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
關燈
小
中
大
青色緣邊,前胸繪蟠龍圓補,後背繡雙龍方補,前一後二,寓意三才。
這衣服造價可一點都不便宜,就那三條龍的金線,和繡的工藝,那是錢買不到的東西,衣服穿起來并不麻煩,朱翊鈞有手有腳,不想人離他太近。
冕服那東西,太繁瑣了,他自己穿不起來,得宮人們伺候。
張宏恭敬的跪在地上,看到陛下換好了衣服,盥洗結束,将手中的信牌舉過了頭頂,朗聲說道:“臣辦完了差,還請陛下收回信牌。
” “嗯。
”朱翊鈞走到了張宏面前,将信牌拿起挂在了腰間,才開口問道:“起來說話,以後有事說事,也不用一直跪着,那馮保可曾找你麻煩?” 張宏站起身來,俯首說道:“馮大珰知道清宮,來看過一次,倒也沒說什麼,隻是叮囑臣,一定好生伺候陛下,不得偷懶。
” “哦,沒說什麼。
”朱翊鈞繼續問道:“這内應,抓的怎麼樣了?” 張宏稍微思索了一下俯首說道:“馮大珰把陳洪抓起來了,說是陳洪和他那些餘孽們做的。
” 陳洪,司禮監前任掌印太監,素來陰險狡詐心狠手辣,喜歡進些虎狼之藥,李太後對陳洪極為不滿,隆慶皇帝大行之後,立刻将其所有職務罷免,打發到了廊下家住着去了。
張宏作勢又要跪,但是陛下剛說了不讓跪,他試探性的說道:“臣有罪,陛下,臣雖然為座主,但是就隻有三個義子,三個義女,隻能調派這麼多人伺候了。
” 朱翊鈞不以為意,笑着說道:“少點好,少點管的過來,算你,就這七個人在禦前伺候着吧,少了再補,多了反而麻煩。
” 組織結構越臃腫,就越為僵化,人員冗多,就是各種勾心鬥角,七個人真不算少了。
三丈之内,人越多,越麻煩,人少了些,反而清淨也安全些。
三丈之外? 三丈之外,皇權無敵。
用過早膳,李太後又叮囑了一番經筵之事。
按照大明祖制,後宮不得幹政,她連文華殿都去不得,垂簾聽政都做不到,更别說臨朝稱制了,每次小皇帝去文華殿經筵,李太後都格外的擔憂。
說是經筵,其實還有常朝的廷議。
文華殿就是大明廷議的地方,二十七位文武廷臣參與其中,這也叫九卿圓審,決定了大明諸多政務,而奉天殿是大朝會的地方,主要負責宣讀廷議決定。
小皇帝年紀幼沖,李太後擔心朱翊鈞在文華殿上受欺負。
“馮大伴臉上受了傷,今天經筵,就讓張宏跟着皇兒去吧。
”李太後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小皇帝的着裝,沒有失儀的地方,才宣布了一個決定。
朱翊鈞卻笑着說道:“張宏不行,還是讓馮大伴跟着吧,要不然外臣又該猜來猜去的,反而麻煩的很。
” 重大人事調整,不應該如此的突兀,否則會引起諸多的麻煩。
如同篩子一樣的大明皇宮,昨日刺王殺駕案的消息,早就傳到了外面,馮保一旦不去文華殿,哪怕是有張居正壓着,外臣們又該興風作浪了。
張居正失去了馮保的幫助,很難說一定能把外廷牢牢地攥在手裡。
張居正、馮保、李太後這個鐵三角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缺了哪一個環,大明脆弱不堪的朝局,就會再次變得詭異起來。
牛鬼蛇神,群魔亂舞。
而朱翊鈞清楚的知道,自己手中的力量,實在是太少了。
馮保,或者說宦官,就是皇帝養着撕咬外廷的狗。
馮保臉上的傷不是什麼大礙,刺王殺駕案,隻要馮保還出現在文華殿上,外廷那些大臣們,就隻能繼續縮着腦袋。
“也行。
”李太後其實非常猶豫。
馮保去不去文華殿? 不去外臣們又要鬧騰,可是去,李太後有些擔心,是不是馮保聯合張居正對小皇帝做局,患得患失,越想越是糾結,這自然難以入睡。
她昨夜一夜沒睡,一直在思考這兇手到底是何人,但她連文華殿都去不得,隻能事事依仗着馮保,結果馮保也有些靠不住了,讓她無比的彷徨。
還沒有而立之年,二十七歲的李太後,其實并沒有多少主意,既然兒子說要馮保跟着,那就讓馮保跟着便是。
到了文華殿,大臣環伺,皇兒覺得馮保跟着不受欺負,那就讓馮保繼續跟着便是。
朱翊鈞沒坐轎攆,而是步行向文華殿走去,馮保在身後亦步亦趨,每一步的距離都相同,正好差陛下一個身位。
朱翊鈞突然站定,開口說道:“馮大伴,你之前踩着朕立威,朕知道,朕也懶得理你,就給你踩了,宮裡這麼多人,朕剛登基,你總要有些威風才能做事。
