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11章 小商小贩

關燈
    達成。

    十斤廢竹料換兩三合草紙<當時五分錢一合>,草紙廠和用戶不用現金,以物換物,當然也可以用錢買。

    這樣紙廠相對劃算,但要花人工,當時人工低,一天五角工資。

     換料子的走了,調面的又來了。

    調面對當時來說也是一種交易,小型面條廠,和平大隊陳家灣有面條加工點。

    面條加工坊工人,挑上挂面走鄉串戶,換回一些小麥。

    挑上30來斤面條,一把面條一斤重,一斤面條換三斤小麥。

    邊走邊吆喝“調面啰“調面啰”,調<交換的意思>,當然也可以用現金買。

    農戶自家去挂面比較麻煩,冬天冷還不易幹,直接用小麥交換就方便。

    “這裡調面”,“調面的,這裡調面”,一單交易又成了。

    反正農閑,賣保甯醋的老頭兒又來了,三隊賣醋的,賣的鐘醋客的手工醋。

    又香又酸,特别爽。

    “打醋了打醋了”,“賣醋的賣醋的,這裡打醋,這裡打醋等一等,這裡要兩斤”賣出的一般十天來一次,賣醋的賈老頭挑着竹編的醋簍,佝偻着背,戰戰巍巍的把醋挑來了,這個賣醋的,在我們那兒還成了一張金字招牌,非他的不買,他的東西一點不假,這可能就是信得過的原因。

     貨郎也挑着東西出來了,針頭線腦,打火機,火石子,挖耳子,小黃曆(曆書5分錢一本),牙膏牙刷,松緊帶,圓珠筆,鉛筆,三角闆,文具盒,等等。

    一路走一路搖着貨郎鼓,有需求的就上前購買,幾分幾角的交易,方便群衆。

    “賣貨的,擔過來,這裡買東西”,“要得…擔過來了,把狗邀走<趕走>一下,長毛的東西,吓人。

    ”“好的,不會咬人,”“花兒<狗>走開有客人”,狗也聽主人的話,跑到一邊去了。

     “補盆啰,補鍋啰”,“補膠鞋啰”,這些匠人挺吃香的,誰家沒有爛東爛西,修修補補是常事,任何東西舍不得丢,這種儉樸生活,在當時都是常态。

    到一大院子,修盆的,拿一搪瓷盆,旁邊鏽了一個小孔,漏水,補一下,很快秒好,用點鋁皮,往孔裡一鉚,敲兩錘,好了,三分鐘補好,“師傅,多少錢,兩角錢”,“好了,兩角你收好,謝謝了”“師傅,膠鞋漏水,補一下”拿出锉刀把膠皮打毛,塗上氯丁膠水,再貼上一塊舊輪胎内胎小膠片,用錘敲一敲,好了。

    “師傅多少錢,”“水膠鞋3毛”,一上午,補盆,補碗,補鍋,師傅真是忙不過來,一共掙了四元多錢,那時教師工資才28元每月。

    古話說的好,腰纏萬貫,不如有一技之長。

    有了技術,無論走在哪裡都有飯吃。

     來了外人,大松也去看熱鬧,對新鮮事物特别好奇!總是圍在旁邊目不轉睛的看,非常認真。

     中午開飯時,飯點修誰家東西就在誰家吃飯,這是當時的規矩,這師傅啊,也跟着主人家吃家常飯,順便免費幫主家修理一兩樣東西,作為吃飯的酬金。

     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勤儉節約,勤勞善良,互幫互助,鄰裡友愛。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