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初夏
關燈
小
中
大
端午節外婆家的午飯非常豐盛,喝酒吃飯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今年的風調雨順,所以搶收搶種都非常及時,前些年,相比這芒種節,很多地方還在栽秧栽種,可好芒種節前基本上摘完了,除非很多高山的地方,還有一小部分沒有栽完,還在等待時機,有句俗話叫做芒種芒芒栽,芒種節前後也就是這樣的好時節,根據老天下雨的情況而定,如果風調雨順,就可以提前把它搞完,就沒有必要延後時間。
是山上的掃地,還有很多還在搞,哦,要比紅薯重要一點,紅薯是旱地,水稻必須等雨水,隻要雨水一充足,就要先把水稻搞完,最後抽時間再去栽紅苕。
外婆家過節,他們是一家一天,外公第一天,二公公第二天,三公公第三天,都是全家一起到。
這樣他們的家庭非常團結和睦,從來不分彼此,外面的人也很多向他們學習,給旁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旁人們學習的榜樣。
端午節上午休息,下午繼續幹活,那午飯外公舅舅他們又去生産隊幹活,把紅苕地的地塊處理一下,這幾天他們栽完秧,但是紅薯還沒有栽完,等待時機再栽紅薯。
他們生産隊的人吃完飯,下午都去地裡幹活,見了面打打招呼,聊聊天,說今天中午吃的什麼,喝的什麼,今天的節過的怎麼樣?來了多少客人,坐了幾桌,大家對這些問題都非常興奮和好奇。
這些話題好像也不是什麼正經話題?但普通老百姓也離不開這些話題,這是一年四季都會談到的話題。
吃喝拉撒柴米油鹽,這就是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最接地氣的話題。
大家在地裡幹活,邊幹活邊聊天,有時候還講講笑話,當然,這與工廠上班肯定是不一樣的,在土地上幹活這個自由程度就好多了,一般的情況是把這塊土地今天下午幹完就可以了。
要在農時之内完成了栽種就非常好了,不誤農時,這是種莊稼的最基本的底線。
初夏時節,氣溫非常舒适,不高不低,人們一邊打理土地,一邊清理地邊的野草,把那些沒有用的灌木叢全部砍掉,以免遮擋陽光,丘陵地帶的土地就是這個特點,山中有地,地邊有山,為了莊稼有時候不得不犧牲一些灌木叢,有價值的大樹一般不會清除,如果雜草不及時清理,就會長向地中間影響莊稼地的産量,當農民之所以辛苦,就是與這些自然界的一些沒用的東西作鬥争。
該留的留,該清除的清除,使地塊與林地之間得到最大的優化。
除的雜草還可以背回家當柴火做燃料,所以大家也借助這個機會就多搞一些雜草樹枝,一并帶回家準備一些燃料,管理人員也不好說閑話。
雜草雜木,樹根全部從地中間清除,這樣就可以少與莊稼争奪肥料。
是的,雜草之類的全是人工物理清除,沒有除草劑之說,農村根本沒有聽說過。
多年以後,終于有了除草劑,那事後面再表。
大家整理了一下午的土塊兒地,主要是炮燒香還是準備摘紅薯,因為這裡播種玉米的話,水源條件不是很好,挑水澆水非常困難,栽紅薯就方便多了,紅薯耐旱。
種莊稼也是因地制宜,不是一概而論。
大舅舅在生産隊的加工房做事,面條加工店,這是他們生産隊的一大特色,打米房有面條加工房,比其他村先進一點。
外公這個生産隊比其他生産隊也相對富足一點。
至少他們有一點賺錢的意識,或多或少有一點生意頭腦,當然,這與他們生産隊的隊長的管理能力有關。
舅舅他們做面條生意,面條加工,面條兌換小麥,也為生産隊賺了不少的收入。
他們組織社員調整面條,去附近的場鎮調換買賣交換做各種差異化的生意,他們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别看是一個小小的加工坊,可是他們的收入還真不少,相當于生産隊20%的收入,生産隊100多号人,而加工坊就三個人,他們相當有商業頭腦。
晚上還是在外公家吃飯?夥食當然不差,外婆做飯的手藝附近都是很出名的。
一般的大廚也沒有幾個能超過她。
吃完晚飯,大家坐在院子裡乘涼,今天是初五,一彎新月緩緩升起來了。
一邊聽音樂聊天,音樂是用三用唱機放的唱片,“洪湖水呀,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這首歌非常優美,也非常好聽,基本人人會唱個個能唱,家喻戶曉是當時的經典歌曲。
用三用唱機播放整個曾家溝都能聽見這優美的聲音。
還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智鬥等唱片,大家玩得也挺開心晚上九點大家都才休息。
不能玩得太晚,因為第二天還要下地幹活。
第二天早晨是在二公公家吃早餐,早餐也是按過節的正餐舉行的,川北人有個習慣,早餐不是随随便便吃一點包子,稀飯,豆漿,油條,這餐跟午餐,晚餐一樣。
隻是有時候自己方便的時候就搞一點包子稀飯,豆漿油條,但正規的吃法是不這樣吃的,特别是有客人的時候,都是大魚大肉也喝酒,但是随着時代的變遷,這些早餐大都有改進,現在早晨就是稀飯面條,饅頭之類,以前絕對不是這樣吃早餐的,肯定是有魚有肉,有酒的。
這是五十年前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簡一的方式大不一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早餐後二公公去學校教書了,三公公去水庫上班了。
