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俞千戈[番外]
關燈
小
中
大
番外俞千戈
天光漫籠色朦胧,沿江霧起煙摟沙。
泛舟白浪一釣翁,雪落江心了無蹤。
“到底是誰說的獨釣寒江雪乃世間雅趣?我再也不信了!” 俞千戈斜眼去看,蓬內的小公子裹着大裘坐在爐火旁仍冷得發抖,一邊抱怨這等自讨苦吃的“風雅”,旁邊的小侍女為他換了手爐裏的火炭塞進他手中。
“不是你自己說的嗎?”俞千戈擡起手中釣竿,不鹹不淡道。
鈎上的魚餌果然已被魚兒吃盡,但他還是一條魚也沒釣到。
“不可能!”邵洺恬不知恥地否認,沒有一絲羞愧。
俞千戈翻翻眼皮,不想理會這人的無理取鬧,換好魚餌一甩釣竿,魚鈎落入遠處的江水中,激起層層波紋。
雪落無聲,俞千戈想起,他初次遇見邵洺時,好像也是一個有雪的日子。
大約是來自父親的影響,他從小便敬仰那些能留名青史的英傑義士,話本中的豪傑也好,戲臺上的英雄也罷,哪個少年人不曾想過,有一日自己也能站在山巅雲端,打馬觀遍京都花? 年少怎知愁滋味,揮劍遙指問蒼穹。
父親官職不高,是個清官,卻算不上是個“好官”。
很奇怪,這是他很久以後才知道的。
自有記憶起,家裏過的都是清苦的日子,但他想習武,父親還是請來了十裏八鄉最好的武師,他對武學天賦極高,為人正直,是父親的驕傲,他一直都知道,這也是他的驕傲。
沒多久,師傅便再沒什麽可教他的了,于是将他推薦給了一位在武林中小有名氣的朋友。
那是他第一次離家很遠。
十一歲的少年傲氣輕狂,不信神佛不信邪,偷偷翻了牆,執意獨自一人一馬踏上路途,卻在半路遇上了劫匪。
劫匪劫的不是他,是一對老弱爺孫,路見不平,他沒有猶豫出手相助,可現實不是話本,沒有那麽多大快人心的情節,十一歲的孩子和兩個精壯漢子的力量差距是巨大的,好在劫匪隻求財,并不想殺人,在老人強壓着孫子跪在地上,掏出身上所有的錢財向劫匪磕頭求饒時,劫匪收回了踩在他背上的腳。
劫匪走了,拿走了所有的銀錢,當然,也沒有放過他身上的。
當老人顫巍巍站起來一邊說着感恩的話,一邊打算就他扶起時,他一把揮開了老人的手,自己掙紮着站起來。
他不該遷怒于那個老人,可他控制不住,他恨自己的無力,恨這世間的惡,也恨上天遲遲不到的報應。
他一聲不吭,低着頭跌跌撞撞走遠,狼狽不堪,死死咬緊牙,不讓任何人發現他在哭。
他走了一路,哭了一路,然後想明白一個道理,弱小的公理無法存在。
他要足夠強,強到若上天不願施舍予弱者憐憫,不能給予惡者應得的報應,他便來當這“報應”! 學藝的日子算不得無聊,卻也不算有趣,他比任何人都有天賦,也比任何人都努力,在年齡相仿的人群中,他總是一枝獨秀。
他性子傲氣,雖不會因為勝了便驕縱蠻橫,但也讓人覺得難以親近,他都知道,但那又如何,他有驕傲的資本,這資本是他不負天賦夜以繼日刻苦得來的,庸人愛自擾,而他一直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麽。
他經常練武的地方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臨近初秋時就會開出朵朵白花,藏在綠葉中。
累了,他便喜歡坐在樹下擡頭仰望頭頂的枝條,交錯縱橫,将陽光分割成小塊,樹枝的縫隙後是湛藍的天空,藍得純粹,透露出虛假,于是他總好奇第二天天空會變成什麽樣。
十五歲那年,父親病逝了,他辭別師長,返回家中。
對于武藝他學得很快,短短幾年裏,他的武功精進神速,所以他走的幹脆。
拜謝師恩,他背起自己所有的行李,一路向前,不再回首。
再見闊別多年的母親,昔人已是華發叢生面容憔悴,清貧的家中僅能湊出一副薄棺,他跪在父親靈堂前,前來吊唁的人寥寥無幾,他不明白,父親一生清廉,為何還是得不到百姓的愛戴。
