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關燈
    張居正放過了十位參将,是因為他清楚的知道,這十個參将離開了宣府、大同,就不會再繼續為惡了,他用不過分追究這十位參将,換取了楊博對于王國光調整邊方糧饷政令的支持。

     而在辦完了這件事後,張居正十分鄭重其事的請求皇帝陛下開口說話。

     一定是張居正作為當朝首輔做不到的事兒,張居正才會開口求助,請求皇權的支持。

     “元輔先生請起,是何事,讓元輔先生如此的鄭重?”朱翊鈞放下了筆,看着張居正開口問道。

     他很樂意給張居正站台,如果張居正要求太過分的話,朱翊鈞也不會跟張居正發生沖突,他現在還小,但是他可以選擇擺爛,就是不答應、不下印,張居正就辦不了。

     張居正站起身來,但是依舊十分恭敬的說道:“禮樂征伐、慶賞威罰,此恩威之大端,不可下移之義,二柄在君,失之則天下無道。

    ” “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 “古人言: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備廢弛,将官受制文吏不啻奴隸,夫平日既不能養其鋒銳之氣,臨敵何以責其有折沖之勇?自今望陛下留意武備,将官忠勇可用者,稍假權柄使得以展布,庶幾臨敵号令,嚴整士卒用命。

    ” “元輔先生所言在理,朕聽聞漢文帝到細柳營犒勞軍士之事。

    ”朱翊鈞想了想選擇了活學活用,張居正能引用他的話,他就不能引用張居正講的《帝鑒圖說》了嗎! “漢文帝至霸上、棘門兩營地,車駕徑直進入,無人阻攔,漢文帝先導車至細柳營,軍門都尉言:軍中聞将軍令,不聞天子诏。

    ” “漢文帝車駕至,軍門都尉仍不開門,漢文帝隻好讓人持節找到周亞夫說,天子進營犒軍,漢文帝等一行人,才進了細柳營。

    ” “剛入細柳營,軍門都尉再言:将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漢文帝徐徐前行,至中軍大帳,周亞夫出迎,手執兵器,隻鞠躬作揖道:甲胄在身,以軍禮參見。

    ” “漢文帝出細柳營後,感慨道:嗟乎!此真将軍矣!” “元輔先生,漢文帝為何說周亞夫為真将軍也?” 張居正頗為恭敬的說道:“彼時,漢高祖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上,被迫立定城下之盟,與匈奴約為兄弟之國,長城以北,引弓之國,人強馬壯,将勇兵雄,祖宗恥辱未曾洗刷,漢室江山未靖安,天下無甯定。

    ” 漢初,草原氣候溫和多雨,匈奴人兵強馬壯,對漢王朝形成了實質性的威脅,所以不能馬放南山,不能興文匽武。

     朱翊鈞回答道:“今日,皇祖父庚戌之變,彼以兵脅而求,我以計窮而應,亦城下之盟,答應封貢馬價銀息兵安民,俺答汗創立金國,亦引弓之國,人強馬壯,祖宗恥辱可曾洗刷?大明社稷可能靖安?” “未曾。

    ”張居正極為鄭重的回答道。

     朱翊鈞看了二十七位廷臣一圈,沒有人站出來說庚戌之變城下之盟不是恥辱,他點頭說道:“如此,理應留意武備,将官忠勇可用者,稍假權柄使得以展布。

    這是形而上之知,該如何踐履實之行?” 張居正還想跪但是陛下三番五次讓他站着說話,他隻能俯首說道:“臣僭越,臣嘗考古者,人君命将,親推其毂,授之以钺,蓋将權不重,則軍令不嚴,士不用命,臣鬥膽,京營提舉将才諸員今日已經入京,三四月為期,校京營提舉将才武藝!” “臣俯請陛下移步北土城,主持将才校武藝。

