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给元辅先生一点小小的科学震撼

關燈
    張誠出差去南衙而後到月港等待海瑞回朝的時候,從南衙帶回來燒螞蟻的放大鏡,把東西變小的凸面鏡,而後兩塊組合之後,看得更遠,吓得張誠以為自己開了天眼。

     而後就誕生了一台放在武英樓的千裡鏡,雖然看不到千裡之外,但是能看到數裡之外。

     很多宦官認為張誠能獲得前往松江府監督徐階還田事,是因為他獻上了寶物祥瑞,因為,小宦官開始搗鼓起了玻璃,為了燒玻璃,那真的是費盡了心思。

     最終有了這間暗室,就在文華殿的偏殿内,用重重帷幕遮蔽,漆黑一片,唯獨隻有一個小小的空洞,能露出光來。

     而今天,朱翊鈞來到了暗室之内,雖然很暗,卻還能看得清楚彼此的輪廓。

     張居正走進暗室的時候,看到了一束白色的陽光,打在了一塊三棱柱的玻璃上,穿過了三棱柱玻璃的白光,被分散出了七個顔色,打在了一張白紙上。

     “這!”張居正極為驚訝的看着面前的景象,雨日共成虹,背日噴乎水,成虹霓之狀,都有水的存在,這三棱柱的玻璃可是大火烈焰而成,居然真的出現了彩虹! 張居正雖然對眼前的景象非常的震驚,他面色劇變,朗聲說道:“陛下,《尚書·泰誓下》曰:作奇技淫巧以悅。

    《禮記》雲: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衆,殺!” “奇技淫巧,雜耍之事,不易過于癡迷!”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 最後一句,是孔夫子的話。

     說的是子貢至漢陰,見到一個老丈在抱着一個瓦罐澆地,子貢問老丈,為何不用槔這種工具取水,而是要用瓦罐呢? 老丈說:有了機械,就會産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産生機巧之心,投機取巧之心生于心中,就破壞了樸素的天然品質。

     内心的純淨樸素的品質,一旦被機心污染了,就會想着怎樣投機取巧,争名逐利,如此,心神就會不安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不能合道,最終被抛棄。

     子貢聽聞之後,面色慚愧,無法回答。

     老丈就是莊子,莊子揶揄子貢的話,是孔夫子的原話。

     莊子在嘲諷儒家甯願用瓦罐取水,也不肯用機械,是費力而成效甚微。

     可是,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這句話還是成為了後世儒學奉若圭音的話,成為了一道堅實而厚重的思想鋼印,結結實實的打在了中原王朝曆代讀書人的心中,雖然偶爾有人會對工巧之物極為感興趣,但是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科學體系。

     科學,是一個用踐履之實利矛,刺破固有認知堅盾的過程。

     即便是掌握了矛盾說的張居正,面對奇技淫巧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衆,殺! 馮保當即有些惱怒,這怎麼就是奇技淫巧了,分明就是祥瑞,隻需士大夫們拿着各種天地異象作為祥瑞或者兇兆的诠釋,宦官們倒騰點小玩意兒給皇帝消遣娛樂,怎麼就該死了! 朱翊鈞笑着走上前去,又拿起了一塊三棱鏡,擋在了七彩光柱之上,經過了三棱鏡的拼合,七彩光柱,居然神奇的合為了一色! 白色。

     朱翊鈞轉動着手中的棱鏡,将光打的四處散射,而後慢慢停下,将七色光轉為了白色,朱翊鈞的聲音略顯幽遠的說道:“夫子說: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 “夫子也說,欲速則不達。

    ” “可純白的光是七色光,七色的光是純白的光,先生以為呢?” 小皇帝在用純白的光,諷刺夫子形而上的純白品質,純淨樸素像白一樣的幹淨品質。

     可是這道純白的光,壓根就不是純白,而是由七色光組成,純白色的陽光,可以被三棱鏡分為七色,而後七色又可以被三棱鏡變成純白。

     朱翊鈞非常清楚,張居正一定聽得懂他在講什麼,作為帝國首輔,作為循吏,作為讀書人,作為一個學富五車、思緒敏捷的大學士,作為掌握了矛盾說,用辯證思維去思考問題的張居正,可以聽明白。