沒來得及看明白任何事,将父親下葬後,母親匆匆帶他前往益寧,投奔做了大官的舅舅。
對于這個舅舅,他并不親近,父親去世前他們來往甚少。
聽人說起過,舅舅并不認同父親,也不看好父親與母親的婚事,可年少懵懂的母親認定了父親,說服了心軟的外婆,起初之時還好,父親感激小姐的青睐有加,百般疼惜,可日子終究太長,長得足夠相愛的人相看兩相厭。
父親的迂腐死闆令他在官場吃盡苦頭,生活中的不如意最是摧殘心中僅剩的美好,父親一心撲在公事之上,而母親每日困在日常瑣事裏,誰都不願再提昔日的海誓山盟,蹉跎着歲月,直到其中一人先一步離世。
舅舅對他和母親很是關照,是個慈祥的長輩,可對于一些事,他在心中卻始終無法認同。
舅舅學富五車,才華橫溢,同時也處事圓滑,長袖善舞,在那個人情關系錯綜複雜的官場遊刃有餘,一步一步爬到了現在的位置。
礙于母親的立場,他選擇閉上眼,不去看那些令他不适的事情。
他熱衷練武,舅舅并不反對,托了自己在軍中的好友閑暇時指導他武藝。
他想憑這一身武藝懲惡揚善,偷偷參加了衙門的捕快選拔,舅舅知道後也并未因他任性的決定生氣,反而安撫憂心的母親。
這令他覺得不舒服。
十七歲,他成了益寧最年輕的捕快,執法嚴明,鐵面無私,若遇到上司不合理的任務,他亦會正直拒絕,直言不諱,漸漸的有了些威名,又因其能力出衆,不到兩年便得到賞識,得到了更高的職務,更大的權利,他能做的事也越來越多。
他可以為追蹤一夥殺人越貨的匪徒奔襲千裏,也能為抓捕狡猾的惡徒靜心守候數日,日夜不休,不較得失。
他年少有成,但他的初心從未變過,他日日磨砺自己,為的不就是如此? 此後的幾年,他可謂平步青雲,“鐵面詭探”的威名也越傳越盛,這也意味着他得罪的人越來越多。
過剛易折,他意識不到,再鋒利的劍,斬過太多的阻礙後也終會有折斷的一天。
回想起來,一切的起因是一起本該蓋棺定論的舊案,不知是不是在哪聽到了他嫉惡如仇的名聲,有一位自稱是相關者的老人找到他,聲淚俱下訴說冤屈。
老人說,他本是個本本分分的農家,兒子與兒媳外出走商卻一去不回,音訊全無,他與妻子拉扯兩個孫兒長大,孫兒年及弱冠,勤勞孝順,孫女年二八,正當妙齡。
一日傍晚,孫女外出洗衣而歸,不巧遇幾醉酒惡徒擋路調戲,孫女性子烈了些,沒忍住還了幾句口,卻惹怒了那幾個爛醉如泥的纨绔,他們拉扯撕破她的衣服,推至人來人往街道大聲哄笑,孫女好不容易掙脫,哭着跑回家将自己反鎖屋中,當晚便上吊自盡。
老人的妻子幾乎哭瞎了眼,孫兒看着自己從小疼愛的妹妹就這樣不明不白死得屈辱,心有不甘到衙門報了官。
一番審問,衙門抓捕了那幾個纨绔,安撫孫兒定會秉公執法,孫兒千恩萬謝回了家,本以為事情會如此公正解決,可沒過幾天便又看到那幾個纨绔在大街是行走毫發無損,孫兒氣急,沖到衙門口要讨一個說法,衙門的官吏支支吾吾,将孫兒趕了出來,後來才知,那幾人都是家中有權有勢的少爺,這裏天高皇帝遠,不過稍稍動用了些銀兩關系便大事化小,将他們這些無知的百姓糊弄過去。
孫兒畢竟還年輕氣盛,不服氣,又上衙門鬧了兩次,然後在一日突然失去了蹤跡,過了幾日,才有人在河的下遊撈起孫兒傷痕累累的屍體,衙門的仵作說是失足落水,不了了之。
老人雖愚懦,可他也非什麽也不懂牲口,沒了兒媳,又沒了孫子,他再沒了念想,他知道再往衙門告狀隻怕也無濟于事,隻好帶了幹糧去更遠的地方求更大的官為自己申冤。
可等他将托人寫的狀紙呈上,那頭戴烏紗帽的高官拿起細細看一遍,命人将他打了一頓闆子趕了出來。
他聽人說過,那衙門上頭挂的是“明鏡高懸”,可他擡頭,哪有什麽明鏡,隻有一塊他看不懂的匾額。
走投無路,老人不知還能怎樣,無意中聽路人說起俞千戈不畏強權,秉公執法的事跡,他這才兜兜轉轉來到益寧。
