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卿之所愿,唯理所在
關燈
小
中
大
張居正的陳五事疏在幹什麼?在規定皇帝的義務。
自古以來,皇帝就隻有權利,沒有任何的義務。
尤其是在大明的制度設計之下,沒有皇帝蓋章,什麼事都做不了的情況下,嘉靖、隆慶兩任皇帝,都是不上朝不視事,直接進入了神隐模式。
朝臣想勸谏皇帝,也沒有發力點,見都見不到,奏疏送到了司禮監,送進了宮門之後,就是再無音訊。
張居正在給大明的國家之制打補丁。
高拱的陳五事疏裡,也是在規定皇帝的義務,張居正也是在規定皇帝的義務。
隻不過張居正的陳五事疏要比高拱的更加溫和,總結來說就是朝臣見皇帝、皇帝批奏疏、皇帝召輔臣、國事需廷議、京官要考核。
這五件事,前三件得罪了皇帝還得罪了内廷,後兩件得罪了大明上下文官體系。
張居正不僅是這麼說,他也是這麼做的,一旦沒有威權、一旦皇帝不再對張居正支持,那張居正就真的非常危險了。
徐階貪了那麼多的錢,買了那麼多的地,海瑞查松江侵占田畝大案,主持松江府退田之事,徐階都一畝地沒退,海瑞被朝臣以魚肉缙紳的罪名給劾倒了。
高拱在刺王殺駕大案的漩渦之中,都沒有弄的家破人亡。
張居正這頭得罪皇帝,那頭得罪朝臣,這是要做什麼? 他想要這江河日下的大明,稍微停一停向下滑落的速度。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職分也。
”張居正沒有回答怕不怕的問題,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了問題。
朱翊鈞再次聽聞這句,一時間有些愣住了,而後嘴角抹開了一抹笑容,很快擴散成為了陽光燦爛,朱翊鈞笑着說道:“卿之所願,唯理所在。
” 皇帝該不該到文華殿聽政?皇帝該不該遇到大事召集輔臣面議?大明二十七位廷臣請求觐見,作為大明帝國權力中樞的二十七人,皇帝該不該見?皇帝該不該批閱奏疏?哪怕是畫個圈,打個叉号? 朱翊鈞認為唯理所在,皇帝是什麼? 舉天下之善,盡萬物之理,受萬民供奉,皆在于朕之一身。
這是皇帝的權利。
那麼辦公,或者更簡單的蓋章,就是皇帝的義務。
朱翊鈞也不是勤勉,他就是想到文華殿,看這幫帝國的明公們吵架! 至于京官們是否接受如此嚴苛的考核,朱翊鈞不跟朝臣們撕扯,他隻為張居正站台,張居正要是能辦,他就辦,他要是辦不了,那朱翊鈞長大後,就親自辦。
“謝陛下隆恩。
”張居正十分恭敬的行了個大禮,他不知道小皇帝到底懂不懂這一輪的交換到底意味着什麼,張居正的感謝是發自真心,發自肺腑的感謝。
說難聽點,張居正這封陳五事疏和高拱的陳五事疏一個路數,都是在僭越皇權,在作踐皇權為自己立威權,進而推行政令,用限制部分皇帝的行為,來考核天下官僚,包括京官。
朱翊鈞的答案是,唯理所在。
張居正在文華殿講筵,而講筵學士王家屏、嘉靖四十四年狀元郎範應期,來到了楊博的全晉會館,登門拜訪。
張居正說,他的全楚會館,遠不如楊博的全晉會館。
兩家會館緊鄰,但是全晉會館,占地高達八十餘畝,比當年中山王徐達在南京城大功坊的魏國公府還要闊氣,魏國公府初建不過八十畝,後來經過了翻修,才到了一百畝左右。
而楊博的全晉會館,就超過了八十畝。
此時正該是坐班的時間,吏部尚書楊博不在六部衙門坐班,怎麼在家裡? 領導不在衙門是一種司空見慣、極為普遍的現象,作為政務官的楊博,具體的部事,他隻需要将部議過目書押即可。
張居正做了首輔,整日還在文淵閣裡坐班,其實是比較少見的,次輔呂調陽是做什麼的?那麼多的中書舍人是做什麼的? 王家屏和範應期走進了全晉會館,見到了書房裡的楊博,而楊博身邊站着一個面相極為溫和的讀書人,此人名叫張四維。