     小皇帝又變成了那個不可名狀之物,把大錘掄圓了,狠狠的砸在了張居正思想鋼印上,把張居正根深蒂固,已經不惑的認知世界,砸的四分五裂。

     朱翊鈞笑着說道:“元輔先生來試試?” 張居正走了過去,拿起了一個三棱鏡,伸了過去,從三棱鏡打出的七彩光柱,果然變成了白光。

     大明首輔一言不發的将三棱鏡挪開、放上,就這樣玩了很久。

     朱翊鈞輕聲說道:“這是踐履之實,純白的光可以分成七色,也可以由七色何為純白,光就隻是光而已。

    ” 張居正沉默了許久才說道:“臣…容臣緩思。

    ” 朱翊鈞也不急,玩着手裡的三棱鏡,贊歎這個世界的奇妙,他其實本來打算就帶張居正過來看看他的新玩具,但既然張居正以機心污染純白之心,就不能合道,來論奇技淫巧,朱翊鈞則用純白之光分為七色,七色光合為一色的踐履之實,論奇技淫巧。

     張居正既然送上門來,這一大錘,自然要掄圓了砸上去,看看結果。

     朱翊鈞不是很急,将三棱鏡拆了下來,換了一個銅鏡,說道:“先生,兵仗局又做出了一架千裡鏡,千裡鏡看的極遠,就送給先生一架。

    ” “先生看這個,光的入射和反射會改變。

    ”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當朱翊鈞轉動銅鏡的時候,光的入射角改變,反射角也發生着改變,在暗室之中,表現的極為清晰。

     “臣想明白了。

    ”張居正思考良久之後,終于想明白了,頗為凝重的說道:“在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白色的光穿過彩色的琉璃,被污染為了不同顔色的光,夫子看到的也是如此,自然從中領悟,機巧之心,污染了純白之心,夫子并沒錯,隻有投機取巧之心,自然不能合道。

    ” “但白光本身就是七色的,光隻是光。

    ” “道理是沒有錯的,夫子反對的是投機取巧之心,這是個人修養。

    ” “白光是七色光,七色光是白光,也沒有錯,白光就隻是白光。

    ” 朱翊鈞露出了笑容說道:“朕從沒說過夫子是錯的,朕隻是帶元輔先生來看看彩虹。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萬物無窮之理,不可不知,不可不聞,想要知道,就必須要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未知,人不學就一定不知道,想要追求萬物無窮之理,怎麼可以不以務學為第一要務呢?這是元輔先生告訴朕的道理。

    ” “子不語怪力亂神,前些日子武英樓的千裡鏡,朕一直想弄明白,為何兩面小小的鏡片就可以看清楚數裡之外,這不是在追求萬物之理嗎?怎麼能說是奇技淫巧呢。

    ”小皇帝收起大錘,變得格外的平和,他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他在用孔夫子的話反駁所謂的機心之論。

     在沒有辯證性的矛盾說這一武器之前,用力甚寡而見功多的真實,和形而上的投機取巧的機心,是混沌而肯定的、對立而統一的現象;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裡,儒學士們抱着聖賢書,對機械無用論進行了徹底否定、絕對的批判,導緻中原王朝的機械發展,始終沒能成體系的進行經驗總結; 而機械的‘力甚寡而見功多’,是切實的提高生産力,豐富物産、促進社會不斷進步的利器,是具體事實的信實; 但數千年來,始終未能完成陰陽并濟、綜合妥協的沖和,也就是和諧而穩定的狀态。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英明,這不是奇技淫巧。

    ” 朱翊鈞頓時覺得索然無味,按照他的設想,張居正應該掙紮一番,而後朱翊鈞再掄起大錘,将張居正的思想鋼印砸個稀巴爛才對,結果,這才幾句話元輔先生,就直接投降了。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對萬物之理已經洞徹明悟的人,是堅定不移的人,任何的困難都不能讓他有任何的改變,這需要勇氣。

