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大棒!

關燈
    跟聽天子的話,誰的國家立場更堅定’的競争當中。

     劉榮無心罷黜百家,獨尊某術,所以對于那些會來事兒的學說,劉榮都會給與相應的照顧。

     如此,諸子百家得以保存,思想家也得以統一,各學各派也都有了官方背書,傳承、延續不成問題。

     甚至于,這些學說、學派的傳承,将和漢家的國祚綁定在一起! 畢竟誰知道若漢家滅亡,下一個朝代還會不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确保各家學說傳承無憂…… 到這裡,劉榮的想法也就很明顯了。

     ——暫時的思想混亂,是有。

     但科舉,恰恰是劉榮為了統一思想,而下的一手妙棋。

     通過科舉的大棒,來引導各家學說更貼合現實、更貼合國家利益,就是劉榮真正想要達成的目的。

     相較于這個宏大的政治目标,通過考舉為國家選拔人才、充實官僚群體,就多殺顯得有些順手而為之嫌了。

     先前,劉榮放出科舉的消息,考慮到茲事體大,自然不易透露太多。

     正所謂:事以密成。

     若是劉榮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目标都擺上台面,那且不說阻力有多大、難度有多大——單就是扯皮,都能把劉榮這具肉體凡胎之軀的壽命給耗光。

     一開始不多說,隻表明是要選拔官僚,算是給朝堂内外,留一個緩沖、消化的時間。

     而現在,朝堂内外基本接受了‘科舉納士’的現實,也接受了這種官僚選拔制度; 再加上輿論的混亂,已經讓朝堂内外,就科舉一事生出了些許不安。

     劉榮知道,是時候了。

     是時候向朝堂内外,進一步展露自己的政治意圖了。

     “嗯~” “這樣;” “申、商之學,朝中獨大理一人。

    ” “便由大理修書一封,轉告張恢——張子:今歲秋闱,治刑、名學之法家士子,便暫不予錄用了。

    ” “往後數歲,還請張子于法家之士多行教誨、約束。

    ” 如是一番話,算是劉榮為參加本次秋闱的法家士子,做出了最終宣判。

     ——一人惹禍,集體背鍋。

     過往的列國、秦漢二朝,都在說不讓你們抱團,你們非抱團; 那好,既然你們非要以‘學術’之名抱團,那就體驗一下榮辱與共的感覺吧。

     至于劉榮‘托’趙禹轉告的張恢張子,則是先帝老爺子的恩師:晁錯早年的學師。

     拜弟子晁錯所賜,如今的張恢,已隐隐成為了法家内部的話事人。

     劉榮很确定,都不需要趙禹具體去說些是什麼——隻要今年秋闱,法家沒有哪怕一人通過科舉的消息,送到那位張恢‘張子’面前,其他的事,就不必多言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有了這次的教訓,下一次科舉,法家必定會以更讓劉榮順眼的姿态,出現在長安城的街頭巷尾。

     敲打完法家,劉榮自然也沒漏掉另一大難。

     “及仲尼之說~” “唔,便勞煩魏其侯,修書轉告歐陽和伯——歐陽生;” “便說儒家之士,多長于經義,而短于實踐。

    ” “故今歲秋闱,儒家之士,或多有落榜。

    ” “還望歐陽公約束門徒,另廣告儒家其餘諸學,如魯儒、齊詩等學——朕興科舉,乃為國選材、納士;” “學無所成、德無所全者,便莫派來長安自取其辱,辱沒師門了……” 相較于法家‘今歲秋闱不錄’的一刀切,劉榮對儒家顯然還是留情了。

     沒辦法; 今年秋闱,儒家來的人實在是太多——足足占了七成有餘。

     先立下‘法家士子皆不錄’的弗萊格,今歲秋闱,劉榮已經損失數百上千的考生。

     若是再來一句‘儒家士子亦不錄’,那也不用搞什麼科舉了; 直接把剩下的千兒八百号人召入宣室,來一場殿室就完了…… 至于劉榮托請禦史大夫窦嬰這個‘當世大儒’,轉告當世《尚書》傳人、濟南伏生唯一的傳人:歐陽和伯,則是向儒家透露了一個不算隐晦的信号。

     ——治《尚書》的,才是我漢家最需要的儒學人才。

     一如太宗皇帝年間的賈誼賈長沙、計相張蒼等。

     這也算是劉榮通過皇權,輕輕擡了歐陽和伯一手,使其在儒家内部諸多學派中,享有更大話語權外,針對儒家學術、思想改造的一次嘗試。

     考試範圍已經劃給你了:治《周易》的,原則上來者不拒,治《尚書》的,無條件高看一眼; 剩下的,就看儒家懂不懂事兒了。

     法家、儒家都敲打完了,就該輪到消極怠戰,高傲的不摻和此次科舉的黃老學了。

     “及黃老……” 故作遲疑的沉吟一聲,惹得殿内接連擡起幾十顆原本低垂的頭顱,劉榮終是怪笑着搖搖頭。

     連道幾聲‘罷了’,旋即低下頭去,自顧自沉默下來。

     對于黃老,劉榮的期望不大。

     ——不指望黃老學能觸底反彈,重新成為漢家的執政學派; 隻是哪怕要退出權力中樞,劉榮也希望黃老學可以退的更體面、更有骨氣。

     而且在淡退出權力中樞之後,也别自暴自棄的去修仙問道,搞什麼道家。

     就像一個退役的運動員一樣,乖乖在替補席坐着,等下一次華夏文明需要自己了,再披挂上陣就好。

     隻不過,作為漢家的開國執政學派,黃老學在如今漢室朝堂的影響力,終究還是統治級的。

     尤其東宮長樂,還有一位太皇太後,在為這個無論整體精神層面,還是個體物理層面,都‘垂垂老矣’的學說撐腰。

     所以,對于黃老學,劉榮不方便太過直接的口頭敲打。

     一聲遲疑的沉吟,外加苦笑間幾聲‘罷了’,以及一個失望至極的眼神,足夠了。

     劉榮很确定,今日這場朝儀結束之後,得知自己表态的黃老學,也必定會做出反思。

     至于反思結果,劉榮不在乎。

     派幾個人象征性參加一下科舉也好,珍而重之的應對科舉也罷,繼續對科舉無所屌謂也行。

     終歸是要做出變化的。

     幾十年來,都始終一成不變——連内部秩序、學說傳承都沒咋變過的黃老學,總該做出些許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