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冬季生活(种植规划)

關燈
    天氣似乎更加寒冷了。

     冬季第三個月,滴水成冰呵氣成霜,部落庭院門前的河水已經完全冰封,部落裡除了每天派一隊人去河邊鑿冰取水外,基本上沒有人願意離開溫暖的房間去外面喝西北風。

     “今天上午教的字,等到明天上午我會一個人一個人的過,到時候要是寫不出來,這個星期的雞蛋就沒有了。

    ” 巫拿着一根細木棍,在牆上砌着的石闆上跟教室裡的“學生”們大聲說着。

    巫在部落裡的地位數一數二,族人對他的敬畏遠勝于張洪,在張洪授課時嘻嘻哈哈的熊大熊奇等人,在巫授課就老老實實的如同乖寶寶,尤其是被細木棍打手心時,如同打在臉上,不僅自己手疼,其他人還會嘲笑,故而在巫上課時,紀律就會好上很多。

     部落裡秋天的時候就有近100隻野雞,這些野雞都被用火把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給燒掉,飛不起來。

    通過這段時間的喂養,自我繁殖的第一代小雞也孵化出來七八十隻。

     雖然冬天氣溫低、光照時間短,但張洪給的飼料足,收集的一些草籽、水果、堅果等不适合人食用的,喂野雞野鴨倒是可以,而且野雞已經适應了部落裡不愁吃不愁喝的環境,加上雞窩裡遮風擋雨,環境好了,很多原本在春夏才會下蛋的母雞,在冬天偶爾也會下一些。

     這些雞蛋由于沒有母雞抱窩,或者沒有受精,不适合或者根本孵化不出小雞,每日能夠收集20-30個左右,除了給生孩子的熊花熊草吃,張洪和巫每隔一日也能吃上一個,剩下的,就放到房間,給每日識字最好的3個族人吃。

     胡蘿蔔加大棒的手段,讓巫的課堂與張洪教課時混亂的情況形成明顯的對比,張洪樂得輕松,在平時不斷地向巫灌輸什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觀點。

    果然,長時間的洗腦還是有效果的,巫最近去看牲畜的時間也少了,去教室的次數變多了,也變得愛生氣了,張洪則每日在房間裡,規劃來年春耕播種的事情。

     離院子南邊大約800米的地方,小溪的南邊,有一大片荒地,上面布滿了雜草,快入冬的時候,張洪帶人将這塊荒地上的雜草等植被給燒了,燒出來大概600多畝的地,入冬以後,一場又一場的降雪覆蓋了這裡。

     要将這600畝地初步開墾出來,靠部落裡能幹重活的人,即便停下手上的事情,也隻能擠出50個人,一個人平均下來要幹12畝,幾乎要一個月才能搞完。

    開墾荒地是個很重的活,需要翻地,就是把底下至少十幾厘米深的土給翻上來;然後将成塊的土給破碎開,再将上面的草根等雜物給清理出去。

    沒有合适的工具,光是翻土,就能讓部落花費極大的力氣。

     這個時代的冬季很漫長,春季很短暫,張洪沒有一個月的時間去慢慢地開墾荒地,所以趁着現在,就需要準備工具。

     首先是種子,秋天的時候,自己帶着人花了幾天的時間将野生的粟給收割回來并晾曬入倉,收獲了大概400多斤的粟種,春天播下去,種植不那麼密集的話,大概需要10斤種子才能種一畝,所以,這400多斤的種子,最多也隻能種40多畝。

     剩下的張洪不準備趕着開墾出來,這樣工作量太大,而且目前部落沒有那麼多種子能種,再者就是荒地開墾出來,有個一段時間的養地過程是最好不過的。

     其次是土地。

    因為種子的緣故,張洪準備采取輪作的方法,簡單說來,就是這600多畝荒地,開春先開個200畝,将40畝的粟種下,然後種上60畝的大豆,再然後,栽上幾畝冬瓜、葫蘆、瓠等蔬菜,剩下的80畝,就種上一些白菜、蔥、韭菜、荠菜這些,足夠族人從春天吃到冬天。

     剩餘的400畝,在春耕後閑置一段時間,然後在夏季雨水來臨之前,開墾200畝,然後種上一些苜蓿草,不讓土地閑着,又能避免雜草叢生,還能收獲日常喂養牲口的飼料。

     再用100畝,等到冬天過去接着種苜蓿,配合着其他雜草,将部落裡的牲口都趕到這裡來喂養,這樣就能減輕族人收集草料時的痛苦。

    剩餘的100畝,就種上黃麻,因為一片地不能連續地種,不然會影響土地肥力,所以明年以後會換另外一塊地種黃麻。

     接下來是工具,即使是200畝地,所耗費的人工也十分龐大,用木頭或者石頭,基本上一天能戳出來100平就謝天謝地了,而有了鐵質的松土叉、鐵鍬、鋤頭,這個效率就高得多了,一個人差不多一天就能清理出來1畝地。

    如果有牛就好了,張洪憧憬着,有了鐵,再制作一套犁,那部落就有能力開墾更多的土地,将現在打獵采集的生活方式徹底轉變。

     除了開墾土地,對種植物的田間管理也非常重要,播種、施肥、除草、灌溉、驅獸,這些在這個時代都是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去做,才能做成的事情。

     播種、施肥倒是簡單,反正明年開墾的土地就那麼多,種子按照比例撒下去就行,施肥也隻要把那些糞便給挑到田裡弄到土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灌溉就需要提前規劃一下了。

     南邊的土地離小溪比較近,附近用水比較方便,但是離水源越遠,用水也就困難了起來,需要在田地裡挖一條灌溉用的溝渠,将水給引入進去,提升灌溉的效率。

    這道溝渠可以将溪流連接到西南方向的那條河,從而解決溪流水流量小,水位低的問題。

     部落居住地的人畜廁所,每天都會清理一次,幾個月下來,所堆積的糞便也頗為可觀。

    當初為了族人的健康,張洪讓人每天将糞便給挑到遠離居住地的地方,在溪流下遊設置了一個糞便堆積點。

     張洪知道,在沒有化肥的原始社會,要想肥田,隻能通過挖河道淤泥或者人畜糞便來提升土壤肥力。

    或者采用更原始的辦法,刀耕火種,一把火把樹林、雜草燒個幹淨,再在土地上種植,等到來年,再燒另外一片樹林。

     刀耕火種,張洪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