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皇帝崩殂
關燈
小
中
大
要遭受懲罰,若是聊得東西有問題,甚至會株連全族,判以酷刑。
這條法令是前幾年秦始皇焚書時頒下來的,目的是防止那些文化人談論《詩》《書》之類的經典,以古非今,影響秦國的統治。
不過因為是一刀切政策,順帶連普通的庶民黔首相聚談論的權利都給禁止了。
當時查的很嚴,可實際上這法令有違人性,再加上天高皇帝遠,在關東六國故地執行的并不好。
這幾年下來,除非有人專門向官府告發某人聚集談論反動話語,否則上面一般是不會管的。
平日裡鄉民聚在一起聊天都沒人管,怎麼突然來了這一出? 見吳廣疑惑,章伯又低聲道:“昨日縣中有人說什麼時日曷喪之類的話,被以妄言罪族刑。
還有人在食肆裡抱怨這幾年徭役重,也被抓了,估摸着會淪為刑徒。
” 吳廣立刻明白過來。
秦始皇統治天下這些年來,徭役和賦稅繁重,普通黔首積累了不少怨氣,如今趁着皇帝一死,就有人忍耐不住在言語上表達出來。
官府對此自然不會熟視無睹,肯定要抓起來嚴懲。
為了防止有人再亂說話,上面幹脆重申禁民聚語令,以嚴法禁言黔首,這樣就解決了亂說話的問題。
吳廣對此不置可否,因為這做法在後面的封建王朝并不少見。
比如那什麼“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讓他記憶猶新。
秦作為第一個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在皇帝的統治下是沒有言論自由的。
光是思想言論上的罪名就有一大堆,什麼以古非今罪、妄言罪、诽謗罪、妖言罪、非所宜言罪、投書罪等等。
其中秦法至重者,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
妄言,就是亂說話,說不利朝廷和皇帝的話。
無類,就是不分類别,無幸存者,全族男女老少一起抓的族刑。
在這種酷刑威懾下,當然沒人敢再聚在一起說話了,萬一不小心說錯了什麼,那代價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吳廣明白了今日鄉裡中格外壓抑的原因,暗歎之餘,向章伯拱手道:“多謝章伯告誡,我一定謹言慎行,不敢妄言。
” “嗯,多小心吧。
” 章伯點了點頭,又轉身往另一邊走去。
隐約間,有蒼老的歎息傳入吳廣耳中。
吳廣看着老者的背影,心頭猛的一動。
對後面朝代的平民來說,君主專制,統治者禁止百姓庶民胡亂說話,違者嚴懲,似乎是自古以來的事情,縱使反感,也相對有限。
但現在他吳廣所處的時代卻不一樣。
在秦之前,很少會有君王去管控萬民之口。
周厲王幹過這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然後就被國人暴動推翻,趕出了宗周。
之後的春秋時代,諸侯亂戰,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君王權威不算高,各國大夫、士,甚至普通國人都常常議政君王。
對于君主德行更是多有調侃,《詩》中就有不少譏諷各國君主的詩。
到了戰國時代,君主集權有所加強,但思想依舊保持開放,特别是齊魯之地,稷下學宮中百家門徒聚集,争論雄辯,議論和抨擊國政更是家常便飯。
就是這楚國,受儒學影響和封君盛行的緣故,普通庶民對于楚王的敬畏并不深,議論楚國王室的趣聞常是庶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黔首看來,六國在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為何你秦人來了,卻要連我們怎麼說話都要管了? 或許秦國舊地因為商鞅的關系,秦人在百餘年間逐漸适應了思想言論被管制的社會環境。
但在楚國故地,甚至是除去秦國本土外的天下疆域,生活在上面的六國遺民過慣了思想言論自由的日子,又怎麼能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适應和接受這個極度壓抑的社會? 官府不準黔首說出心中的怨,那黔首的怨就會在心頭壓着。
越壓越深,越壓越深,直到再也壓制不住…… 吳廣腦海中還回蕩着章伯的一聲歎息。
