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關燈
    瘧疾是氣候濕熱的地區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殺手”之一,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每年非洲仍會有數百萬人死于這種疾病。

     一直到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發明了青蒿素後,死于瘧疾的人數才減少了60%,真正的活人無數。

     青蒿素的提取并不複雜,但也不少現在的鄭錦能做到的,所以他對付瘧疾,主要還是以防範為主。

     鄭錦知道瘧疾主要是通過蚊蟲作為傳播途徑,所以無論是讓人保持環境衛生,還是叫人幹活時裹好身體,都是為了避免被蚊蟲叮咬。

     可别小看了這些不起眼的措施。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中心巴達維亞城現在有很多不流動的水池,是滋生蚊蟲的天然溫室,使得巴達維亞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死于瘧疾。

     所以無論荷蘭人無論如何努力移民,那裡的人數總上不去。

     直到後來人們終于搞懂了瘧疾是靠蚊蟲傳播的,将那些水池整治之後,每年的死亡人數便立即銳減…… 鄭錦去看了一眼那兩個患了瘧疾的囚犯後,下令把他二人隔離安置,禁止閑雜人等靠近,并在四周燒些煙霧驅蚊。

     瘧疾不會人傳人,但若是讓蚊蟲咬了這兩人的血的話,就很容易引起大規模傳染,曆史上很多瘟疫,就是這麼發生的。

     不過這種病的死亡率是很高,卻并不意味得了這病就一定會死,鄭錦現在沒有什麼藥物能醫治,接下來就看他們自己的命夠不夠硬了。

     很可惜,三天後,這兩個囚犯還是沒能熬過去,鄭錦于是叫人把他們火化安葬…… 接下來的幾天裡,又接連有六七個人打了擺子病倒,同樣是沒能熬過去。

     由于死的人基本全是囚犯,一時弄得人心惶惶,還以為瘧疾專門針對他們呢。

     要不是有黃安統率士兵在監視,鄭錦又承諾他們工作一年後就能免除罪犯的身份,說不定有人就得逃跑了。

     而且鄭錦還再次三令五申的強調注意蚊蟲防護,又在四周加大驅蟲力度,使得之後五天隻有一人染了病,那人還剛好命硬的扛了過去,人心這才重歸平靜…… 這天下午,鄭錦帶人視察剛開墾出來的一片農田,讓人往農田引水,準備種植水稻。

     這地方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最适合生長的農作物無疑就是水稻。

     “這些都是黑土地,十分的肥沃,雖然是新開墾出來的,但隻要仔細打理,今年的收成應該不會太差!” 此時說話的,是鄭錦身邊一個身材矮胖、面相有些滑稽的人,姓張名華,本是湖州的地主,清兵南下時,把他家給洗了,孤身一人逃到金門。

     這張華别看外貌不出衆,但能識文斷字,還考中過秀才,而且自小就好跟農田打交道。

     鄭錦有一次夜裡巡視,發現他一人在帳篷外的火把下看《農政全書》,叫上前來考校了一番,竟倒背如流,且頗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不是在裝腔作勢。

     剛好那時鄭錦有意将所有人大緻分為四部:軍部、工匠部、後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