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引水插秧收播两忙

關燈
    苕廂,苕廂刨好以後就準備摘種紅薯苗,這就得等老天下雨,人們隻是做好工作準備,起準備就緒,萬事俱備,隻等東風。

     曬場上在保管員的安排下,開始打油菜籽。

    油菜籽割回後堆碼幾天,失去了大部分水分,放灰曬場上翻曬,上午翻曬,下午敲打,打油菜的大多女同志居多,三五人排成一排,手持梿架,從曬壩這頭打到曬壩那頭,拉網式進行,打完一遍雨翻一遍再打,這樣兩次,油菜籽就從油菜莢中滾落出來,黑色的油菜籽可是人們重要的油料作物,一日三餐都離不了,菜油營養價值高,潤皮美膚,還有清熱的作用。

    有時人們還用在簡單機械上當潤滑油! 油菜籽經過兩三天翻曬,就可以入庫了,當年收了五千斤油菜籽,全大隊排第一,生産隊裡人人都高興,個個臉上樂呵呵,肚裡沒油水的日子很快就要結束了。

     油菜田裡水早己灌好,田也梨好耙好!種莊稼就是搶時令,不要錯過節氣。

    社員們從秧母田裡扯完秧苗捆好,挑到待插的秧田,一個一個均勻打好,扯秧苗的大多女同志,挑上秧苗往秧田裡打,打秧也有講究,打少了不夠插,打多了就浪費還得搬走。

    一般都有老手指導新手,這樣很快就适應了。

    栽秧依舊是人工手插,聽說鄉農機站裡買了插秧機但農機員不會用,農機員也回家插秧了,插秧機就根本沒用上,成了一大擺設。

    這種情況在當時也不奇怪。

     金色的麥浪随風起伏,麥香四處飄揚。

    麥穗沉甸甸的,一彎彎麥穗好象在接受勞動人民檢閱。

    豐收在望,耕種有序。

    農民知時節,再忙也不歇一歇。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就是靠這一大批勞動人民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無論是多麼苦難的歲月,辛勒的人們總是期待美好的明天,向往未來。

     農活一茬接一茬,忙完田裡忙地裡,忙完地裡又忙田裡,農民真辛苦,栽秧打谷90度,再直挺的脊梁在勞動時也得彎腰,有付出就會有回報,一分耕耘十分收獲!為了娃娃吃飽,為了明天更好,再多的付出也值得。

     開始揮鐮割麥了,先去集市上的鐵匠鋪伐鐮刀,伐鐮刀就是将用舊的鐮刀翻新,每年翻新一次,一把新鐮刀2角到3角分大小,翻新一把6分錢。

    一把鐮刀可以使用2一3年。

    割麥農曆4月,大面積割麥,一邊割麥一邊脫粒,用手工脫粒和脫粒機脫麥,方法有多種,粒粒,也有堆在曬場上碾壓脫粒,或用梿架脫粒。

    方式方法很多,哪個适合就用哪個,不拘一格,達到效果就行了。

     晚上吃的是手擀面,奶奶親手做的,加了一點臘肉絲,豆瓣醬,湯裡還放有藿香葉,味道鮮美極了,從嘴裡香到肚子裡。

    每家人地邊都得種幾株藿香,種一次以後春天年年發新芽,春夏秋都有藿香葉,藿香葉既可食用也可藥用,養胃的林芝草。

    熬水喝可以解暑,與藿香正氣水的功能一樣,冬天将幹枯的藿香杆收集晾曬幹,可以當茶飲,喝了神清氣爽。

    藿香面也成了那時的常用晚餐。

     生日天天有,每人每年就一次。

    四月初二,大松外公的生日,正是栽秧的季節,媽媽背着大松回娘家,大松坐在背簍裡一蹦一跳的很是高興。

    初夏,大松也穿的單衣,在背簍裡顯得更興奮,去外婆家,要爬坡下坎,有二十來裡路,木梳廟,長石梯,十裡長溝,這一上一下,大松在背上歡呼雀躍,特别高興。

    初夏的太陽稍微有點熱,媽媽打着傘,手裡還提了些禮物,外公過生,自然要送禮。

    面條,糖酒,老三樣。

    路過樂興溪街上,在啞巴店裡要了一碗水喝又繼續趕路。

    離外婆家還有八裡路,爬上陡石梯,走過鐘家邊,翻越碑桠口,下一長坡,下面就是曾加溝,下完坡有兩棵黃果樹,兩棵大黃果樹就在大路邊,四隊公棚門口。

    兩大樹下面搭有石桌石凳,專供路人歇腳!兩樹很大樹蔭有半畝地,是天然的乘涼場所。

    歇了一會兒,轉過一個彎,過了兩田埂,就看見外婆家炊煙袅袅,飯香撲鼻。

    很快就到外婆院壩了,外婆,舅舅,二姨姑早早就等候大松媽媽的到來,接過大松,和行禮袋,媽媽也輕松了,可以稍稍喘口氣,舅舅和二姨在一邊抱着大松一邊逗大松玩。

    外婆和大松媽媽在竈房一邊幫忙,一邊聊天。

    大忙季節,田壩裡很多人還正忙碌插秧,十裡八村到處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外公的生日,客人不少,都是自家人,也有兩大桌。

    有外公兩個弟弟,相鄰而居,一個在教書,一個在管理水庫。

    他們相處得十分和睦。

    當時外公50歲左右,年富力強,解放前做過一些土特産生意,去雲南下重慶,走洲過縣,頭腦聰明,也有一些積蓄,所以生活比一般農村人家過得好,寬廠的大瓦房,氣勢雄偉,用料考究,從外表都能看出主家不一般。

     吃過午飯,生産隊有活幹,下午大部分都去下田插秧,支援農忙。

    家裡隻有外婆和大松媽媽在家幫做一些家務,燒水喂豬。

    當時集體生産要掙工分,憑工分分糧的年代,第二天,大松和媽媽又回家了,還帶回一些好吃的滋粑,二姑幺姑見了也很高興。

     農忙的季節,十裡八村都在搶種搶收,到處一遍熱火朝天的景象。

    隻有山林中的布谷鳥兒還不知疲倦的叫着“豌豆燒馍”“快收快割”,從天亮到天墨一遍又一遍的向人們報告農時“快收快播”。

     風景如畫,鳥語花香,秧苗茁壯,豐收在望。

     喜歡金色華年請大家收藏:()金色華年