楊博走後,這全晉會館,就是張四維的私宅了,而楊博已經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原籍閑住了。
在京師考成法試行結束之後,楊博将會緻仕,他之前答應了張居正,便不會食言。
楊博打算退了,再繼續下去,隻有身敗名裂,晉黨越來越大膽,也越來越不受他的掌控。
“這講筵時辰還沒到,二位不是應該在文華殿上嗎?”楊博眉頭緊皺的看着,這是被張居正給攆出來了? 張居正衆目睽睽下承諾,并且以獨占講筵之事,交換了開奉天殿,召開朝會為戚繼光恩賞。
張居正這是食言了嗎? 王家屏結結巴巴的把在文華殿講筵的事兒,事無巨細的告訴了楊博和張四維。
楊博老了,他要緻仕了,也護不住這些晉黨上上下下,他聽聞王家屏和範應期這麼講,立刻就明白了自己之前判斷是準确的。
小皇帝一點都不笨,之前确實是在偷懶,經過了被人刺殺之後,終于轉了性子,開始認真的了起來。
好事,這是楊博的第一感覺。
張居正不止一次在公開的、私人的場合,說楊博是碩德之臣。
楊博确切的知道,自己之前判斷沒錯,刺王殺駕大案,隻是暫時告一段落,并不是結束,當皇帝長大了,親政了,這個案子,将會是将晉黨連根拔起的由頭。
不過這和楊博沒什麼關系了,他要緻仕了,他也病了,大限将至,人一死,一了百了,他還能管得住身後的事兒? “兩個廢物!”張四維聽聞兩個人是因為無能被趕了出來,溫和的臉色立刻變得兇狠了起來,這一變臉,便變得面目可憎了起來。
張四維一甩袖子,指着王家屏和範應期,厲聲喝罵了起來。
楊博則伸出了手,将張四維的手摁了下去,笑着說道:“二位學士,那就回官署坐班吧,白圭不嫌辛勞,那就讓他繼續擔着講筵擔子,此事到此為止了。
” “去吧,去吧。
” “是,學生告退。
”王家屏和範應期趕忙
自古以來,皇帝就隻有權利,沒有任何的義務。
尤其是在大明的制度設計之下,沒有皇帝蓋章,什麼事都做不了的情況下,嘉靖、隆慶兩任皇帝,都是不上朝不視事,直接進入了神隐模式。
朝臣想勸谏皇帝,也沒有發力點,見都見不到,奏疏送到了司禮監,送進了宮門之後,就是再無音訊。
張居正在給大明的國家之制打補丁。
高拱的陳五事疏裡,也是在規定皇帝的義務,張居正也是在規定皇帝的義務。
隻不過張居正的陳五事疏要比高拱的更加溫和,總結來說就是朝臣見皇帝、皇帝批奏疏、皇帝召輔臣、國事需廷議、京官要考核。
這五件事,前三件得罪了皇帝還得罪了内廷,後兩件得罪了大明上下文官體系。
張居正不僅是這麼說,他也是這麼做的,一旦沒有威權、一旦皇帝不再對張居正支持,那張居正就真的非常危險了。
徐階貪了那麼多的錢,買了那麼多的地,海瑞查松江侵占田畝大案,主持松江府退田之事,徐階都一畝地沒退,海瑞被朝臣以魚肉缙紳的罪名給劾倒了。
高拱在刺王殺駕大案的漩渦之中,都沒有弄的家破人亡。
張居正這頭得罪皇帝,那頭得罪朝臣,這是要做什麼? 他想要這江河日下的大明,稍微停一停向下滑落的速度。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職分也。
”張居正沒有回答怕不怕的問題,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了問題。
朱翊鈞再次聽聞這句,一時間有些愣住了,而後嘴角抹開了一抹笑容,很快擴散成為了陽光燦爛,朱翊鈞笑着說道:“卿之所願,唯理所在。
” 皇帝該不該到文華殿聽政?皇帝該不該遇到大事召集輔臣面議?大明二十七位廷臣請求觐見,作為大明帝國權力中樞的二十七人,皇帝該不該見?皇帝該不該批閱奏疏?哪怕是畫個圈,打個叉号? 朱翊鈞認為唯理所在,皇帝是什麼? 舉天下之善,盡萬物之理,受萬民供奉,皆在于朕之一身。