“我隻是想要個明白啊……” 老人拉着他的袖子聲音
泛舟白浪一釣翁,雪落江心了無蹤。
“到底是誰說的獨釣寒江雪乃世間雅趣?我再也不信了!” 俞千戈斜眼去看,蓬內的小公子裹着大裘坐在爐火旁仍冷得發抖,一邊抱怨這等自讨苦吃的“風雅”,旁邊的小侍女為他換了手爐裏的火炭塞進他手中。
“不是你自己說的嗎?”俞千戈擡起手中釣竿,不鹹不淡道。
鈎上的魚餌果然已被魚兒吃盡,但他還是一條魚也沒釣到。
“不可能!”邵洺恬不知恥地否認,沒有一絲羞愧。
俞千戈翻翻眼皮,不想理會這人的無理取鬧,換好魚餌一甩釣竿,魚鈎落入遠處的江水中,激起層層波紋。
雪落無聲,俞千戈想起,他初次遇見邵洺時,好像也是一個有雪的日子。
大約是來自父親的影響,他從小便敬仰那些能留名青史的英傑義士,話本中的豪傑也好,戲臺上的英雄也罷,哪個少年人不曾想過,有一日自己也能站在山巅雲端,打馬觀遍京都花? 年少怎知愁滋味,揮劍遙指問蒼穹。
父親官職不高,是個清官,卻算不上是個“好官”。
很奇怪,這是他很久以後才知道的。
自有記憶起,家裏過的都是清苦的日子,但他想習武,父親還是請來了十裏八鄉最好的武師,他對武學天賦極高,為人正直,是父親的驕傲,他一直都知道,這也是他的驕傲。
沒多久,師傅便再沒什麽可教他的了,于是将他推薦給了一位在武林中小有名氣的朋友。
那是他第一次離家很遠。
十一歲的少年傲氣輕狂,不信神佛不信邪,偷偷翻了牆,執意獨自一人一馬踏上路途,卻在半路遇上了劫匪。
劫匪劫的不是他,是一對老弱爺孫,路見不平,他沒有猶豫出手相助,可現實不是話本,沒有那麽多大快人心的情節,十一歲的孩子和兩個精壯漢子的力量差距是巨大的,好在劫匪隻求財,并不想殺人,在老人強壓着孫子跪在地上,掏出身上所有的錢財向劫匪磕頭求饒時,劫匪收回了踩在他背上的腳。
劫匪走了,拿走了所有的銀錢,當然,也沒有放過他身上的。
當老人顫巍巍站起來一邊說着感恩的話,一邊打算就他扶起時,他一把揮開了老人的手,自己掙紮着站起來。
他不該遷怒于那個老人,可他控制不住,他恨自己的無力,恨這世間的惡,也恨上天遲遲不到的報應。
他一聲不吭,低着頭跌跌撞撞走遠,狼狽不堪,死死咬緊牙,不讓任何人發現他在哭。
他走了一路,哭了一路,然後想明白一個道理,弱小的公理無法存在。
他要足夠強,強到若上天不願施舍予弱者憐憫,不能給予惡者應得的報應,他便來當這“報應”! 學藝的日子算不得無聊,卻也不算有趣,他比任何人都有天賦,也比任何人都努力,在年齡相仿的人群中,他總是一枝獨秀。
他性子傲氣,雖不會因為勝了便驕縱蠻橫,但也讓人覺得難以親近,他都知道,但那又如何,他有驕傲的資本,這資本是他不負天賦夜以繼日刻苦得來的,庸人愛自擾,而他一直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麽。
他經常練武的地方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臨近初秋時就會開出朵朵白花,藏在綠葉中。
累了,他便喜歡坐在樹下擡頭仰望頭頂的枝條,交錯縱橫,将陽光分割成小塊,樹枝的縫隙後是湛藍的天空,藍得純粹,透露出虛假,于是他總好奇第二天天空會變成什麽樣。
十五歲那年,父親病逝了,他辭別師長,返回家中。
對于武藝他學得很快,短短幾年裏,他的武功精進神速,所以他走的幹脆。
拜謝師恩,他背起自己所有的行李,一路向前,不再回首。
再見闊別多年的母親,昔人已是華發叢生面容憔悴,清貧的家中僅能湊出一副薄棺,他跪在父親靈堂前,前來吊唁的人寥寥無幾,他不明白,父親一生清廉,為何還是得不到百姓的愛戴。
沒來得及看明白任何事,将父親下葬後,母親匆匆帶他前往益寧,投奔做了大官的舅舅。
