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王族来投

關燈
    在軍議上,陳勝與諸将定下了攻秦的總體戰略,明确了各部的進攻方向。

     做完決定,陳勝也不耽擱,當場便親寫诏令,命使者快馬送往王畔、宋留、鄧宗等三位楚将處。

     同時伍徐、田臧、周章等人也被交予将軍印,接着下去分配部屬,到了第二日便率軍拔營啟程。

     楚軍的行動速度很快,目的是在秦廷那邊反應過來前,盡快打下荥陽,攻入函谷。

     整個過程中,吳廣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

     不僅是因為陳勝和他聊了心的緣故,更因為在這時間點上,大多數人都對反秦事業抱有盲目的樂觀與自信。

     其原因是陳勝稱王,并複立楚國社稷,讓周圍郡縣的許多人受到鼓舞,他們紛紛殺官造反,舉旗響應。

     短短時間裡,就有新蔡、寝縣,許縣、芒縣等城池轉投楚軍麾下。

     這就是史書上說的當此之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且這個範圍随着消息的傳播,還在不斷的往外擴大。

     六國故民紛紛揭竿而起,殺秦吏而投楚,當前形勢可稱一片大好。

     這種情況下,從楚王陳勝,到中間的諸将,再到最下層的黔首,全都認為秦人就是紙老虎,伐無道誅暴秦并非口号,而是極有可能實現的未來。

     衆人情緒高漲,吳廣自然不會傻到去和他們唱反調,就算出言勸谏,估計也沒人聽,還會反嫌他唱衰。

     吳廣隻默默清點楚國府庫,并從城外軍中挑選銳卒進行訓練。

     他要在離開陳縣前,盡可能多的為未來做準備。

     當然,他也沒有忘記關注陳縣的變化。

     比如這幾日,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各地趕來陳縣。

     其中就有不少人值得注意。

     第一個便是房君蔡賜。

     “蔡賜乃舊楚時的老臣,被封于房邑,故号房君。

    ” “此人素以忠耿著稱,曾向荊王負刍多獻良策忠言。

    然負刍不聽,還遣其離朝罷歸。

    後來暴秦滅楚,負刍被執押入關中,蔡賜則回其祖地上蔡隐居。

    此人在楚地多有賢名,如今他來陳縣,對吾等來說是好事一件。

    你且代我親迎,以顯重視。

    ” 陳勝對蔡賜的到來很重視,并讓吳廣前去相迎。

     吳廣明白他的意思。

     陳勝出身寒微,靠着首義和軍事成就自立為楚王,在正統性上總是差了一些。

     如果蔡賜這個昔日舊楚忠臣前來向陳勝效忠,承認陳勝的楚王名号,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

     吳廣其實也挺好奇,在蔡賜這種舊楚老臣的眼中,他們這些泥腿子建立的楚政權是個什麼形象。

     “秦人殘虐天下,陳王奮起而舉義兵,為天下先。

    吳王領兵向西,一舉逐秦兵,皆乃天下英雄也,老朽甚為佩服。

    ” 出乎吳廣的意料,蔡賜并無猜想中的高傲與矜持,反而一見面,便向吳廣說出恭維之語,并拱手行禮。

     “房君長者,不可多禮。

    ” 吳廣忙上前攙扶,心中不免驚訝。

     這蔡賜不是被稱作忠耿老臣嗎?怎麼一見面就開始吹噓他和陳勝了。

     或是看出了吳廣的想法,蔡賜輕聲道:“自故楚淪亡,社稷為丘墟,萬民為秦虜,老朽便日夜思念有豪傑揭竿而起,奮逐暴秦。

    今陳王複楚,蔡賜願躬身效命,還望吳王引見。

    ” 吳廣打量着眼前老者白發蒼蒼的腦袋,以及那雙略顯渾濁的眼眸,從對方的話裡品嘗出一點東西。

     蔡賜的經曆有些像屈原,都是君王聽信讒言而罷黜。

     不同的是,屈原是芈姓之後,與楚懷王感情深厚,聽聞楚都淪亡後選擇跳江殉國。

     蔡賜雖是楚之賢臣,可對楚王族的忠心遠不如對整個楚國的感情。

    這十餘年他對出芈姓王族的忠誠逐漸消弭,日夜所思隻是将秦人趕出這片土地,至于誰來做這個王,他并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