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抵达南京

關燈
    “無妨,基礎先打好,現在可就容易多了,随軍家屬往南京運了幾十萬人,青壯不少,就看你們怎麼做宣傳動員工作了。

    ” “另外,北地已經基本完了,稍後向南方逃命的難民不少,本宮已經向整個北地發了南遷旨意,但多少人願意背井離鄉,還尚未可知,想來不會少,但也不會太多。

    ” 邊走邊參觀上海新軍建設,突然,腦子靈光一閃,大笑道:“唔。

    。

    。

    本宮倒是給忘記了,這裡是浙江啊,還有比浙江更好的兵源嗎?” “本宮可是記得我大明第一軍,可就是戚少保在浙江招的浙兵了,你們可以借鑒一下嘛,若本宮沒有記錯,戚家軍招的是礦兵吧?” “聽聞浙江太湖兩岸的宗族,開礦為生,常常因沖突兩個宗族火并,連官府都不敢管,勇猛可見一般,當年能招,現在一樣可以。

    ” “還有《紀效新書》說的,纖夫可是好兵源啊,現在運河停擺,山東到南直,成千上萬的纖夫失業,可不正是你們招人的好時機?” “不要怕多,這種吃苦耐勞的,召他個十幾萬先,饷銀不一定有多少,但最起碼吃住不成問題,在上海縣,招來之後,讓他們先建設民居,這上海别的不多,空地可是大把的。

    ” “你們規劃一下黃浦江兩岸,浦東的沼澤區填石填土,全是一望無際的平整地,之後讓這次遷徙而來的軍屬也可以定居這邊,在淺灘築牆阻斷潮汐海浪,大把的土地就出來了,有人有地害怕不能興盛?” “徐知縣?你意下如何?這要是做好了,可全是你的功績啊,日後縣志必然給你刻碑立傳,千古留名不在話下。

    ” “臣聞殿下一席話,如讀十年書啊,殿下這些妙想,臣佩服的五體投地,殿下剛到便能一眼看出如此多的治理之法,将來必是一代聖君,大明必将在殿下的治理下中興,重現永樂盛世。

    臣為殿下賀,為我大明賀。

    ” 徐遠是崇祯十六年的三甲進士,來到上海剛剛一年,感覺自己年輕,沒什麼治理地方的經驗,所以也沒什麼理念。

     現在看到比他年輕的多的太子殿下,下船走了沒多遠,就提了這麼多有用的法子,這才自我慚愧不已,要不說人是太子,而我隻是個小縣令呢。

     “說的不錯,臣可不是奉承之言,殿下提的幾條法子,臣覺得都很有施行的可能,特别是浙兵和纖夫的提議,令臣眼前一亮啊。

    ” “臣依着北地的法子,在南方确實不好用,南方流民少,正經的農家子弟過得又還算殷實,想來參軍的還真就不多。

    ” “現在聽殿下一說,臣也是想起了,這浙兵可不就是得照着戚少保的法子招嘛,真是騎驢找驢,讓殿下笑話了。

    ”盧象升也是心結盡開,開懷說道。

     “哈哈,說起戚少保,現在後人如何?戚家随太祖開國,曾是太祖親軍,遠征雲南,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在嘉靖朝,又是出了戚少保這樣的大将軍,朝廷可不能虧待了功臣之後啊。

    ”朱慈烺突然有感而發。

     “這個臣倒是了解一些,戚少保的子孫世襲登州衛指揮使,過得倒也不錯,領戚家軍的戚金将軍,于天啟元年奉诏北上,與馬家的白杆軍馳援遼陽。

    ” “在渾河遭遇合圍,兩軍七千人陣斬建奴一萬有餘,傷者無算,最終力竭被殲,實乃我大明一大損失啊,此後馬家白杆兵由秦夫人領兵重組,而戚金将軍的三個兒子遷居隐姓埋名,不問世事了。

    ” 盧象升無不惋惜的說着明末這兩支戰力最強的軍隊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啊,朝廷,确實有些寡恩,但相同的境遇,表現卻大為不同。

     戚家遁世,馬家在秦夫人的帶領下,卻是兢兢業業奉朝廷調令,東征西讨多年,從無怨言,這般的土司,可真是大明獨一份啊。

     “呵呵,都是我大明的好男兒,好樣兒的,建奴也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一刀下去照樣飙血,本宮不覺得他們有什麼了不起。

    ” “世人都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呵呵,充分說明了他們的弱點,區區數十萬建奴,有什麼可怕的,我大明有八千萬人,十個換一個,建奴再多一倍都不夠殺的。

    ” 朱慈烺停下腳步,轉身看下身後跟着的一衆将領和内閣、尚書等發配來第一軍、第二師等任職的文臣,這才語氣激昂的說道:“我大明的男兒才是最勇猛的,女真建奴的滿萬不可敵,呵呵,簡直就是笑話。

    ” “我太祖、成祖皇帝,開疆拓土的時候,蒙古騎兵以十萬計,照樣被打的丢盔棄甲,建奴的區區一萬騎又算的了什麼?” “我大明這幾十年來,軍備松弛,馬政崩壞,軍力下滑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不行了,而是國家的腐朽,是國家财政的腐朽。

    ” “從首輔張居正的改革被停止後,大明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這數十年間,國家的一切問題,最終就兩個字,沒錢。

    是幹什麼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