對于這個舅舅,他并不親近,父親去世前他們來往甚少。
聽人說起過,舅舅并不認同父親,也不看好父親與母親的婚事,可年少懵懂的母親認定了父親,說服了心軟的外婆,起初之時還好,父親感激小姐的青睐有加,百般疼惜,可日子終究太長,長得足夠相愛的人相看兩相厭。
父親的迂腐死闆令他在官場吃盡苦頭,生活中的不如意最是摧殘心中僅剩的美好,父親一心撲在公事之上,而母親每日困在日常瑣事裏,誰都不願再提昔日的海誓山盟,蹉跎着歲月,直到其中一人先一步離世。
舅舅對他和母親很是關照,是個慈祥的長輩,可對于一些事,他在心中卻始終無法認同。
舅舅學富五車,才華橫溢,同時也處事圓滑,長袖善舞,在那個人情關系錯綜複雜的官場遊刃有餘,一步一步爬到了現在的位置。
礙于母親的立場,他選擇閉上眼,不去看那些令他不适的事情。
他熱衷練武,舅舅并不反對,托了自己在軍中的好友閑暇時指導他武藝。
他想憑這一身武藝懲惡揚善,偷偷參加了衙門的捕快選拔,舅舅知道後也并未因他任性的決定生氣,反而安撫憂心的母親。
這令他覺得不舒服。
十七歲,他成了益寧最年輕的捕快,執法嚴明,鐵面無私,若遇到上司不合理的任務,他亦會正直拒絕,直言不諱,漸漸的有了些威名,又因其能力出衆,不到兩年便得到賞識,得到了更高的職務,更大的權利,他能做的事也越來越多。
他可以為追蹤一夥殺人越貨的匪徒奔襲千裏,也能為抓捕狡猾的惡徒靜心守候數日,日夜不休,不較得失。
他年少有成,但他的初心從未變過,他日日磨砺自己,為的不就是如此? 此後的幾年,他可謂平步青雲,“鐵面詭探”的威名也越傳越盛,這也意味着他得罪的人越來越多。
過剛易折,他意識不到,再鋒利的劍,斬過太多的阻礙後也終會有折斷的一天。
回想起來,一切的起因是一起本該蓋棺定論的舊案,不知是不是在哪聽到了他嫉惡如仇的名聲,有一位自稱是相關者的老人找到他,聲淚俱下訴說冤屈。
老人說,他本是個本本分分的農家,兒子與兒媳外出走商卻一去不回,音訊全無,他與妻子拉扯兩個孫兒長大,孫兒年及弱冠,勤勞孝順,孫女年二八,正當妙齡。
一日傍晚,孫女外出洗衣而歸,不巧遇幾醉酒惡徒擋路調戲,孫女性子烈了些,沒忍住還了幾句口,卻惹怒了那幾個爛醉如泥的纨绔,他們拉扯撕破她的衣服,推至人來人往街道大聲哄笑,孫女好不容易掙脫,哭着跑回家将自己反鎖屋中,當晚便上吊自盡。
老人的妻子幾乎哭瞎了眼,孫兒看着自己從小疼愛的妹妹就這樣不明不白死得屈辱,心有不甘到衙門報了官。
一番審問,衙門抓捕了那幾個纨绔,安撫孫兒定會秉公執法,孫兒千恩萬謝回了家,本以為事情會如此公正解決,可沒過幾天便又看到那幾個纨绔在大街是行走毫發無損,孫兒氣急,沖到衙門口要讨一個說法,衙門的官吏支支吾吾,将孫兒趕了出來,後來才知,那幾人都是家中有權有勢的少爺,這裏天高皇帝遠,不過稍稍動用了些銀兩關系便大事化小,将他們這些無知的百姓糊弄過去。
孫兒畢竟還年輕氣盛,不服氣,又上衙門鬧了兩次,然後在一日突然失去了蹤跡,過了幾日,才有人在河的下遊撈起孫兒傷痕累累的屍體,衙門的仵作說是失足落水,不了了之。
老人雖愚懦,可他也非什麽也不懂牲口,沒了兒媳,又沒了孫子,他再沒了念想,他知道再往衙門告狀隻怕也無濟于事,隻好帶了幹糧去更遠的地方求更大的官為自己申冤。
可等他将托人寫的狀紙呈上,那頭戴烏紗帽的高官拿起細細看一遍,命人将他打了一頓闆子趕了出來。
他聽人說過,那衙門上頭挂的是“明鏡高懸”,可他擡頭,哪有什麽明鏡,隻有一塊他看不懂的匾額。
走投無路,老人不知還能怎樣,無意中聽路人說起俞千戈不畏強權,秉公執法的事跡,他這才兜兜轉轉來到益寧。
“我隻是想要個明白啊……” 老人拉着他的袖子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