其他的該上學的上學,該去生産隊幹活的幹活。
爸爸媽媽是客人,又陪着大松和大松的弟弟在家裡
因為今年的風調雨順,所以搶收搶種都非常及時,前些年,相比這芒種節,很多地方還在栽秧栽種,可好芒種節前基本上摘完了,除非很多高山的地方,還有一小部分沒有栽完,還在等待時機,有句俗話叫做芒種芒芒栽,芒種節前後也就是這樣的好時節,根據老天下雨的情況而定,如果風調雨順,就可以提前把它搞完,就沒有必要延後時間。
是山上的掃地,還有很多還在搞,哦,要比紅薯重要一點,紅薯是旱地,水稻必須等雨水,隻要雨水一充足,就要先把水稻搞完,最後抽時間再去栽紅苕。
外婆家過節,他們是一家一天,外公第一天,二公公第二天,三公公第三天,都是全家一起到。
這樣他們的家庭非常團結和睦,從來不分彼此,外面的人也很多向他們學習,給旁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旁人們學習的榜樣。
端午節上午休息,下午繼續幹活,那午飯外公舅舅他們又去生産隊幹活,把紅苕地的地塊處理一下,這幾天他們栽完秧,但是紅薯還沒有栽完,等待時機再栽紅薯。
他們生産隊的人吃完飯,下午都去地裡幹活,見了面打打招呼,聊聊天,說今天中午吃的什麼,喝的什麼,今天的節過的怎麼樣?來了多少客人,坐了幾桌,大家對這些問題都非常興奮和好奇。
這些話題好像也不是什麼正經話題?但普通老百姓也離不開這些話題,這是一年四季都會談到的話題。
吃喝拉撒柴米油鹽,這就是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最接地氣的話題。
大家在地裡幹活,邊幹活邊聊天,有時候還講講笑話,當然,這與工廠上班肯定是不一樣的,在土地上幹活這個自由程度就好多了,一般的情況是把這塊土地今天下午幹完就可以了。
要在農時之内完成了栽種就非常好了,不誤農時,這是種莊稼的最基本的底線。
初夏時節,氣溫非常舒适,不高不低,人們一邊打理土地,一邊清理地邊的野草,把那些沒有用的灌木叢全部砍掉,以免遮擋陽光,丘陵地帶的土地就是這個特點,山中有地,地邊有山,為了莊稼有時候不得不犧牲一些灌木叢,有價值的大樹一般不會清除,如果雜草不及時清理,就會長向地中間影響莊稼地的産量,當農民之所以辛苦,就是與這些自然界的一些沒用的東西作鬥争。
該留的留,該清除的清除,使地塊與林地之間得到最大的優化。
除的雜草還可以背回家當柴火做燃料,所以大家也借助這個機會就多搞一些雜草樹枝,一并帶回家準備一些燃料,管理人員也不好說閑話。
雜草雜木,樹根全部從地中間清除,這樣就可以少與莊稼争奪肥料。
是的,雜草之類的全是人工物理清除,沒有除草劑之說,農村根本沒有聽說過。
多年以後,終于有了除草劑,那事後面再表。
大家整理了一下午的土塊兒地,主要是炮燒香還是準備摘紅薯,因為這裡播種玉米的話,水源條件不是很好,挑水澆水非常困難,栽紅薯就方便多了,紅薯耐旱。
種莊稼也是因地制宜,不是一概而論。
大舅舅在生産隊的加工房做事,面條加工店,這是他們生産隊的一大特色,打米房有面條加工房,比其他村先進一點。
外公這個生産隊比其他生産隊也相對富足一點。
至少他們有一點賺錢的意識,或多或少有一點生意頭腦,當然,這與他們生産隊的隊長的管理能力有關。
舅舅他們做面條生意,面條加工,面條兌換小麥,也為生産隊賺了不少的收入。
他們組織社員調整面條,去附近的場鎮調換買賣交換做各種差異化的生意,他們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别看是一個小小的加工坊,可是他們的收入還真不少,相當于生産隊20%的收入,生産隊100多号人,而加工坊就三個人,他們相當有商業頭腦。
晚上還是在外公家吃飯?夥食當然不差,外婆做飯的手藝附近都是很出名的。
一般的大廚也沒有幾個能超過她。
吃完晚飯,大家坐在院子裡乘涼,今天是初五,一彎新月緩緩升起來了。
一邊聽音樂聊天,音樂是用三用唱機放的唱片,“洪湖水呀,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這首歌非常優美,也非常好聽,基本人人會唱個個能唱,家喻戶曉是當時的經典歌曲。
用三用唱機播放整個曾家溝都能聽見這優美的聲音。
還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智鬥等唱片,大家玩得也挺開心晚上九點大家都才休息。
不能玩得太晚,因為第二天還要下地幹活。
第二天早晨是在二公公家吃早餐,早餐也是按過節的正餐舉行的,川北人有個習慣,早餐不是随随便便吃一點包子,稀飯,豆漿,油條,這餐跟午餐,晚餐一樣。
隻是有時候自己方便的時候就搞一點包子稀飯,豆漿油條,但正規的吃法是不這樣吃的,特别是有客人的時候,都是大魚大肉也喝酒,但是随着時代的變遷,這些早餐大都有改進,現在早晨就是稀飯面條,饅頭之類,以前絕對不是這樣吃早餐的,肯定是有魚有肉,有酒的。
這是五十年前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簡一的方式大不一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早餐後二公公去學校教書了,三公公去水庫上班了。
其他的該上學的上學,該去生産隊幹活的幹活。
爸爸媽媽是客人,又陪着大松和大松的弟弟在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