    ” 人君任命将領,親自推他的車,授予将領斧钺,是因為将領的權不重,則軍令無法嚴苛,軍士就不會搏命,張居正請皇帝主持三月為期的京營提舉将才的武藝考核。

     張居正之所以請皇帝陛下出面,完全是因為皇帝不出面,京營無法振奮,京營是皇帝的天子親軍,皇帝連考校将才都不露面,重振京營,是無稽之談。

     請皇帝出京師,這是何等大膽的行為,自從當年嘉靖皇帝南巡,火燒行宮之後,皇帝多久沒出過宮了? 葛守禮猛地站了起來,俯首說道:“陛下,臣以為不妥!” “元輔先生乃是經世之才。

    ” “陛下江山社稷系于身,乃是萬金之軀,豈可自輕!匹夫見辱立拔劍而起,挺身而鬥,争強好勝,武藝之事,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危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 “千金之軀,不死于盜賊之手,臣懇請陛下,以聖人躬安為重!亦罷習武之事,居移體、養移氣、修至德,以安天下。

    ” “元輔!觀其所以,微見其意,你不要太過分了,陛下幼沖,你如此威震主上,予取予奪!博陸亡人臣禮,不道遂至颠覆!” 得虧朱翊鈞讀了點書,知道博陸侯是霍光的爵位,否則這葛守禮說的什麼,都聽不明白,霍光死後霍氏滿門被誅殺,都說霍光廢立,亡了人臣之禮,不道導緻了颠覆。

     千金之軀,不死于盜賊之手,争強好勝的武藝,不是勇,隻有心懷天下方為大勇。

     葛守禮的邏輯是極為完整的。

     朱翊鈞看着葛守禮一副憤憤不平的模樣,他在判斷,判斷葛守禮是在為晉黨張目,還是單純的因為張居正要求皇帝做事,才站了出來怒噴元輔亡人臣之禮。

     朱翊鈞有些不确信的說道:“葛總憲的意思是,京營提舉将才之事,不應該?或者說,稍假忠勇可用将才以權柄,使其志向才能得以展布,不應該?” “唯理所在。

    ”葛守禮卻非常鄭重的說道:“武備不興,胡虜狷嚣四野,臣不善軍伍之事,振興武備,理所當然,稍假忠勇可用将才權柄,戚帥滅董狐狸、蔔哈出兩千餘級,耀我軍威,薊州總督梁夢龍上賀表贊許,理所應當。

    ” “但是這些事,都應為人臣所做,何須勞煩陛下?” 朱翊鈞聽明白了,葛守禮是真的不懂,或者說,大明京營廢弛的時間太久了,從弘治年間變成了建築隊之後,徹底沒有軍威已經有八十年,葛守禮不懂這裡面的利害關系,他隻覺得戎事都該是臣下主持,天子勞心,軍将勞力。

     現實是,這事張居正不請小皇帝,他都辦不了。

     葛守禮作為總憲,他才不用顧忌什麼具體事務的困難性這種事,反正又不是他去辦,這就是清流言官,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的根本原因,清流根本不用踐履之實,隻需要狺狺狂吠,喋喋不休,對着具體辦事的人,指指點點。

     “千金之軀,不死于盜賊之手,葛總憲,朕來問你,刺王殺駕,王章龍可為盜賊?”朱翊鈞開口問道。

     葛守禮回答道:“王章龍盜賊也。

    ” 朱翊鈞笑着問道:“那朕差點死在了他的手中,朕習武健體,不求殺敵,隻求應對一二,不應該嗎?” “應該。

    ”葛守禮眉頭一皺,還是回答了陛下的問題。

     “這不就是了嗎?”朱翊鈞含笑不語,等葛守禮自己想明白。

     葛守禮眉頭緊皺而後慢慢舒展,随後露出了一個尴尬的神情,俯首說道:“臣慚愧。

    ” 朱翊鈞問葛守禮,小皇帝應不應該習武,保全自己,其實就是在問,皇帝要不要掌京營?若是不掌,盤踞在京師附近的驕兵悍将,比一個王章龍要可怕的多,皇帝能睡得着才怪,皇帝應不應該讓京營知道誰才是皇帝?哪怕這個皇帝隻有十歲。