他轉頭,打量着周圍鄉人臉上或是壓抑,或是不忿的神情。
心頭有了些許明悟。
這條法令是前幾年秦始皇焚書時頒下來的,目的是防止那些文化人談論《詩》《書》之類的經典,以古非今,影響秦國的統治。
不過因為是一刀切政策,順帶連普通的庶民黔首相聚談論的權利都給禁止了。
當時查的很嚴,可實際上這法令有違人性,再加上天高皇帝遠,在關東六國故地執行的并不好。
這幾年下來,除非有人專門向官府告發某人聚集談論反動話語,否則上面一般是不會管的。
平日裡鄉民聚在一起聊天都沒人管,怎麼突然來了這一出? 見吳廣疑惑,章伯又低聲道:“昨日縣中有人說什麼時日曷喪之類的話,被以妄言罪族刑。
還有人在食肆裡抱怨這幾年徭役重,也被抓了,估摸着會淪為刑徒。
” 吳廣立刻明白過來。
秦始皇統治天下這些年來,徭役和賦稅繁重,普通黔首積累了不少怨氣,如今趁着皇帝一死,就有人忍耐不住在言語上表達出來。
官府對此自然不會熟視無睹,肯定要抓起來嚴懲。
為了防止有人再亂說話,上面幹脆重申禁民聚語令,以嚴法禁言黔首,這樣就解決了亂說話的問題。
吳廣對此不置可否,因為這做法在後面的封建王朝并不少見。
比如那什麼“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讓他記憶猶新。
秦作為第一個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在皇帝的統治下是沒有言論自由的。
光是思想言論上的罪名就有一大堆,什麼以古非今罪、妄言罪、诽謗罪、妖言罪、非所宜言罪、投書罪等等。
其中秦法至重者,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
妄言,就是亂說話,說不利朝廷和皇帝的話。
無類,就是不分類别,無幸存者,全族男女老少一起抓的族刑。
在這種酷刑威懾下,當然沒人敢再聚在一起說話了,萬一不小心說錯了什麼,那代價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吳廣明白了今日鄉裡中格外壓抑的原因,暗歎之餘,向章伯拱手道:“多謝章伯告誡,我一定謹言慎行,不敢妄言。
” “嗯,多小心吧。
” 章伯點了點頭,又轉身往另一邊走去。
隐約間,有蒼老的歎息傳入吳廣耳中。
吳廣看着老者的背影,心頭猛的一動。
對後面朝代的平民來說,君主專制,統治者禁止百姓庶民胡亂說話,違者嚴懲,似乎是自古以來的事情,縱使反感,也相對有限。
但現在他吳廣所處的時代卻不一樣。
在秦之前,很少會有君王去管控萬民之口。
周厲王幹過這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然後就被國人暴動推翻,趕出了宗周。
之後的春秋時代,諸侯亂戰,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君王權威不算高,各國大夫、士,甚至普通國人都常常議政君王。
對于君主德行更是多有調侃,《詩》中就有不少譏諷各國君主的詩。
到了戰國時代,君主集權有所加強,但思想依舊保持開放,特别是齊魯之地,稷下學宮中百家門徒聚集,争論雄辯,議論和抨擊國政更是家常便飯。
就是這楚國,受儒學影響和封君盛行的緣故,普通庶民對于楚王的敬畏并不深,議論楚國王室的趣聞常是庶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黔首看來,六國在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為何你秦人來了,卻要連我們怎麼說話都要管了? 或許秦國舊地因為商鞅的關系,秦人在百餘年間逐漸适應了思想言論被管制的社會環境。
但在楚國故地,甚至是除去秦國本土外的天下疆域,生活在上面的六國遺民過慣了思想言論自由的日子,又怎麼能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适應和接受這個極度壓抑的社會? 官府不準黔首說出心中的怨,那黔首的怨就會在心頭壓着。
越壓越深,越壓越深,直到再也壓制不住…… 吳廣腦海中還回蕩着章伯的一聲歎息。
他轉頭,打量着周圍鄉人臉上或是壓抑,或是不忿的神情。
心頭有了些許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