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秦之田租

關燈
    《管子》言:租稅九月而具。

     進入九月後,太康鄉邑一片熱鬧場景。

     太康鄉下轄的各裡裡人,都要在這一個月帶着田租前來鄉中繳納。

     官府在法律上允許黔首拖欠田租三十天,可一般進九月後,各地秦吏就要開始不停的催促。

     因為秦法動辄株連,如果黔首拖欠田租超過了三十天,不僅自己要赀罰一甲,就連負責收租的鄉啬夫、相關吏員也要跟着赀一甲,再往上負連帶責任的丞、令、令史還得各罰一盾。

     如果拖欠國家田租的人死亡或者逃跑,找不到責任人,那麼鄉啬夫和手下吏員,就必須要自己掏腰包将這個窟窿給補上去。

     “吾等資财亦是辛苦所得,豈能因黔首逾期而遭受罰沒。

    各吏員速速催繳田租,敢有拖延者,重懲之!” 這種情況下,每年一進入九月,鄉啬夫和鄉中吏員全都像打了雞血似的,扯着嗓子催促各裡速速繳租。

     如果裡人稍微慢上幾天,就會有當地裡典和田典上門,威脅恐吓,絕不準你拖延,家中剛收獲的糧食更是被盯得緊緊的,不給你匿租的機會。

     這般緊急催逼,大多數人自然不敢拖延。

     所以這一日放眼望去,每條鄉道上都是人來人往,空氣中盡是撲鼻稻香。

     在那無數繳租的鄉人中,吳廣的身影又格外顯眼。

     獨輪滾滾,在鄉道上輾轉騰挪,快速前行,超過一個又一個的負糧農夫。

     吳廣從平安裡出發到太康鄉邑近二十裡的路途上,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一聲接一聲的詢問,讓吳廣訝然。

     “這下要出名了。

    ” 吳廣硬着頭皮,将車推進鄉邑,來到繳租的地方。

     這一路不僅邑中的鄉人農夫感到驚奇,就連鄉吏都不免多看吳廣幾眼。

     “此物是車?有些意思。

    ” 負責統籌收租的田部佐剛清點完一人的田租,擡頭時見到吳廣推着獨輪車到隊列後方,好奇的打量了一眼。

     不過因為今天繳納田租的人太多了,鄉吏事務繁忙,他們十多個人就要管全鄉上千戶人的繳租事項,雖有注意但沒時間去多想,更别說是上前詢問了。

     其他鄉人好奇吳廣的獨輪車,可在這邑中不好詢問,且繳租在前,農夫的心思都放在今年的租額上面,相互議論着收成和要繳的數額。

     “今年的租額是每畝8鬥呢。

    ” “這麼多?” “沒鬧災,自然收得多,若是災年才會降一些。

    ” “今日繳了田租,下個月還得納戶賦啊,唉。

    ” 吳廣聽着裡人的談論,腦海中盤算着他這一年要繳納的租賦。

     秦代除去一些特殊稅種,黔首向官府繳納的租賦主要分成兩類,分别是田租和戶賦。

     其中戶賦要繳納兩次,分别在十月和五月,現在還不用管。

     吳廣這一次來繳納的主要是九月份的田租。

     田租包括禾稼與刍稿兩部分。

     禾稼是繳納收獲的糧食,其計算方式是先确定田畝的實際面積,然後根據“什一”之率确定稅田的面積,再由稅田産量去征收田租,這叫做“取禾程”。

     秦的禾稼稅率是什一,要比漢代的十五稅一、三十稅一重得多。

     相比前面的春秋戰國,這稅率又隻屬于常态,稱不上太過剝削。

     值得注意的是秦的田租并非是按照黔首的實際收獲量來征收,而是按農戶所擁有總田畝面積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