     要習武防止盜賊,那自然要掌京營,防止驕兵悍将犯上作亂,道理是相通的。

     葛守禮是認同張居正的部分做法的。

     他認同應該給武将事權,不能讓武将跟文官的奴隸一樣,那打仗真的打不赢,打不赢就隻能承受屈辱;他認同應該振興京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皮之不附,毛将焉存?沒有京營,地方藩鎮必起; 而且對校武藝遴選京師将才也認同,把京營搞成晉黨一家之美,那也是亡人臣之禮。

     葛守禮隻是不認同讓十歲人主這麼辛苦,陛下上午聽政講筵、下午習武種地,陛下已經很辛苦了;葛守禮更不認同的是,張居正把皇帝當成提線木偶去操縱。

     這已經不是葛守禮第一次彈劾張居正亡人臣禮了,上一次的話更難聽,什麼伱一死,恥辱必然伴随而來之類的話,簡直不堪入目。

     在葛守禮的視角下,張居正獨占講筵,就是利用教育對小皇帝進行哄騙,但是葛守禮和陛下一陣奏對之後,發現陛下條理清晰、邏輯完整,而且沒把話點明,給他這個總憲留了幾分面子。

     這不是張居正能哄騙出來的。

     張居正甩了甩袖子,像是甩晦氣一樣說道:“葛總憲,你若是眼饞這講筵差事,或者覺得我隔絕内外,我可以讓與你!” 好像給陛下講筵是什麼美事一樣! 張居正面對那些角度刁鑽的問題,都對自己的學問産生了疑惑! 這已經不是張居正第一次把講筵的差事推出去了,楊博看葛守禮又要答應,趕忙拉了拉葛守禮說道:“陛下,元輔乃是不器君子大才,講筵之事,還是讓元輔擔着為宜。

    ” “我…”葛守禮還想說話,楊博立刻開口說道:“葛總憲,慎言。

    ” 下了文華殿,楊博一定要跟葛守禮講明白其中的兇險,葛守禮不是循吏,他更偏向清流,他去講筵,三兩句話,就被陛下給難住了。

     王家屏、範應期都快成了士林笑柄了。

     葛守禮這個總憲的位置坐的本來就不穩當,要是再丢這麼大個人,隻能緻仕了。

     “元輔先生?”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為自己講筵,就這麼為難嗎?三品一條槍捅進去的時候,高低得整點辣椒面,好教張菊正先生知道厲害!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職分也。

    ”張居正俯首,這次這話,略顯無奈,他領了先帝遺命,為輔國大臣,帝師這件事,隻能他來做。

     朱翊鈞看着葛守禮問道:“葛總憲還有什麼疑問嗎?” 言官就是負責找茬的,葛守禮雖然腦子不靈光有些憨直,但到底是為了他這個人主說話,不是為了族黨排異不勝不止,朱翊鈞對言官的要求很低,不能搞族黨排異那套。

     這是之前彈劾譚綸事兒中,在鬥争中,明确的底線,明确的對錯。

     “臣慚愧。

    ”葛守禮趕忙說道。

     “成國公以為呢?”朱翊鈞看向了成國公朱希忠,他可是位列勳貴之上,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京營提督總兵官! 朱希忠聽聞皇帝點名,先是一愣,廷議他很少說話,也沒他說話的份兒,他趕忙俯首說道:“陛下,臣以為善。

    ” 朱希忠對于自己的弟弟朱希孝教皇帝練武這件事,舉雙手贊成,對于重振京營,舉雙手雙腳贊成!武勳式微,原因很多,這京營糜爛絕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大明已經很久沒有新的武勳了。

     “諸位大臣還有疑慮否?”朱翊鈞又看向了所有的廷臣,這裡是文華殿,就是商量的地方,若是商量不通,強制執行,執行也執行不下去,大明早已經不是洪武、永樂年間,皇帝說一不二,口含天憲,言出法随的年代了。

     諸位臣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沒有人再站出來質詢張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