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贪天之功,异代同愤

關燈
    朱翊鈞看着台下的禮部尚書,萬士和與陸樹聲,兩任禮部尚書都是一樣的人,這樣的禮部尚書,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總不能一直被宦官追着罵吧? 被宦官追着罵,實屬是把讀書人的面子給丢的幹幹淨淨。

     “你若是不懂,可以問元輔先生,元輔為《世宗肅皇帝實錄》總裁,你不懂可以問,而不是在這裡搖唇鼓舌,胡言亂語。

    ”朱翊鈞敲了敲桌子,做了最後的總結。

     張居正無奈的說道:“萬尚書,的确有此成法,你若是不信,覺得我與中貴人相知,诓騙與伱,你就問問王錫爵、王家屏、範應期等學士,他們也負責修撰。

    ” 王錫爵點了點頭,露出了一個愛莫能助的表情,他知道并且肯定了,确實有這個祖宗成法,也是肯定了馮保比萬士和這個禮部尚書懂禮法,讀書更多。

     萬士和無奈又磕了一個頭,滿是羞愧的說道:“臣學藝不精,贻笑大方,臣有罪,懇請緻仕還籍閑住。

    ” 朱翊鈞眉頭緊皺的說道:“你昨日剛進了禮部尚書,今日就緻仕歸籍,這傳出去了,豈不是顯得朕薄涼寡恩,朝廷用人如同兒戲?你自己個丢人還嫌不夠,非要拉着朕和朝廷跟你一起丢人才行?” 萬士和跪在地上,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十歲人主,是怎麼用那充滿了陽光的外表,說出如此冰冷的話的! 馮保發現小皇帝這張嘴,是真的厲害!屬實是氣死人不償命那種,在氣人這塊,馮保還需要向皇帝陛下多多學習才是。

     張居正知道皇帝陛下曆來思緒敏捷,罵人都是戳人肺管子,萬萬沒料到,這真的罵起人來,能如此牙尖嘴利。

     朱翊鈞伸出了小手,不耐煩的說道:“行了,也别跪着了,日後好好學習,多多讀書,罰俸半年,以示懲戒,廷議吧,浪費時間。

    ” 浪費大明皇帝讀書的時間、浪費大明廷臣廷議的時間,小皇帝伶牙俐齒,又狠狠的補了一刀,把萬士和罵的那叫一個狗血淋頭。

     這算是又追擊了一句,萬士和沒有任何辦法,他要是尋死膩活,就更丢人了。

     等萬士和灰頭土臉的坐穩之後,張居正才開口說道:“古先聖王,莫不以勸農為首務,去歲,羅拱辰獻祥瑞于禦前,陛下以先王為師,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 古先聖王、先王,都是法三代之上的聖王。

     張居正繼續說道:“陛下履寶岐殿親事農桑,時至今日半年有餘,三日前收刨,得其法,傳種、時令、土宜、耕植、栽種、剪藤打頂、收刨、食用等若幹法,乃是開辟之舉,得雜植中第一品,救荒第一義。

    ” “陛下率天下而豐衣食,絕饑馑而向至治,此乃國之大幸,傳旨文淵閣曰:聞他方之産,可以利濟萬民者,往往欲得而藝之,奈何常不得其法,不聞其聲色,引以為憾,故此下章設寶岐司,立于戶部之下,設于西苑瓊華島。

    ” “徐貞明落落穆穆,不甚與人較短長,佐番薯種,圖饑馑之年民不乏食,推舉其為寶岐司司正,遴選農學聞達之士,留心實務,稽查天下水土,推而廣之,使天下庶民皆知種薯之利,多為栽種。

    ” 張居正把設立寶岐司定性為了敕谕,将這份功勞和善名,歸到了陛下身上,當然具體負責做事的徐貞明,也沒有落下,張居正推薦了他為寶岐司的第一任司正。

     此乃開辟之臣,若是日後番薯天下皆知其利,徐貞明官運不見得亨通,但是他在民間一定會有生人祠紀念。

     徐貞明在皇帝陛下授意下寫的那封奏疏,被張居正收了起來,徐貞明不懂,他以為皇帝讓他寫,他就可以寫,但是徐貞明這是在貪天之功,張居正拿到那本奏疏,稍加修改,就讓徐貞明不至于名節有虧,還能繼續做事。