     張居正毫無疑問是上知者,對于這樣的上知者而言,亦有大恐怖,那便是未知,也有大進取,那也是未知。

     未知,即是恐懼,也是進步的本源動力,張居正不是懦夫,他能夠直面未知,而且去探索未知。

     張居正的這種投降不是餒弱,而是一種直面未知的大勇氣。

     朱翊鈞發現自己的先生,還真是個勇者。

     朱翊鈞示意馮保把三棱鏡撤下去,而後拿起了一面放大鏡固定在了架子上,一個斜斜的架子上,笑着說道:“先生,朕想知道,為何千裡鏡能看到遠處的東西,所以開始着手探索,上下移動放大鏡的時候,朕驚訝的發現,光會透過透鏡發生折射,而後聚集在一個點上。

    ” “所以,放大鏡能夠燒死螞蟻。

    ” 朱翊鈞平移着手中的放大鏡,從空洞中射出的太陽光,被放大鏡折射後,拐了彎,随着放大鏡的平移,光線被折射出了不同的角度,但是始終經過一點,如果不是在暗室之内,這個放大鏡會彙聚太陽光到一點,會把螞蟻直接燒成灰。

     “這個點,就是焦點。

    ”朱翊鈞換了一塊放大鏡,開始上下平移,可以發現,焦點的位置改變,朱翊鈞接着說道:“朕還在思索,這個焦點和放大鏡距離遠近,和什麼有關。

    ” 朱翊鈞已經準備好了大錘,但是看張居正不打算反抗,也不打算繼續砸了,和張居正離開了偏殿,前往正殿去講筵去了。

     講筵結束的時候,張居正獲得了皇帝賞賜的千裡鏡一架、三棱鏡、凸透鏡和凹透鏡若幹片。

     張居正站在孟冬之月的陽光之下,看着手中幾個檀木小方盒,裡面用天鵝絨填充,放着那些他過去視為奇技淫巧之物。

     萬物無窮之理,奧妙無窮。

     刺王殺駕案後,小皇帝終于一改之前懶懶散散的習性,那時候,張居正直接的天朗氣清,大明的天空,晴空萬裡,隻有兩片小小的烏雲,這兩片烏雲不過是大明小小的疑惑罷了。

     這兩片烏雲,一片是小皇帝有些不務正業。

    第二片烏雲就是小皇帝讀書,讀的太好。

     現在這兩片烏雲慢慢擴大一些,漸漸的露出了它本來的面目,顯得格外的猙獰。

     “幸甚至哉。

    ”張居正十分珍惜的收好了的檀木盒子,他打算回去在全楚會館建立一個暗室,而後自己找人磨幾片三棱鏡、凸透鏡和凹面鏡。

     如果實驗結果和文華殿偏殿的暗室相同,那就代表着并不是有人在诓騙小皇帝。

     陳實功在解刳院的當值,手中又多了不少的素材,主要就是錦衣衛們抓到的間諜,這些間諜刺探着大明的諸多情報,有北虜的,有女真的,甚至還有倭國的,當然也有陰結虜人的大明人。

     這些個間諜,平素裡抓到,都是一砍了之,現在都被北鎮撫司衙門的缇騎們,把這些諜子裡裡外外,洗涮幹淨送到解刳院裡解刳了。

     一刀砍了,那不是浪費嗎? 陳實功最為頭疼的就是,他最近多了一個患者,大明兵部尚書譚綸,譚司馬。

     譚綸豁達,具體而言,就是遇到國事不問自身切身利害關系,以國事為重,對于官位名利看的極輕,居家孝友,禔身端謹,嗛嗛能下士,與人不設城府,精誠足以孚天下,廉潔足以服天下。

     陳實功的壓力很大,譚綸是浙黨黨魁,是朝中的大司馬,是大明肱股之臣,譚綸病了,要是看不好病,皇帝陛下饒不了他,浙黨諸人也饒不了他。

     陳實功給譚綸切完了脈,頗為懇切的說道:“公年未老,軍旅倦勤,或竟日而不食,或連朝而披甲,或數月不得卧榻,或終朝馬上而待旦,或一日而走數百裡之遙,或一月而渉千萬之遠,任風雨霜露,身無幹衣。

    懸性命于呼吸,熟暇計及生死?冒矢石于微茫,誰能問此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