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主少国疑,帝制之下的皇权缺位
關燈
小
中
大
,也是主少國疑,皇權缺位,張居正當國,但是張居正當國,和三楊不一樣,張居正首先把槍口對準了文臣,或者說,張居正把槍口對準了這糟爛的世界,想要改變它。
張居正作為帝國的首輔,他不知道這天下有多糟糕嗎?他不知道問題有多嚴重嗎?他清楚的知道,他很清楚。
上知者不移,是一種清醒的痛苦,明知道不可為,偏要為之。
考成法這個籠頭套在了百官頭上,似乎就注定了張居正會是何等下場。
朱翊鈞對張居正是極為尊敬的,于謙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硬生生的在明英宗被俘做了瓦剌留學生的情況下,擊退了瓦剌,重建了京營。
于謙何等的下場? 明英宗複辟後以‘意欲為’冤殺于謙,于謙求榮而得辱。
張居正是個讀書人,他清楚的知道于謙何等的下場。
張居正本可以選擇和三楊一樣,和晉黨沆瀣一氣,甚至接受楊博的條件,楚晉合流,做個權勢滔天,甚至連皇帝都要側目的權臣,未嘗不可。
張居正沒有那般做,他想要做些事,讓江河日下的大明朝,變得好一些。
朱翊鈞為張居正站台,是在行使皇權,為張居正的改制背書站台,讓他身上的壓力小一些。
張居正的死後被反攻倒算,考成法、一鞭法等被廢除,甚至張居正的兒子都被餓死,朱翊鈞會讓這種事發什麼? 隻要張居正不把他的張黨,變成族黨,朱翊鈞就決計不會讓這樣的事兒發生。
“廷議吧。
”朱翊鈞拿出了《四書直解》打算繼續如同往常那般,他在月台看書、聽政,廷臣在下面吵架。
習慣可以在二十一天重複後養成,朱翊鈞已經習慣了這種詭異的氛圍,詭異就詭異吧,但總算是主少國疑的情況下,大明朝可以跌跌撞撞的前行。
“陛下,今日逢九休沐。
”張居正看了看群臣,俯首說道。
陛下今日的行程裡沒有讀書,廷臣的行程隻有來文華殿監考。
今天是休息日,考完了,陛下可以休息一天了。
之前逢三六九日,皇帝都可以休沐一日,一個月可以休息九天,但是自從《新陳五事疏》上奏之後,小皇帝每天都得到文華殿聽政,張居正和王希烈、王錫爵等人商量後,最終決定,月考之後,放一天假。
過猶不及,把小皇帝憋壞了,小皇帝舊态複萌如何得了? 需要勞逸結合。
朱翊鈞一愣,收起了《四書直解》,這事朝臣奏禀後,李太後專門說過,是朱翊鈞給忙忘了。
他的生活極為充實,早上聽政講筵,下午習武、種地,傍晚蓋章、晚上翻看農書、總結、摘錄。
“不如去朕的寶岐殿看看?朕親事農桑已有月餘,眼看清明将至,大家一去看看?”朱翊鈞想了想問道,既然閑來無事,那就去寶岐殿看看,讓朝臣們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也省的禮部尚書陸樹聲、科道言官們天天拿着這個說事兒,說皇帝不務正業,在儒學士眼裡,大明皇帝的正業就是修德,就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但是張居正解出來的德,是躬行心得之理,是行道而有得之理,是理論指導實踐,是實踐補足理論的德。
朱翊鈞覺得元輔先生說得對。
半月的時間,朱翊鈞的玻璃火室已經完成了育種,過不幾日,就是清明,等到清明就可以開始耕種了。
這段時間,朱翊鈞忙的最多就是這個。
首輔次輔、六部明公、都察院、成國公朱希忠等人,都是一愣,他們真的以為皇帝親事農桑,隻是做個樣子,沒想到,還能去寶岐殿參觀一二。
這是朝臣們能看的内容? 自從刺王殺駕案之後,宮裡傳出的消息,就是怪誕不經,不知幾分是真、幾分是假,小皇帝離開了文華殿,在幹什麼,大臣們并不是很清楚。
“臣等願追随陛下前往。
”張居正趕忙俯首說道。
朱翊鈞站了起來,笑着說道:“走吧。
” 朱翊鈞帶着一衆群臣來到了景山寶岐殿,寶岐殿很小,過去的百果園被改造成了良田,鋪着一層化開的堆肥,占地半畝的玻璃火室,仍然燒着火,小黃門正在拉開厚草苫,陽光灑進了陽光房内,也灑在了朱翊鈞的身上。
