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初夏
關燈
小
中
大
玩,幫外公外婆做一些家務事。
做完了家務事又帶着大松去武棚鄉街上走一走,武棚公社一個小鎮,當時還不很長,但是供銷社,郵政所,農機站,學校,衛生院,公社政府大院,酒廠樣樣俱全。
也是當地的政治文化進擊的中心,本鄉大約一萬一千人。
來到武棚當然要了解武棚,大松爸爸也喜歡研究一些風土人情,喜歡問當地的一些老年人,了解當地過去的一些曆史。
武棚的來曆,武棚,武棚肯定與武術有關。
因為清代的儀隴的武舉人饒解元就住在武鵬鄉曾家溝村,離外公家不到500米儀隴武舉人|清代饒解元的傳奇一生 什麼是解元? 明清的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饒解元,本名饒承元,又名饒承家,客家人。
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歲)二月二十二日,卒于嘉慶(丙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申時,享年54歲。
饒解元幼年讀書習武,乾隆丁未年鄉試第一。
至乾隆六十年,又名乾隆乙卯科,府試第一,院試第一,中武解元,封饒承元為輔駕,曾領兵鎮守川北的蒼溪、阆中。
清嘉慶年間,當時白蓮教的郭刀刀、王三槐等人在蒼溪、阆中起義,殺富濟貧。
饒解元帶領本地團練和青年壯士打敗了他們,在蒼溪、阆中、儀隴一帶傳為佳話。
至1950年土改時,饒解元曾用過的兩把大刀從石佛鄉雙祠村祠堂由四個地主擡往儀隴縣永樂鎮(當時為永樂區),上交給儀隴縣文化館,每把重128市斤(1市斤為500克)。
石佛鄉雙祠堂村(距曾加溝村一公裡路)白果壩的饒氏宗祠廣場,廣場旁邊正是饒氏宗祠的下祠堂,與下祠堂上下相隔200多米的半坡上便是饒氏宗祠的上祠堂。
在饒氏宗祠廣場上,有一些饒姓的老人,據老人們講,雙祠堂村白果壩是儀隴饒氏家族的始祖地,在當地饒氏族人心目中,上下兩座祠堂是家族崇宗祀祖之地,更是他們的傳家寶。
在饒氏祠堂,也有詳細介紹:饒姓的高祖饒明達、饒明遠兄弟叔侄8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通過“湖廣填川”,離開湖廣省(當時把廣東,廣西稱為湖廣省)韶州府乳源縣,來到四川儀隴縣,定居于該縣白果壩(今為石佛鄉雙祠村)。
客家人曆來重視耕讀傳家,饒氏先祖先後出過三個進士。
第一個進士便是饒氏二世祖饒于勳,饒于勳年僅5歲便跟随父饒明遠來到石佛鄉,二世祖饒于勳自幼勤奮好學,然而屢試不中,64歲補凜中考錄取歲進士,住在武棚鄉曾家溝村,如今,當地仍有接管廳、桅杆房子等地名。
第二個進士是饒氏四世祖饒承元,清朝乾隆年間,饒承元習得一身好武藝,清乾隆乙卯年(1759)中武舉第一名,人稱饒解元,清乾隆乙未年(1775)賜進士,饒解元使用兩把春秋大刀作為兵器,每把大刀重為128市斤,曾立桅杆,現有桅杆蹬石立在下祠堂兩側。
第三個進士是饒氏五世祖饒卿台,自幼聰慧,博覽群書,32歲中進士,拔貢。
現在保存在儀隴縣檔案館的饒氏家譜正是饒卿台所着。
清光緒年間,饒氏六世祖饒祖錫、饒祖監修建上下兩座祠堂,雙祠村因此而得名。
時至今日,關于饒解元的故事,儀隴當地人到現在都一直津津樂道,都在學習這種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文化精神。
[武棚鄉(已撤銷,作者寫稿時,提前劇透),隸屬于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地處儀隴縣中部,東鄰石佛鄉,南依永樂鎮,西連保平鎮、樂興鄉,北接丁字橋鎮,距儀隴縣城45千米,[2]區域總面積19.6平方千米。
[5] 1950年9月,設武棚鄉;1994年9月,永樂鎮析置武棚鄉;[2]2019年,撤銷武棚鄉,劃歸永樂鎮管轄。
[1]截至2018年末,武棚鄉戶籍人口為人。
[5]截至2018年10月31日,武棚鄉下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3]鄉人民政府駐紅廟子村1社。
[2] 截至2018年末,武棚鄉有工業企業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 曾家溝大隊至五棚街道,是一個大平壩,有廣茂的水稻田水稻田,全是上等的水田,田很大,兩三畝,四五畝的大田都有。
上面有曾家溝水庫,所以這裡的水田每年都能保産保收。
這裡當時也沒有公路,曾家溝大道也是一條古代驿道,從永樂經武棚過曾家溝到樂興必經之路。
這裡的秧苗剛剛插了不久,已經轉清,開始發新芽,田裡的水波已經漸漸被秧苗遮擋,秧苗長勢很好啊,加上水源條件好,地理條件也有優勢,光照特别好,因為四面沒有大樹遮擋陽光。
到了秋季,這肯定又會獲得一個大豐收。
爸爸背着大松沐浴在這溫暖的陽光下,走在這寬敞的跑馬田埂(大道)上,大松高興得合不攏嘴,背簍裡一蹦一蹦的嘻嘻哈哈的大笑,可能是新的環境,他非常興奮。
爸爸背着大松到處走一走,這裡看一看,那裡參觀參觀,差不多轉了兩個多小時又回到了外婆家,準備中午飯了。
學校中午也放學了,社員們也收工了,大家都回家準備吃午飯了。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
