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天子守国门

關燈
    聽聞要突厥對隋朝朝貢,這可是給朝堂衆臣聽笑了,甚至覺得有些荒謬,曆來對于北方的遊牧民族都是給貢品安撫為主。

     北周的時候,為什麼千金公主送給突厥可汗?因為和親就是最高形式的納貢,皇帝的女兒都送給人家了,随行的還有無數的金銀财寶。

     這在突厥内部看來就是一種搶劫的形式,隔開一段時間不夠了又會來一次。

     長孫晟接着說:“漢武帝時打到了匈奴的老巢,冠軍侯封狼居胥,漢宣帝時匈奴稱臣,我大隋如今兵強馬壯,何以不敢戰?!” “長孫都尉還真是不懂軍事,漢朝時候中原統一,齊整個中原之力而抗匈奴,這樣還耗空了國力,我朝現南方有陳朝虎視眈眈,怎可同日而語?” 長孫晟直視說話之人:“魏武大帝三國之時,中原形勢不比現在緊張?但他分化烏桓國,一一擊破,終結了匈奴王朝,南陳皇帝他是比的上劉備還是比得上孫權?” 楊堅對于長孫晟的話甚是滿意:“長孫晟,你剛才說一邊打,一邊安撫,一邊策反,這是什麼計策,你詳細說說。

    ” 長孫晟恭敬行禮而後說:“方才微臣說了,我在突厥呆了一年多,見了許多突厥人,突厥人崇尚武力,強者為尊,互相之間也多矛盾,我們總是想象突厥人内部很團結,因為攻打邊關的突厥人給了我們這個錯覺,那是因為劫掠我朝邊關時候匈奴人利益關系一緻,但是其實就算是劫掠了東西回去分贓的時候,這群人也經常内鬥,他們的内部矛盾遠比我們想的大。

    ” “而且都是争強好勝的人,誰也不服誰。

    ” 這種說法,滿朝文武都不了解,他們中真正對突厥有了解的人不多。

     長孫晟繼續說:“沙缽略可汗叔侄兄弟各統強兵,都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懷猜忌,有達頭可汗玷厥、阿波可汗大邏便、突利可汗處羅侯等,對他們或許對他們難以力征但是容易離間,沙缽略可汗雖為大可汗,但是真論個人兵力,他并非最強,突厥内部隐憂深重。

    ” 楊廣聽着就這一連串名字,自己背都得背一段時間,而且讀着還拗口,但是長孫晟異常的熟悉,顯然是熟稔于心,對于突厥非常的了解。

     “突厥人擅劫掠,但是依靠着城牆和補給,打防守戰,他們很難攻破我們有充分防禦的城池,而且他們打不了持久戰,長期的戰鬥會拖垮他們的補給,北方的草原可不像中原大地可以不斷的種植糧食,也沒有我朝各地糧倉這樣的保險措施,一旦打的久了,沒有搶到東西,他們的糧食就告急。

    ” “所以第一,正面戰場要打,而且是拖着打,不和他們在短時間内正面分出勝負,依靠着城防優勢打。

    ” “第二内外分化,沙缽略可汗之弟突利可汗處羅侯甚得衆心,兄弟之間關系不睦,當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大舉賞賜突利可汗,并且其他的突厥勢力賞賜,孤立沙缽略可汗,加強突厥内部的矛盾。

    ” 元孝矩此時又站了出來:“陛下,長孫都尉所言,就算是要分化突厥,恐怕短時間内難以達到效果,突厥人對外的時候依舊是非常團結,如此明顯的目的突厥人也看的出來。

    ” 長孫晟寸步不讓:“分化之效果,短則兩三年,長着五六年,必然使得突厥分崩離析,大隋坐享漁翁之利,為以後長治久安,還請陛下早做打算。

    ” 元孝矩又反問一句話:“長孫都尉,現在突厥人已經聯合高寶甯雄踞榆關,為将來未可知結果之計,不顧眼前之亂嗎?” 長孫晟面不改色:“微臣沒說不顧眼下之亂,諸位屈身求和,在下奮身力戰而已。

    ” 一時間朝堂上就吵了起來,大多數人說求和,并且重兵防守,先想辦法退了突厥奪回榆關再說,主戰派少之又少。

     楊堅見他們吵不出個結果,示意安靜後問高颎:“高颎,你覺得如何是好?” 高颎還未說話,而是元孝矩開口插話:“陛下,臣有一策。

    ” 高熲對于他的強勢也有不滿,但是并未阻止。

     元孝矩自信滿滿的說:“突厥人開戰借口為前朝千金公主,周朝時用千金公主和突厥聯姻,此時才給了他們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