“這是朕的育苗室。
”朱翊鈞站在陽光之下,左手端着衣袖,右手放在身後,半擡着頭,對自己的傑作,頗為滿意。
張居正作為帝國的首輔,他不知道這天下有多糟糕嗎?他不知道問題有多嚴重嗎?他清楚的知道,他很清楚。
上知者不移,是一種清醒的痛苦,明知道不可為,偏要為之。
考成法這個籠頭套在了百官頭上,似乎就注定了張居正會是何等下場。
朱翊鈞對張居正是極為尊敬的,于謙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硬生生的在明英宗被俘做了瓦剌留學生的情況下,擊退了瓦剌,重建了京營。
于謙何等的下場? 明英宗複辟後以‘意欲為’冤殺于謙,于謙求榮而得辱。
張居正是個讀書人,他清楚的知道于謙何等的下場。
張居正本可以選擇和三楊一樣,和晉黨沆瀣一氣,甚至接受楊博的條件,楚晉合流,做個權勢滔天,甚至連皇帝都要側目的權臣,未嘗不可。
張居正沒有那般做,他想要做些事,讓江河日下的大明朝,變得好一些。
朱翊鈞為張居正站台,是在行使皇權,為張居正的改制背書站台,讓他身上的壓力小一些。
張居正的死後被反攻倒算,考成法、一鞭法等被廢除,甚至張居正的兒子都被餓死,朱翊鈞會讓這種事發什麼? 隻要張居正不把他的張黨,變成族黨,朱翊鈞就決計不會讓這樣的事兒發生。
“廷議吧。
”朱翊鈞拿出了《四書直解》打算繼續如同往常那般,他在月台看書、聽政,廷臣在下面吵架。
習慣可以在二十一天重複後養成,朱翊鈞已經習慣了這種詭異的氛圍,詭異就詭異吧,但總算是主少國疑的情況下,大明朝可以跌跌撞撞的前行。
“陛下,今日逢九休沐。
”張居正看了看群臣,俯首說道。
陛下今日的行程裡沒有讀書,廷臣的行程隻有來文華殿監考。
今天是休息日,考完了,陛下可以休息一天了。
之前逢三六九日,皇帝都可以休沐一日,一個月可以休息九天,但是自從《新陳五事疏》上奏之後,小皇帝每天都得到文華殿聽政,張居正和王希烈、王錫爵等人商量後,最終決定,月考之後,放一天假。
過猶不及,把小皇帝憋壞了,小皇帝舊态複萌如何得了? 需要勞逸結合。
朱翊鈞一愣,收起了《四書直解》,這事朝臣奏禀後,李太後專門說過,是朱翊鈞給忙忘了。
他的生活極為充實,早上聽政講筵,下午習武、種地,傍晚蓋章、晚上翻看農書、總結、摘錄。
“不如去朕的寶岐殿看看?朕親事農桑已有月餘,眼看清明将至,大家一去看看?”朱翊鈞想了想問道,既然閑來無事,那就去寶岐殿看看,讓朝臣們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也省的禮部尚書陸樹聲、科道言官們天天拿着這個說事兒,說皇帝不務正業,在儒學士眼裡,大明皇帝的正業就是修德,就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但是張居正解出來的德,是躬行心得之理,是行道而有得之理,是理論指導實踐,是實踐補足理論的德。
朱翊鈞覺得元輔先生說得對。
半月的時間,朱翊鈞的玻璃火室已經完成了育種,過不幾日,就是清明,等到清明就可以開始耕種了。
這段時間,朱翊鈞忙的最多就是這個。
首輔次輔、六部明公、都察院、成國公朱希忠等人,都是一愣,他們真的以為皇帝親事農桑,隻是做個樣子,沒想到,還能去寶岐殿參觀一二。
這是朝臣們能看的内容? 自從刺王殺駕案之後,宮裡傳出的消息,就是怪誕不經,不知幾分是真、幾分是假,小皇帝離開了文華殿,在幹什麼,大臣們并不是很清楚。
“臣等願追随陛下前往。
”張居正趕忙俯首說道。
朱翊鈞站了起來,笑着說道:“走吧。
” 朱翊鈞帶着一衆群臣來到了景山寶岐殿,寶岐殿很小,過去的百果園被改造成了良田,鋪着一層化開的堆肥,占地半畝的玻璃火室,仍然燒着火,小黃門正在拉開厚草苫,陽光灑進了陽光房内,也灑在了朱翊鈞的身上。
“這是朕的育苗室。
”朱翊鈞站在陽光之下,左手端着衣袖,右手放在身後,半擡着頭,對自己的傑作,頗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