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除夕拜山忆先辈

關燈
    黃顯彩扛着鋤頭,黃顯峰拿着鐮刀提着裝着香燭等物品的竹籃,黃康才則拎把菜刀提着蛇皮袋,三人往山丘田那邊的小山上走去,第一站先到黃顯彩爺爺墳前。

     黃顯彩小時候來上墳時看到墓碑上斑駁的刻字,發現上面有兩個名字。

    經黃康才解釋知道爺爺這輩有四個親兄弟,爺爺排行第三,其中最小的一個也就是同一個院子裡的四堂叔公,他也隻比黃康才大五歲,從小還是黃顯彩奶奶一起帶大的。

    黃康才說他上幾輩的人命都不長久,很多都是隻活到四五十歲,那時候很多人容易積勞成病,然後很容易就走人。

     黃康才也是還在不到十歲之前,黃顯彩的爺爺就去世了,所以别說黃顯彩都沒有一點概念,連黃康才都隻剩下一點點印象。

    另外一個堂二伯公據說很年輕時候就得了痨病走的早,現在就跟黃顯彩爺爺在同一個墳墓裡。

     而大堂伯公則早早就參加革命參加紅軍,據說還當上了連長以上什麼官職,但黃顯彩奶奶也不太懂那些,後來也是犧牲在長征路上。

    因為他們兩個都沒有留下後代,所以大堂伯公犧牲了,建國後在梳理革命曆史時,找到了家庭關系,堂叔家一直挂有“烈屬之家”的牌匾。

    黃顯彩還經常有看到村鎮幹部過年過節慰問烈屬時來堂叔家,還有給四堂叔公發紅包表示慰問。

     小時候黃顯彩看這個牌匾搞不清楚原因,稍微長大後聽奶奶和爸爸說起來才知道。

    後來幾個堂兄弟在家裡閑聊時候,堂叔還在感歎說太可惜了,大伯(也就是黃顯彩的大堂伯公)要是沒有犧牲在長征路上,活到建國到現在,那也應該都成為不小的官了吧,那咱家至少也跟着沒有那麼貧苦了。

     隻是世界上沒有什麼如果,而且當初為了建立現在和平安定的社會,有多少先烈抛頭顱灑熱血的,總是要有人犧牲。

     也就是說黃顯彩奶奶一直從未想過改嫁,獨自一人含辛茹苦把黃康才四兄妹和小叔子一起拉扯大。

    每當黃康才說起這些都是感慨萬分,黃顯彩聽得也是對奶奶感到由衷的佩服和尊敬。

    特别是從所學的曆史和看過的不少書中得知,那些艱難日子挺過來的老一輩人都着實不容易,而客家女性的堅韌不拔和辛勤勞動的品質也是顯露無疑。

     黃顯彩奶奶在村裡也是獲得所有人的敬重。

    老一輩的人說起她來都說她年輕時候紮紮實實勞動幹活,拼着老命把幾個小孩養大成人,同時她又心底善良,從沒有想過占其他人的什麼便宜,處事公平公正,對村裡的其他小孩子們也都很有愛心。

    因此,每年年初一村裡走家串戶拜年的時,基本上村裡每家人都會早早先來黃顯彩拜年。

     到了爺爺和二堂伯公的合墓前,墳墓曆經幾十年,墓碑後的小土包已經跟山坡融為一體。

    父子三人先把墳前墳後的雜草割掉,把小灌木鋤掉,并清理幹淨墓碑前的枯枝爛葉。

     黃康才讓兩兄弟把草紙以扇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