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平坝

關燈
    太平罐,太平觀,太平院,原來這裡有一座大廟子<道觀>,應該叫太平觀<guan>。

    最早這裡有一太平石,太平石下有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太平壩,”太平石在前鋒三隊,太平石就象一鳥,準确的說象一站着不動的企鵝。

    穩坐半山腰,嘴巴向着東南方,太平日出這是太平壩的一大盛景,特别是秋冬天,加上白白的晨霧,給雄偉的太平石增添了幾分神秘,晨霧圍着太平石慢慢流動,仿佛太平石這隻大企鵝變活了,時隐時現,好象企鵝在水中流動,太陽慢慢升起,晨霧漸漸消散,金色的太陽光芒萬丈,灑滿大地,剛才還仙氣飄飄,轉眼間太平壩又進入常态。

     太陽升起起來了,人們按時下地開始幹活。

    冬天有陽光就是好天氣,趁着天氣好,大家給油菜苗,小麥施追肥,澆水施肥,當時挑的肥料主要就是豬牛糞水,這也是有機肥料,這種肥料澆在地裡,土質容易疏松,不容易闆結,後面用化肥的地肥效雖然好,但是土地容易闆結,澆灌糞水的地裡面容易長蚯蚓,蚯蚓可以給莊稼松土,蚯蚓也是莊稼的好朋友。

    天的活兒也比較輕松,組長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上午幹三四個小時,下午幹三個小時,人們輕輕松松的就可以完成當天的任務,農閑季節不容你追我趕,百姓也應該有個輕松的日子,老是忙忙碌碌,那肯定是受不了的。

    趁着這天氣好,大家就要加緊的澆灌小麥,油菜蘿蔔。

    幹完這些活,他們還要回家做手工,找一些零花錢,因為馬上就要過年了,當時也沒有其他什麼東西可以變現,既沒有工廠可進,也無建築可搞,農村都有大量剩餘的勞動力,農閑時間給人無所事事的感覺。

    因為閑人很多,特别是一些年輕的力量,哪裡閑得住啊?就出現了一些治安問題,小偷小摸,偷雞摸狗這種事情時有發生,當時特别是被盜的事情是最多的治安案件,因為當時沒有報警設備,也沒有照明設備,丢失東酉找不到證據,這也給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也就出現了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被盜的隻能亡羊補牢,提高警惕。

    治安室也就是一個報案室,也破不了案,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源,當時警力也不足一萬多人,還沒有一個警察,所以那個時代治安混亂,盜竊猖獗的時代。

    瓜瓜小菜小動物糧食衣服,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有被盜的現象,饑寒起盜心可能也是有原因的,如果富裕了,誰還願意去偷東西呢?你當時偷東西認為就是順手牽羊,占了别人的便宜,你不去做,好像你還很傻,三觀已經很不正常了。

    根本問題就是沒有發展現代化,工業基礎差,八九億人全靠與土地打交道,土地就這麼多,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也沒有拓展的餘地,還怎麼生活?因為人口還在繼續增長,都是一些比較現實而具體的問題,老百姓在思考,領導幹部在思考,基層在思考,中央高層也在思考。

    這些都是問題,長比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問題,很少有人搞建設,比如修房造物,人口增加這麼多,住房平均面積在減少,城市人沒住的,農村人也住得不寬敞,還止于解放初期,隻是的水利設施和公路設施有了較大的變化,這些都是公益産品,而且是舉全部的老百姓之力,相當于免費幫國家搞的,雖說也是自己在用,但是那都是屬于大型的公共産品。

    老百姓自己的日子平常的生活沒有得到改變。

     當時農村修房造物,基本上除了材料錢,就是給工人管頓米飯,管吃飽就行了,沒有人說收工錢的,在這麼低廉的成本的情況下,都沒有人去搞建設,因為家裡沒有餘糧,還不要說什麼存款,存款是什麼東西?大家隻有一個概念,而且根本不可能有存款,上哪裡去賺錢呢?城市裡也解決不了就業問題,也沒有其他的多餘的崗位,城市青年也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無所事事,還有很多沒有班上的遊手好閑,這些人都在上下鄉的運動中中來到農村當知青了,其實就是與農民搶飯吃,土地還是這麼多,土地人口增多了,人均的收入就更少了,這樣饑腸辘辘的日子比原來有增無減。

    知青到了農村,他們因為比農村人有文化,所以他們也有自己的優越感,有些與村民相處的不好的,還有可能發生摩擦,打架等一些不和諧的行為,是在當時來說就是常事,已成為常态。

    造成雙方瞧不起你,瞧我沒文化,我說你是從外面從城裡出來混飯吃的,這樣大家都不開心,心裡都不愉快。

    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大家都在思考! 下身知識青年文化比農村青年文化高一點,他們見多識廣,能說會道,會寫會畫,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所以知識較高的知青,有的就在農村當了教師,有的是民辦教師,有的當了公辦教師,當了教師的知青,當然比其他資金待遇就稍微好一點,能按時拿工資,按時領錢。

    這也算一個比較正式的職業,當時也不需要什麼教師資格證,隻要你能上台講課,能寫字,能畫畫,能帶領學生完成作業,你就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當時從重慶來到我們村的熊老師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馮老師,一個女的出生大概一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