這是皇帝的權利。
那麼辦公,或者更簡單的蓋章,就是皇帝的義務。
朱翊鈞也不是勤勉,他就是想到文華殿,看這幫帝國的明公們吵架! 至于京官們是否接受如此嚴苛的考核,朱翊鈞不跟朝臣們撕扯,他隻為張居正站台,張居正要是能辦,他就辦,他要是辦不了,那朱翊鈞長大後,就親自辦。
“謝陛下隆恩。
”張居正十分恭敬的行了個大禮,他不知道小皇帝到底懂不懂這一輪的交換到底意味着什麼,張居正的感謝是發自真心,發自肺腑的感謝。
說難聽點,張居正這封陳五事疏和高拱的陳五事疏一個路數,都是在僭越皇權,在作踐皇權為自己立威權,進而推行政令,用限制部分皇帝的行為,來考核天下官僚,包括京官。
朱翊鈞的答案是,唯理所在。
張居正在文華殿講筵,而講筵學士王家屏、嘉靖四十四年狀元郎範應期,來到了楊博的全晉會館,登門拜訪。
張居正說,他的全楚會館,遠不如楊博的全晉會館。
兩家會館緊鄰,但是全晉會館,占地高達八十餘畝,比當年中山王徐達在南京城大功坊的魏國公府還要闊氣,魏國公府初建不過八十畝,後來經過了翻修,才到了一百畝左右。
而楊博的全晉會館,就超過了八十畝。
此時正該是坐班的時間,吏部尚書楊博不在六部衙門坐班,怎麼在家裡? 領導不在衙門是一種司空見慣、極為普遍的現象,作為政務官的楊博,具體的部事,他隻需要将部議過目書押即可。
張居正做了首輔,整日還在文淵閣裡坐班,其實是比較少見的,次輔呂調陽是做什麼的?那麼多的中書舍人是做什麼的? 王家屏和範應期走進了全晉會館,見到了書房裡的楊博,而楊博身邊站着一個面相極為溫和的讀書人,此人名叫張四維。
楊博走後,這全晉會館,就是張四維的私宅了,而楊博已經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原籍閑住了。
在京師考成法試行結束之後,楊博将會緻仕,他之前答應了張居正,便不會食言。
楊博打算退了,再繼續下去,隻有身敗名裂,晉黨越來越大膽,也越來越不受他的掌控。
“這講筵時辰還沒到,二位不是應該在文華殿上嗎?”楊博眉頭緊皺的看着,這是被張居正給攆出來了? 張居正衆目睽睽下承諾,并且以獨占講筵之事,交換了開奉天殿,召開朝會為戚繼光恩賞。
張居正這是食言了嗎? 王家屏結結巴巴的把在文華殿講筵的事兒,事無巨細的告訴了楊博和張四維。
楊博老了,他要緻仕了,也護不住這些晉黨上上下下,他聽聞王家屏和範應期這麼講,立刻就明白了自己之前判斷是準确的。
小皇帝一點都不笨,之前确實是在偷懶,經過了被人刺殺之後,終于轉了性子,開始認真的了起來。
好事,這是楊博的第一感覺。
張居正不止一次在公開的、私人的場合,說楊博是碩德之臣。
楊博确切的知道,自己之前判斷沒錯,刺王殺駕大案,隻是暫時告一段落,并不是結束,當皇帝長大了,親政了,這個案子,将會是将晉黨連根拔起的由頭。
不過這和楊博沒什麼關系了,他要緻仕了,他也病了,大限将至,人一死,一了百了,他還能管得住身後的事兒? “兩個廢物!”張四維聽聞兩個人是因為無能被趕了出來,溫和的臉色立刻變得兇狠了起來,這一變臉,便變得面目可憎了起來。
張四維一甩袖子,指着王家屏和範應期,厲聲喝罵了起來。
楊博則伸出了手,将張四維的手摁了下去,笑着說道:“二位學士,那就回官署坐班吧,白圭不嫌辛勞,那就讓他繼續擔着講筵擔子,此事到此為止了。
” “去吧,去吧。
” “是,學生告退。
”王家屏和範應期趕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