” “你立了威,就把歹人放進宮裡來害朕?你就是這麼做老祖宗的?” “臣該死!”馮保端着萬曆之寶聽聞陛下詢問,立刻就跪到了地上,舉着萬曆之寶,兩隻手都在顫抖。
朱翊鈞轉過身來,平靜的說道:“直視朕。
” “是。
”馮保擡頭,隔着萬曆之寶的印绶,看着大明皇帝,這個略有些胖的小皇帝,此刻比天還高。
隻要一句話,馮保這個老祖宗立刻就得沉到金水河裡去。
太監的權勢,完全來自于皇權,而面前的人,是皇帝,眼前的萬曆之寶,不屬于太後,不屬于張居正,更不屬于馮保,而是屬于面前的人。
朱翊鈞盯着馮保十分平靜的說道:“娘親是個婦道人家,以後不要哄娘親,眼下陳洪倒了,高拱也倒了,内外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添油加醋,惹娘親過分擔憂。
” “起來吧。
” 朱翊鈞并沒有讓馮保做更多為難的事兒,他很不喜歡馮保騙李太後。
李太後隻是個婦道人家,患得患失的厲害,大明風雨飄搖,岌岌可危,隆慶皇帝又走得早,馮保再一頓胡言亂語,惹得李太後老是半夜驚醒。
馮保恭敬的磕了個頭,鄭重的說道:“謝陛下隆恩!” 此時的馮保、張居正、李太後這個鐵三角的政治聯盟,是朱翊鈞親政的最大阻礙,同樣也是年幼的他,最大的保護傘。
馮保還得用,但不是之前那樣,事事依仗着用。
“走,去常朝!”朱翊鈞大踏步向前,向着文華殿而去。
“升座!”馮保疾走幾步,來到了文華殿内,大聲的喊着,将萬曆之寶放在了丹陛月台的禦案上。
四個小黃門擡着龍椅,放在了禦案之後,每天常朝之後,龍椅都要擡下去。
“宣文武廷臣進殿!”馮保再甩拂塵,缇帥站在門前,甩了三下淨鞭,大聲的喊道:“入殿!” 門前的大漢将軍搜檢了文武大臣們,是否有夾帶兇器,群臣魚貫而入,待到站定,由張居正領二十七廷臣,五拜三叩首。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朱翊鈞手虛伸半擡,開口說道:“平身。
” 朱翊鈞打量着正中領班之人,此人正是内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
這衣服造價可一點都不便宜,就那三條龍的金線,和繡的工藝,那是錢買不到的東西,衣服穿起來并不麻煩,朱翊鈞有手有腳,不想人離他太近。
冕服那東西,太繁瑣了,他自己穿不起來,得宮人們伺候。
張宏恭敬的跪在地上,看到陛下換好了衣服,盥洗結束,将手中的信牌舉過了頭頂,朗聲說道:“臣辦完了差,還請陛下收回信牌。
” “嗯。
”朱翊鈞走到了張宏面前,将信牌拿起挂在了腰間,才開口問道:“起來說話,以後有事說事,也不用一直跪着,那馮保可曾找你麻煩?” 張宏站起身來,俯首說道:“馮大珰知道清宮,來看過一次,倒也沒說什麼,隻是叮囑臣,一定好生伺候陛下,不得偷懶。
” “哦,沒說什麼。
”朱翊鈞繼續問道:“這内應,抓的怎麼樣了?” 張宏稍微思索了一下俯首說道:“馮大珰把陳洪抓起來了,說是陳洪和他那些餘孽們做的。
” 陳洪,司禮監前任掌印太監,素來陰險狡詐心狠手辣,喜歡進些虎狼之藥,李太後對陳洪極為不滿,隆慶皇帝大行之後,立刻将其所有職務罷免,打發到了廊下家住着去了。
張宏作勢又要跪,但是陛下剛說了不讓跪,他試探性的說道:“臣有罪,陛下,臣雖然為座主,但是就隻有三個義子,三個義女,隻能調派這麼多人伺候了。
” 朱翊鈞不以為意,笑着說道:“少點好,少點管的過來,算你,就這七個人在禦前伺候着吧,少了再補,多了反而麻煩。
” 組織結構越臃腫,就越為僵化,人員冗多,就是各種勾心鬥角,七個人真不算少了。
三丈之内,人越多,越麻煩,人少了些,反而清淨也安全些。
三丈之外? 三丈之外,皇權無敵。
用過早膳,李太後又叮囑了一番經筵之事。
按照大明祖制,後宮不得幹政,她連文華殿都去不得,垂簾聽政都做不到,更别說臨朝稱制了,每次小皇帝去文華殿經筵,李太後都格外的擔憂。
說是經筵,其實還有常朝的廷議。
文華殿就是大明廷議的地方,二十七位文武廷臣參與其中,這也叫九卿圓審,決定了大明諸多政務,而奉天殿是大朝會的地方,主要負責宣讀廷議決定。
小皇帝年紀幼沖,李太後擔心朱翊鈞在文華殿上受欺負。