做完了家務事又帶着大松去武棚鄉街上走一走,武棚公社一個小鎮,當時還不很長,但是供銷社,郵政所,農機站,學校,衛生院,公社政府大院,酒廠樣樣俱全。
也是當地的政治文化進擊的中心,本鄉大約一萬一千人。
來到武棚當然要了解武棚,大松爸爸也喜歡研究一些風土人情,喜歡問當地的一些老年人,了解當地過去的一些曆史。
武棚的來曆,武棚,武棚肯定與武術有關。
因為清代的儀隴的武舉人饒解元就住在武鵬鄉曾家溝村,離外公家不到500米儀隴武舉人|清代饒解元的傳奇一生 什麼是解元? 明清的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饒解元,本名饒承元,又名饒承家,客家人。
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歲)二月二十二日,卒于嘉慶(丙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申時,享年54歲。
饒解元幼年讀書習武,乾隆丁未年鄉試第一。
至乾隆六十年,又名乾隆乙卯科,府試第一,院試第一,中武解元,封饒承元為輔駕,曾領兵鎮守川北的蒼溪、阆中。
清嘉慶年間,當時白蓮教的郭刀刀、王三槐等人在蒼溪、阆中起義,殺富濟貧。
饒解元帶領本地團練和青年壯士打敗了他們,在蒼溪、阆中、儀隴一帶傳為佳話。
至1950年土改時,饒解元曾用過的兩把大刀從石佛鄉雙祠村祠堂由四個地主擡往儀隴縣永樂鎮(當時為永樂區),上交給儀隴縣文化館,每把重128市斤(1市斤為500克)。
石佛鄉雙祠堂村(距曾加溝村一公裡路)白果壩的饒氏宗祠廣場,廣場旁邊正是饒氏宗祠的下祠堂,與下祠堂上下相隔200多米的半坡上便是饒氏宗祠的上祠堂。
在饒氏宗祠廣場上,有一些饒姓的老人,據老人們講,雙祠堂村白果壩是儀隴饒氏家族的始祖地,在當地饒氏族人心目中,上下兩座祠堂是家族崇宗祀祖之地,更是他們的傳家寶。
在饒氏祠堂,也有詳細介紹:饒姓的高祖饒明達、饒明遠兄弟叔侄8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通過“湖廣填川”,離開湖廣省(當時把廣東,廣西稱為湖廣省)韶州府乳源縣,來到四川儀隴縣,定居于該縣白果壩(今為石佛鄉雙祠村)。
客家人曆來重視耕讀傳家,饒氏先祖先後出過三個進士。
第一個進士便是饒氏二世祖饒于勳,饒于勳年僅5歲便跟随父饒明遠來到石佛鄉,二世祖饒于勳自幼勤奮好學,然而屢試不中,64歲補凜中考錄取歲進士,住在武棚鄉曾家溝村,如今,當地仍有接管廳、桅杆房子等地名。
第二個進士是饒氏四世祖饒承元,清朝乾隆年間,饒承元習得一身好武藝,清乾隆乙卯年(1759)中武舉第一名,人稱饒解元,清乾隆乙未年(1775)賜進士,饒解元使用兩把春秋大刀作為兵器,每把大刀重為128市斤,曾立桅杆,現有桅杆蹬石立在下祠堂兩側。
第三個進士是饒氏五世祖饒卿台,自幼聰慧,博覽群書,32歲中進士,拔貢。
現在保存在儀隴縣檔案館的饒氏家譜正是饒卿台所着。
清光緒年間,饒氏六世祖饒祖錫、饒祖監修建上下兩座祠堂,雙祠村因此而得名。
時至今日,關于饒解元的故事,儀隴當地人到現在都一直津津樂道,都在學習這種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文化精神。
[武棚鄉(已撤銷,作者寫稿時,提前劇透),隸屬于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地處儀隴縣中部,東鄰石佛鄉,南依永樂鎮,西連保平鎮、樂興鄉,北接丁字橋鎮,距儀隴縣城45千米,[2]區域總面積19.6平方千米。
[5] 1950年9月,設武棚鄉;1994年9月,永樂鎮析置武棚鄉;[2]2019年,撤銷武棚鄉,劃歸永樂鎮管轄。
[1]截至2018年末,武棚鄉戶籍人口為人。
[5]截至2018年10月31日,武棚鄉下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3]鄉人民政府駐紅廟子村1社。
[2] 截至2018年末,武棚鄉有工業企業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 曾家溝大隊至五棚街道,是一個大平壩,有廣茂的水稻田水稻田,全是上等的水田,田很大,兩三畝,四五畝的大田都有。
上面有曾家溝水庫,所以這裡的水田每年都能保産保收。
這裡當時也沒有公路,曾家溝大道也是一條古代驿道,從永樂經武棚過曾家溝到樂興必經之路。
這裡的秧苗剛剛插了不久,已經轉清,開始發新芽,田裡的水波已經漸漸被秧苗遮擋,秧苗長勢很好啊,加上水源條件好,地理條件也有優勢,光照特别好,因為四面沒有大樹遮擋陽光。
到了秋季,這肯定又會獲得一個大豐收。
爸爸背着大松沐浴在這溫暖的陽光下,走在這寬敞的跑馬田埂(大道)上,大松高興得合不攏嘴,背簍裡一蹦一蹦的嘻嘻哈哈的大笑,可能是新的環境,他非常興奮。
爸爸背着大松到處走一走,這裡看一看,那裡參觀參觀,差不多轉了兩個多小時又回到了外婆家,準備中午飯了。
學校中午也放學了,社員們也收工了,大家都回家準備吃午飯了。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