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冬季生活(织布)

關燈
    巡視完院落周圍,發現并無異常後,樹杈便跟熊皮等人一起,去一間空的房間裡剝麻。

     秋季的時候,張洪從最早發現野生黃麻的附近,又發現了很多黃麻,在收割完大部分并保留了部分種子後,全部曬幹并在靠近小溪邊的池塘裡漚,将裡面的蛋白質等給漚完之後,剩下的隻有麻杆和纖維,部落裡的網、繩子都是用這樣的方法獲得的原材料。

     剝麻不是一件很費力氣的事情,但絕對考驗耐心,所幸熊部落的族人都不是太缺乏耐心,而且對他們來說,一邊剝一邊跟人聊天,用學習到的語言和文字進行交流,時間過得飛快,也遠比之前呆在山洞裡睡覺有意思。

     張洪需要大量的麻,不僅僅是制作繩子和網,更重要的是需要把麻布給做出來。

     一直到宋代,中國人身上的衣服材料都是以麻布為主,可見麻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性。

    麻布跟獸皮相比,有天然的優勢,麻是植物,種植與收獲十分方便,而且處理起來也沒有多大難度; 其次是麻可以再生,隻要留好種子,來年還能繼續收獲; 最後就是麻制成的布料,裁剪起來也比較方便,而且天氣炎熱時穿,不會跟獸皮一樣捂出一身痱子來。

     麻纖維與麻杆分離後,麻皮需要再次晾曬,幹燥後用手将麻皮撕成細細的麻線,再用手搓成一根根粗細大緻相同的麻線,并将接頭處給纏繞結實;之後再次浸水,使其軟化,并把麻線搓好在短棍上繞成一捆,使其不松散,放置一段時間後,将繩卷解開,纏到工字架上,散開後進行晾曬。

    之後可以将繩子投入到草木灰水中煮,去除雜質和麻皮中殘留物,搓洗晾曬後,就可以進行織麻了。

     原料之前也收獲不少,但如何織麻布卻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不是張洪不知道原理,織布是用麻線的經線和緯線互相交錯而成,而布匹的好壞除了與原材料有關,還與技藝和織布機有關。

    現代化的織布機就不要想了,現在隻能用最簡單的辦法來進行織布了。

     張洪先是讓人将麻線繞到一根根小木棍上,繞成兩頭細,中間粗的錠子之後,将一排排40個錠子固定在兩根提前用火炭燒出洞的木棍中間,使錠子可以轉動而不掉落。

     織布機核心的地方在于三塊一掌寬、長約半米的梳理闆上,弄出這幾塊木闆,張洪就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因為沒有工具,隻能用拼接的方式,在兩根細木棍上打孔,并每隔一根繩子的寬度再打一個孔,用更細的木棍插在孔中,這樣就做好了一塊梳理闆。

     兩塊梳理闆和一塊壓緊闆同時穿線,兩塊梳理闆用繩子連在一起,繞過織床上方的橫杆,一塊梳理闆在向下的時候,另外一塊就往上;将錠子上的麻繩以此穿過其中一塊梳理闆中間的縫和壓緊闆,随後固定在另一端的橫杆上。

     穿過兩塊梳理闆的繩子分别是單數的錠子和雙數的錠子。

    兩根梳理闆一前一後,而在側面,則是一根兩頭細中間略寬的梭子,梭子上穿着一根麻繩,作為緯線,當其中一塊梳理闆向上移動時,穿過這個梳理闆的麻線就與另外一塊梳理闆的麻線形成了一個夾角,用帶着麻繩的梭子穿過這個夾角,再使兩塊梳理闆的位置交換,用壓緊闆壓實,重複以上動作,就能織出一塊布了。

     這個步驟需要多人進行配合,張洪為此将族中年輕的女子都給喊了過來,利用這種辦法,4個人一組,半天可以織出寬在30公分、長約5米的麻布。

    布太窄,連做衣服都不合适,張洪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畢竟現在的部落,最缺的其實是各類工具,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合适的材料。

     這種棉布也不是沒有用處,讓族中的女子用骨針給兩塊布縫好,這樣就有了寬約60公分的麻布,多次縫制就能得到足夠做衣服的布匹。

     族中的女子很快就掌握了這樣的技術,而随着經驗的積累和問題的逐一解決,在一個多月以後,制造出來簡易的織床能夠一次性容納更多的麻錠,布匹的寬度也達到了60公分,而且布的經緯線也越來越細,織出的布也越來越平整和柔軟了。

     當然,部落裡存着的麻就算是全部織成麻布,也織不了多少布出來。

    但是張洪還是奢侈地用最早織出的布制作了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偶爾會有斷裂的纖維紮到皮膚上,其他的跟後世的衣服差不多。

     穿上這件衣服後,族人們眼中滿是好奇和羨慕的目光,雖然不知道族長做這個布出來有什麼用,但眼看着一株黃麻從植物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