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立秋十天遍地黄

關燈
    幺姑相親後沒幾天就立秋了,立秋後天氣也有所變化,早晚漸涼,中午巨熱,一天中有春夏兩季之感。

    大自然真是很神奇,這種氣溫變化可以讓水稻進入快熟期,節氣節氣,大自然的溫度調節器。

     玉米地裡苞谷也幹胡須了,玉米葉子也漸由綠變黃,漸漸失去水分,大遍大遍碧綠色的玉米地,在氣候的作用下,幾天時間由綠轉黃,玉米換裝像魔術師一樣,悄聲無息就變了,這也告訴大家,玉米成熟了,應該收獲了。

     生産隊裡的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着,生産隊的三個生産小組,決定先收遠處的玉米,以防被人順手牽羊。

    生産隊最遠的地在高梁寺(高力寺),在對面山上有二百米高,由于是蜿蜒曲折的山路,實際路程有一公裡,上山時間至少半小時。

    隊長決定先收高梁寺上面地裡的玉米,上面光照好,玉米棒子個頭大,很招人眼,上面也沒有往本生産隊的社員,那裡的莊稼缺人管理,除了播種和收割平時很少有人去那裡,山高路遠不順路。

    那裡是本鄉與外鄉交界的地方,但土質好,光照好,上面有十來畝地,不種莊稼不劃算,因為每年都能産不少糧食。

     第二天天剛亮,吃了早早飯,全隊社員開拔高粱寺瓣苞谷,一個生産隊三個組共一百多勞力,大家各自帶好工具,籮筐,背簍,鋤頭,鐮刀,背架,那架勢好象出征大丈一樣,由于是暑假天,稍大的學生娃也跟家長一同上山幫忙幹活,盤山路上,是一支勞動的隊伍,他們要去收獲春天播種的希望。

    山上玉米地裡,因為光照足,通風良好,加上風調雨順,玉米棒子長勢喜人,個個金黃金黃的,還好,,除了路邊偶爾缺失了幾個,其他也沒有什麼損失,山上住着雖說是另一個鄉的,但大家挨邊接壤,他們也要維護自己的形象,也不會為幾隻玉米做出不該做的事,遇到一些有不軌之人,他們還會制止,應了那句,遠親不如近鄰。

     大家來得早,趁着天氣涼快,趕緊下地幹活,掰的掰玉米棒子,割的背玉米杆子,人多力量大,不到兩個多小時,上面的幾畝地全部都收完了,挑的挑背的背,挑玉米棒子,用背架背玉米杆子,玉米杆子可以拿回家當柴火燒,這上面的玉米杆子很粗壯,是很好的燃料,的豐收的季節,人們不會丢下任何東西,能收回家的全部收回家。

    下山時雖說大家背着不少東西,還是比上山容易多了,走一走,歇一歇,十多20分鐘就到了,生産隊的曬場,這一下可就是管理員的活了,該曬的曬,該分的分。

    由于今天是出早工,大家幹完這些活,上午就算完成任務了,各自回家忙着做午飯。

    收獲玉米的季節當然少不了包谷馍馍,還有南瓜絲,蒸包谷馍馍,既好吃又香,還營養!山上的桐樹葉随便采摘幾大把,拿回家就可包玉米馍馍了。

    玉米馍馍,家家戶戶都會做,也必須會做,因為這個季節大家吃的都是這種東西,喝一點小米粥,吃一點玉米馍馍,再搞上一點鹹菜,這頓農家飯也算美味可口。

    大夥兒趁煮飯的功夫,把山上背回來的玉米杆子全部晾曬起來,曬幹的玉米杆子,做柴火燒燃能量很足,既清潔了地皮,又有了燃料,一舉兩得。

    這些玉米杆子比較粗,一般的要曬上三四天都可以做柴火燒了。

    平時用不完的就堆放起來,放在幹燥的地方,隻要不被雨淋就行了,大部分是堆放在竹林下面,上面再蓋上稻草,就可以防潮了。

    下面可是小動物休息的好地方,小豬,小狗,小雞也經常到裡面去玩耍。

    藏在裡面,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優良的避風港。

     大松對玉米馍馍的南瓜絲特别感興趣,有鹽有味,特别好吃,但對玉米面子不是很喜歡,這可能就是說的是挑食吧。

    小孩子們一般都不喜歡吃玉米面,喜歡吃白米飯,這是小孩子的口味決定的,每個人都要經曆這個階段。

    大人知道大松喜歡吃玉米馍馍的餡兒,幺姑就專門把馍馍掰開給他喂裡面的餡兒,大松非常高興,不停的叫做“幺姑,幺姑,我要吃,我要吃,”當然,玉米馍馍這個可以管飽,不是奢侈品,大人吃玉米面,小孩吃餡兒,反正也不浪費。

     午飯後,大家又去地裡幹活,同樣是上午的事,掰玉米棒子,這個就是附近的了,沒有上午那麼遠,每一個組自己安排自己的活。

    掰好的玉米,直接挑到生産隊曬場,玉米杆子就扔在地裡,讓太陽曬,每一個組有多少玉米杆子,就平均分給每個家庭,這個是按人口數量來分的,不論大人小孩有一個算一個,每個組都是這樣,分好的這些玉米稭稈,各家各戶自己去背走,回去自己晾曬,這樣每個組就省事多了。

    曬場上隻曬收回的玉米,這些還要用人工脫粒,當時也沒有脫粒機,剝包谷就成了需要人手的活。

    當時全是手工,速度也比較慢,一天一個人可以搞個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