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从了墩到吐峪沟

關燈
    胖乎乎的大媽名字是巴哈伊。

     她驕傲地說,她和丈夫買買提都是文保員,負責看守這座烽燧,每天的工作就是巡邏和檢查,“像愛護自己的眼珠子一樣愛護它。

    ” “守了好多好多年。

    ”巴哈伊大媽說,“買買提幾十年前就守在這裡。

    我來跟他結婚,走了那麼遠的路,一路走一路哭,眼淚哭幹了還沒走到。

    ” 那時還沒有國道,茫茫戈壁方圓幾十裡不見人煙。

    他們在軍墾團場有房子,為了守護烽燧才把家安在這裡。

     姜南跟着巴哈伊大媽走近黃土夯成的烽燧,在尋找曆史痕迹的同時,也聽了許多現在的故事。

     沙塵暴來了,要用這些木闆擋住豁口,把風沙擋在外面。

     暴風雪來了,天一放晴就要鏟雪,就怕雪化成水鑽進黃土。

     手裡的紅柳木棒,趕走過野兔,趕走過狐狸,趕走過狼,甚至趕走過一群盜墓賊。

     …… 一個瘦削的身影從斷壁殘垣中走出來,巴哈伊大媽叫了一聲“買買提!” 兩個老人站在一起,高高興興用維吾爾語交談起來,大媽朝草叢裡比劃,大概是在說她趕走了幾隻野兔。

     這時的頭頂沒有星空,隻有越來越熾烈的陽光。

     兩千年前,是誰在同樣熾烈的陽光下修築了這座烽燧,又是誰在烽燧上守望天山南北。

    那些人是否也想象過,他們堅守的崗位,會成為兩千年後被保護的曆史遺迹。

     姜南舉起相機,拍下了頑強支撐牆體的紅柳樹枝,也拍下了飽經風霜的殘破垛口。

     最後,鏡頭對準了高大滄桑的烽燧,烽燧下矮小佝偻的老兩口,以及黃土牆上兩人幾乎融為一體的影子。

     這道影子連接了兩千年的時空,讓守護與傳承變成了樸實如黃土沙礫的故事。

     這兩年修路多,去吐魯番的國道312被截成很多段,需要走省道或鄉道、村道來連接。

    買買提大叔給她們指了一條當地人長走的路,雖然比原計劃的長,但路況會好很多。

     所以小房車進入鄯善縣境内,居然比預計的時間提前了大半天。

     越朝西行,天氣越炎熱,小房車和人都被太陽曬得蔫巴巴,隻有每天定時搬出來透氣的熱帶綠植精神抖擻。

     之前滿目蒼涼,看綠植就如吸氧。

    現在綠色已不稀奇,國道兩邊郁郁蔥蔥,是防風林帶護着哈密瓜田。

    時不時能看見戴着花頭巾的女人在田間勞作,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比油畫更鮮亮。

     她們路過淖毛湖時,聽霍雁行說當地是哈密瓜的着名産區。

    可惜五月中旬,瓜田裡隻有剛栽種不久的小瓜苗子,稀稀拉拉的綠色都蓋不住黃土。

     鄯善這裡的瓜苗就茁壯多了,開枝散葉,青藤滿地,偶爾還能看見吐露花蕊的小黃花。

    停車休息時,姜南特地找了一會兒,隻找到兩三個生瓜蛋子,大小和小拇指的指肚差不多。

     其實平時也未必有多愛吃,但路過産地吃不到就難免遺憾。

    姜南歎息着問倪女士,當年在新疆是不是西瓜、哈密瓜吃了個飽。

     倪女士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