“馮大伴臉上受了傷,今天經筵,就讓張宏跟着皇兒去吧。
”李太後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小皇帝的着裝,沒有失儀的地方,才宣布了一個決定。
朱翊鈞卻笑着說道:“張宏不行,還是讓馮大伴跟着吧,要不然外臣又該猜來猜去的,反而麻煩的很。
” 重大人事調整,不應該如此的突兀,否則會引起諸多的麻煩。
如同篩子一樣的大明皇宮,昨日刺王殺駕案的消息,早就傳到了外面,馮保一旦不去文華殿,哪怕是有張居正壓着,外臣們又該興風作浪了。
張居正失去了馮保的幫助,很難說一定能把外廷牢牢地攥在手裡。
張居正、馮保、李太後這個鐵三角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缺了哪一個環,大明脆弱不堪的朝局,就會再次變得詭異起來。
牛鬼蛇神,群魔亂舞。
而朱翊鈞清楚的知道,自己手中的力量,實在是太少了。
馮保,或者說宦官,就是皇帝養着撕咬外廷的狗。
馮保臉上的傷不是什麼大礙,刺王殺駕案,隻要馮保還出現在文華殿上,外廷那些大臣們,就隻能繼續縮着腦袋。
“也行。
”李太後其實非常猶豫。
馮保去不去文華殿? 不去外臣們又要鬧騰,可是去,李太後有些擔心,是不是馮保聯合張居正對小皇帝做局,患得患失,越想越是糾結,這自然難以入睡。
她昨夜一夜沒睡,一直在思考這兇手到底是何人,但她連文華殿都去不得,隻能事事依仗着馮保,結果馮保也有些靠不住了,讓她無比的彷徨。
還沒有而立之年,二十七歲的李太後,其實并沒有多少主意,既然兒子說要馮保跟着,那就讓馮保跟着便是。
到了文華殿,大臣環伺,皇兒覺得馮保跟着不受欺負,那就讓馮保繼續跟着便是。
朱翊鈞沒坐轎攆,而是步行向文華殿走去,馮保在身後亦步亦趨,每一步的距離都相同,正好差陛下一個身位。
朱翊鈞突然站定,開口說道:“馮大伴,你之前踩着朕立威,朕知道,朕也懶得理你,就給你踩了,宮裡這麼多人,朕剛登基,你總要有些威風才能做事。
” “你立了威,就把歹人放進宮裡來害朕?你就是這麼做老祖宗的?” “臣該死!”馮保端着萬曆之寶聽聞陛下詢問,立刻就跪到了地上,舉着萬曆之寶,兩隻手都在顫抖。
朱翊鈞轉過身來,平靜的說道:“直視朕。
” “是。
”馮保擡頭,隔着萬曆之寶的印绶,看着大明皇帝,這個略有些胖的小皇帝,此刻比天還高。
隻要一句話,馮保這個老祖宗立刻就得沉到金水河裡去。
太監的權勢,完全來自于皇權,而面前的人,是皇帝,眼前的萬曆之寶,不屬于太後,不屬于張居正,更不屬于馮保,而是屬于面前的人。
朱翊鈞盯着馮保十分平靜的說道:“娘親是個婦道人家,以後不要哄娘親,眼下陳洪倒了,高拱也倒了,内外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添油加醋,惹娘親過分擔憂。
” “起來吧。
” 朱翊鈞并沒有讓馮保做更多為難的事兒,他很不喜歡馮保騙李太後。
李太後隻是個婦道人家,患得患失的厲害,大明風雨飄搖,岌岌可危,隆慶皇帝又走得早,馮保再一頓胡言亂語,惹得李太後老是半夜驚醒。
馮保恭敬的磕了個頭,鄭重的說道:“謝陛下隆恩!” 此時的馮保、張居正、李太後這個鐵三角的政治聯盟,是朱翊鈞親政的最大阻礙,同樣也是年幼的他,最大的保護傘。
馮保還得用,但不是之前那樣,事事依仗着用。
“走,去常朝!”朱翊鈞大踏步向前,向着文華殿而去。
“升座!”馮保疾走幾步,來到了文華殿内,大聲的喊着,将萬曆之寶放在了丹陛月台的禦案上。
四個小黃門擡着龍椅,放在了禦案之後,每天常朝之後,龍椅都要擡下去。
“宣文武廷臣進殿!”馮保再甩拂塵,缇帥站在門前,甩了三下淨鞭,大聲的喊道:“入殿!” 門前的大漢将軍搜檢了文武大臣們,是否有夾帶兇器,群臣魚貫而入,待到站定,由張居正領二十七廷臣,五拜三叩首。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朱翊鈞手虛伸半擡,開口說道:“平身。
” 朱翊鈞打量着正中領班之人,此人正是内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