸熟後切成塊吃起來不僅有魚的鮮味,還有豬油香。

    做這個“肉丸”比較考究的是三種配料的比例,一般自己家裡做的魚肉要多一些,味道比較純正,但這個成本會比較高,因此在菜市場裡長期賣的“肉丸”一般是面粉和肥肉的比例多一些,吃起來就沒有那麼韌,比較糜粉一些,味道也差不少。

     這些都是過年時候每家每戶的主要幾大件,有些家庭還會制作其他一些過年零食,像炸油角(有些地方叫“角仔”,外形像餃子)、米餅、蛋散、炸芋丸、蝦片、牛耳公、黃粄等等。

     媽媽裝了一些糖棗和油炸糕來,奶奶一直叫黃顯彩吃。

    黃顯彩能感覺到奶奶是擔心他沒有吃飽飯呢,于是也沒有再拒絕,吃了一個熱乎乎脆脆的糖棗,而油炸糕是上午已經炸好的,稍微有點涼沒有剛出鍋時候那般脆口。

     堂叔他們在好奇問黃顯彩在大西北是否習慣,那邊學校生活情況等。

     黃顯彩就簡單跟他們說了下自己去軍營裡軍訓啊,還有學校住宿啊,日常學習和吃飯等各種情況,大家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