     張居正給人腰牌,當然要護人周全。

     “萬尚書還有異議否?”張居正開口問道。

     朱翊鈞在宮裡打算折中,内外都設一個寶岐司,但是張居正不想折中,隻在西苑設立一處寶岐司,萬般功德善名皆歸聖上。

     小皇帝需要威望和實力去親政,張居正也奢求小皇帝能夠讓他人亡而政不息。

     “并無異議。

    ”萬士和終于明白了,到底哪裡得罪了元輔,原來是寶岐司選址之事。

     張居正手中這本奏疏是他自己寫的,他本來準備好了先用進淨男三千二百名之事,告誡萬士和不懂别瞎說,還準備了君臣大義的論述,以萬士和無恭順之心為切入點,反駁萬士和西苑選址的言辭,結果他還沒進攻,陛下就把萬士和給罵了。

     萬士和見勢不妙,直接就慫了。

     張居正敲了敲桌子,看着萬士和訓誡的說道:“君臣義重,名教所先,此長幼尊卑孝之大常,臣工理應,明大節于當時,立清風于身後,貪天之功乃民為兇逆,國之鸩毒,人神所疾,異代同憤之。

    ” “萬尚書以為呢?” 萬士和趕忙說道:“元輔先生所言有理。

    ” 寶岐司選址問題,本質上,是萬士和想要貪天之功。

     葛守禮疑惑的說道:“徐貞明為外臣,如何常居寶岐司履任?” 張居正笑着說道:“此西苑常理,彼時嚴嵩、徐階當國,在太液橋外承光殿坐班當值,正如文淵閣在禁城之内,首輔、次輔、閣臣居文淵閣理事。

    ” “太祖高皇帝始創宮殿于南衙,即于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

    置大學士數員,而凡翰林之臣皆集焉。

    ” “成祖文皇帝肇基于北京,開閣于東庑之南,為屋若幹楹,高亢明爽,清嚴邃密,仍榜曰文淵。

    ” “輔臣理政于宮城巽隅之内,遵舊制也,乃是祖宗成法。

    ” “如此,我沒有什麼疑惑了。

    ”葛守禮點頭,算是明白了這個寶岐司為何能夠在西苑了。

     文淵閣在左順門内,文華殿正對面,離内金水河不到五十步,在禁城之内,而寶岐司隻是在苑囿,不算違背祖宗成法。

     寶岐司吵吵鬧鬧中落下了帷幕。

     張居正拿出了另外一本奏疏說道:“宣大督撫王崇古已經回了宣府,負責處置閱視遺缺,今日京營總督兵務,遵舊制,由兵部尚書領太子少保兼領。

    ” 譚綸進了太子少保,才算是正式成為了大司馬,這件事也是大家早有預料,并無人質詢。

     張居正寫好了浮票,卻沒有呈送禦前,而是拿出了另外一本帶血奏疏說道:“成國公病重已三日,藥石難醫,成國公上奏言京營總兵官任事,提舉戚繼光領京營總兵官一職。

    ” “馬芳、楊文為副總兵,麻貴和吳惟忠為參将,陳大成、王如龍、童子明等領薊州、永平、山海等地總兵官。

    ” 葛守禮立刻搖頭說道:“京營的總兵和總督都為浙黨,我以為不妥,兵部尚書曾以王崇古提舉将才名錄皆為晉黨為由,堅決不肯批複,現在輪到了浙黨,怎麼可以如此草率?側卧之榻豈容他人酣睡。

    ” “葛總憲所言有理。

    ”海瑞作為右都禦史,同意葛守禮的意見。

     譚綸是個極為豁達的人,他笑着說道:“兩位所言極是,那這個太子少保和總督軍務,我就不做了,省的到時候言官喋喋不休了。

    ” 譚綸深知戚繼光的才能,練兵是他,帶兵打仗也是他,譚綸就不去讨嫌了。

     成國公這份提舉戚繼光回京,實際上擠掉了譚綸進太子少保和總督京營兵務的差事,但是譚綸絲毫不在意。

     張居正也是有些為難,浙黨剛立,張居正也有意培養浙黨,但是這個浙黨黨魁,連争取都不争取一下,直接讓位了。

     多少争取一下! 哪怕是做做樣子,拿出這般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的态度來,這不是顯得張四維、王崇古等人,更加醜陋了? 在與鞑靼人、倭寇的沖突中,逐漸湧現了一批以譚綸、戚繼光、王國光等人為代表的忠臣良将,是張居正敢于推行新政的最大底氣。

