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有辱斯文

關燈
    張居正看着楊博的背影,對于楊博,張居正是十分尊敬的,那句碩德之臣,不是客氣,而是真心話,楊博在遼,則薊、遼安,在京師,則九邊俱安,出将入相四十餘年,兢兢業業,守護着大明的江山。

     權盛者摧,功高者隳。

     這樣一個擎天柱石一樣的人物,是什麼,讓他的背影變得如此的佝偻?是什麼,讓他不得不屈尊來到了這全楚會館?是什麼,讓他對一個小輩兒再三祈求? 是晉黨,是人情,更是利益。

     楊博來到全楚會館,是為了晉黨。

     高拱當國時,提拔了多少晉黨之人,若是高拱以謀逆罪論,高拱的提拔的那些人,必将被削斥,晉黨必然元氣大傷。

     為了這些人,楊博不得不來到了全楚會館,和張居正當面,将話講到明處。

     楊博走出了全楚會館,看着跟在身後的葛守禮說道:“不用擔心了,白圭答應了下來,大明每況日下,他不會坐視不理,他要施展心中那些抱負,就不能讓這大明亂起來。

    ”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

    ” “唉。

    ” 楊博很理解張居正,他甚至能從張居正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剛剛進士及第,鮮衣怒馬時,他何嘗沒有那樣的雄心壯志,可是走着走着,就走成了這樣。

     張居正願意出手的原因,既不是為了考成法順利推行,也不是為了吏部尚書太宰天官的位置,以張居正的手段,考成法、吏部尚書,他有的是辦法,張居正肯應承下來,隻是為了不讓大明陷入黨锢之禍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罷了。

     繼續追查下去,罪人隻能是高拱,所有的證據也都會指向高拱,那麼就必然要對高拱提拔之人削斥,晉黨勢必絕地反撲,一場波及大明上下的黨锢,會耗盡大明為數不多的元氣。

     楊博就是捏準了這一點,才肯上門,他知道,這個生意能談成。

     “走吧。

    ”楊博揮了揮手,拄着拐杖,離開了全楚會館。

     次日的清晨,文華殿内依舊如往昔那般吵吵嚷嚷,朱翊鈞仍然讀着那卷四書直解,頗有收獲,不斷的記錄着筆記,刺王殺駕的大案,似乎沒有發生一樣。

     吏科給事中雒遵,彈劾兵部尚書譚綸、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劉斯潔,屍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其政,屬不稱當,亟行罷斥。

     譚綸,嘉隆萬年間傑出軍事家,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曾經組建鄉勇屢破倭寇,在葛埠、南灣,譚綸和戚繼光抵背殺敵,是戰友,與戚繼光并稱譚戚。

     譚綸聽聞有人彈劾,也未反駁,直接提出了緻仕,張居正看完了彈劾奏疏,隻好将給事中彈劾的奏疏發往吏部,若是事實确鑿,按照流程,彈劾奏疏送文淵閣拟票後,送司禮監批紅,走完流程,譚綸便要離任歸舊籍。

     廷議議論紛紛,朱翊鈞一言不發。

     廷議的最後一議,則是王大臣案。

     葛守禮率先對着馮保開火,葛守禮洋洋灑灑,從三代之上開始說起,再到案子本身,最後要求嚴懲馮保。

     馮保看着葛守禮坐直了身子說道:“孔夫子《禮運·大同篇》曰: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何意?” “孔夫子說,現在,最高秩序也就是道,已經消失了,天下運行,已經背離最初的道,天下所有人都隻能顧得上自己小家,人們各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各自愛各自的子女,财物和勞力,皆私,權力、财富、山川河流,完全變成了世襲,并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

    ” “到了這個時候,詭僞、欺詐、奸邪、狡猾、勾心鬥角便開始發生,戰争和天下大亂因此而起。

    ” “葛總憲是讀書人,咱家是個太監,咱家這段解讀的可對?” 葛守禮眉頭緊蹙的說道:“對,你不要顧左右而言他!” 馮保搖頭說道:“這怎麼是顧左右而言他呢,葛總憲,高拱有了事兒,你就這麼急匆匆的跳了出來,三番五次的要把手伸進這宮裡來,是不是各親其親?眼下大明朋黨勾結,彼此攻讦,是不是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天下變成這番模樣,你們把罪責都推到我們宦官的頭上;現在,王大臣刺王殺駕答案,你們還是把罪責推到我們宦官的頭上。

    ” “是高拱勾結陳洪犯下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你卻對咱家指指點點,糾纏不休。

    ” “到底是誰在顧左右而言他!” “你!”葛守禮指着馮保,居然一時間說不出話來,實在是馮保這番話,邏輯嚴密,是用他的話堵了他的嘴。

     馮保懶洋洋的說道:“你們但凡是對陛下、對太後有那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