     “那就暫且不設京營總督兵務吧,京營武備不争,戚帥回京也是練兵,暫時空缺。

    ”張居正看着譚綸詢問兵部的意見。

     譚綸不争不搶,張居正卻把這個位置暫且留了下來。

     譚綸思考了片刻說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元輔多次說要稍假權柄使得以展布,那既然暫無動兵之事,臨戰再差臨時差遣為宜。

    ” 禮部尚書萬士和終于反應了過來,大為震驚的說道:“這總督京營兵務,豈不是成了臨時差遣?驕兵悍将,如何節制一二?” 王錫爵看着萬士和這個禮部尚書終于不耐煩的開口說道:“嘉靖二十九年,主上下旨罷團營及兩官廳,複永樂三大營舊制,改三千營為神樞營,其三營司哨掖等名及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員統帥,稱提督京營戎政;以文臣一員輔佐,稱協理京營戎政。

    ” “京營無總督兵務,此乃祖宗成法,萬尚書,确實該多讀點書。

    ” “王崇古從宣大督撫調入京師,為督理軍營,應該稱之為協理軍務,王崇古回京,本身就不合乎祖宗成法。

    ” 大明京營兜兜轉轉兩百年,最終又回到了最開始的地方,在制度上,京營武将為首,文臣輔佐。

     值得注意的是,嘉靖二十九年,京營改制,這個輔佐的文臣,雖然名為協理,其實還是總督軍務,朝堂格局沒有發生改變,權力就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但是總督京營或者說督理軍營這個差遣,确實已經裁撤了。

     王崇古從邊方入京,現在又回宣大老家去了。

     “原來如此。

    ”萬士和徹底不說話了。

     兵部尚書的大司馬丢了權柄,都沒什麼怨言,禮部本來還想以祖宗成法反駁一二,結果祖宗成法本來就該這個樣兒,萬士和讨了個沒趣,不再說話。

     張居正把總督京營兵務空了出來,就是再等等,等到戚繼光身上張黨、楚黨的背景逐漸淡化,等戚繼光領了世券,成為了世襲武勳,成為了地地道道的帝黨之後,再把總督京營兵務、太子少保給譚綸。

     并不會太久,張居正非常确信。

     張居正寫好了浮票,将兩本奏疏遞給了張宏,張宏傳到了禦前,朱翊鈞收起了那本譚綸進太子少保的奏疏,在拜戚繼光為京營總兵官的奏疏上下印,下章吏部。

     “張尚書以為如何?”張居正看着張翰問道。

     張翰一愣,他就是那種典型的邊緣人,他朝中沒有什麼根基,若非張居正提拔,他也坐不到吏部尚書的位置上,他也不打算發表意見,但張居正問,張翰還是老實說道:“元輔先生處置得當。

    ” “遷安伯名為京營總兵官,但這京營無兵可調,無将可遣,其實仍然是三鎮總兵官的督師,所以新京營不設文臣協理為宜,因為新京營有名無實。

    ” “若是譚司馬任了京營協理戎事,那他的職位就和薊遼總督梁夢龍起了沖突。

    ” 王錫爵聽聞張翰的分析,頗為認同的說道:“嗯,張尚書所言甚善。

    ” 新任的禮部尚書老是想講祖宗之法,卻老是講不對,但是新任的吏部尚書,還是能聽明白廷臣們在講什麼,不隻是就會一句,元輔先生處置的得當。

     張翰把廷臣們的讨論,總結的非常到位,新京營有名無實,讓戚繼光先練兵,等到有了戰鬥力,再派大臣為總督軍務,才有名有實。

     廷議終于結束,廷臣卻沒有像往常一樣離開,而是等待着,既然已經廷議通過,就應該拜京營總兵官了,這是重大人事任命。

     朱翊鈞放下了手中的筆,合上了書,開口說道:“宣遷安伯。

    ” “宣遷安伯!”馮保一甩拂塵,大聲的喊道,小宦官們将天語綸音傳下,等在殿外的戚繼光一步步的走進了文華殿内。

     “臣戚繼光拜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戚繼光穿着麒麟白澤補朱紅色官服入殿,五拜三叩首的見禮。

     “朕安,戚帥又見面了,馮大伴,宣旨。

    ”朱翊鈞笑着示意馮保宣旨。

     兩個小宦官拉開了身子,馮保向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